【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深港边界“非遗”传承人:传世三百年鱼灯舞焕发生机
  作者:徐晓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5-03 | 点击数:17475
 

  夜色中闪烁着点点灯光,绚丽多彩的鱼灯随着演员俯身曲背、穿插运行而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呈现出丰富的海底世界……

  “这个鱼灯舞是沙头角沙栏吓村吴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艺术舞蹈,起源于清朝,历经民国、新中国,发展已有三百多年。”吴天其是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今年60多岁的他,说起鱼灯舞神情中透露着喜悦和自豪。

  据了解,沙头角鱼灯舞具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民俗文化特色,其舞蹈动作的“低马步”配合,“铲沙”“窜水”和“飞跃”等动作,以及鱼群围绕黄?角“献祭”的主题,在闽粤地区的鱼灯舞中独树一帜;也因此,沙头角鱼灯舞在2008年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地理位置与香港相连,沙头角鱼灯舞同时承担了融通两地居民情感的作用。“我们经常受邀到香港表演,香港社团组织也常到我们这边来参观学习鱼灯舞的表演。”吴天其说。

  1999年,吴天其当选沙栏吓村的村委会主任,随即发动村民对鱼灯舞进行挖掘和整理,并动员村中青年组成鱼灯队,最终完整重现传统的鱼灯艺术。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当地文化部门积极推动鱼灯舞的考察和交流工作,鱼灯舞重新焕发生机。沙栏吓村鱼灯队屡获内地、香港表演活动奖项。2012年底更走出国门,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巡游表演活动,受到悉尼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追捧。

  “今年,英国的一些华人社团邀请到英国表演鱼灯舞,我们正在紧张筹备中。”吴天其表示,现在的鱼灯舞“名声在外”,在海外华人圈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因为曾有过中断的历史,沙头角民众越发体会到鱼灯舞传承的重要性。2012年,沙头角鱼灯舞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深圳盐田区非遗保护办还与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了“非遗文化志愿服务基地”,使鱼灯舞的传承保护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吴天其对此颇为感概:“这些文化遗产不能一直局限在我们村里面。鱼灯舞博物馆开馆至今2年多,已经接待超过100多个团体和机构。”

  鱼灯舞体现的是人民团结对外、追求辛福生活的精神。面对鱼灯舞未来的发展,吴天其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我们要加大对鱼灯舞的开发,沙头角鱼灯舞不仅是深圳盐田区的,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我们要把它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发扬光大。”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2019-04-22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中国土族“梆梆会”遗俗祈祷平安
下一条: ·西北“非遗”花儿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关链接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大千]非遗节日传承保护的思考·[宋丹]“一带一路”视角下中国珐琅工艺的演变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秦伊婷]济南王令涛陶塑调查研究
·[裴世豪]从 “个体认定” 到 “群体赋权”:关公信俗传承困境与非遗治理范式转型研究·[毛鑫玥]非遗数字化演绎的实践困境和转型路径
·[罗凯文]从鼓舞到遗产:安塞腰鼓的文化变迁·[罗嘉德]“非遗”的发明:数字化时代“伪非遗”的生成与传播机制研究
·[陆兴忍 车祖萍]基于图文互证的蹴鞠非遗技艺的中日发展与传承研究·[陆慧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叙事的时间重心:朝向当下与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婷婷]复苏的传统·[刘会惠 刘婷]非遗语境下宁都县刘坑村竹马灯舞的文化转型
·[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
·[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