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
  作者:成欣 刘能静 李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24 | 点击数:10206
 

   

        3月13日,潘明生的徒弟周治兵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新寨镇为皮影上色。

 
  夜幕下,灯光照着皮影,二胡配着锣鼓,一幕白布隐约遮挡,皮影艺人张国斌高亢粗犷的歌声从幕后响起。在他的“指挥”下,各色皮影人物在光影与伴奏中翩翩起舞。在他的身后,大徒弟潘明生拉着三弦,眼睛紧紧盯着皮影的一起一落。
 
  这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路园镇峪岭村上演的一幕。春寒料峭,刚下过雪,但前来观看皮影戏的村民兴致盎然。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门静动相得、形神兼备的艺术,在甘肃农村颇受欢迎。张国斌介绍,一个皮影人至少要被3根操纵杆操纵,而一个艺人要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兼顾唱念。
 
  张国斌从15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至今已与皮影戏“结缘”39年。“我从小就喜欢看皮影戏,它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动画片、电视机。”回忆起往事,张国斌笑着说,“记得我跟爸爸学的第一部戏是《武当山还愿》。每次爸爸上台表演,我就在旁边看,把他唱的曲目都记下来,模仿口型,就这样学了十几年。”
 
  从父亲的小徒弟到别人的师父,如今张国斌也开始将手中的皮影艺术“火炬”传给别人。徒弟潘明生也是年少时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他师从多人,取百家之长,“我到处学戏,现在皮影戏表演中的吹拉弹唱我都会。”潘明生说。
 
  潘明生并不满足于表演,他还对制作皮影有浓厚的兴趣。“手工皮影讲究一个精细,许多经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艺人传承下来的。制作一件作品,需要经过选皮、雕镂、敷色等10余道工序。”潘明生说,即便是一幅常见的20厘米大小的皮影,通常也需3天到4天才能完成。
 
  而潘明生也像他的师父一样,承担起传承皮影艺术的重任,他的徒弟们也和他一样,成了“多面手”,既会表演皮影戏,也会制作皮影人物。
 
  在潘明生的家中,他的徒弟展示了雕刻马童头像的过程。在一块烘干的牛皮上,软帽的花纹全部被镂空雕刻出来,最纤细之处不过1毫米。镂刻完成后,还要用粗细不一的毛笔上色。所有部件制作完毕,再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皮影形象。
 
  为了传承皮影艺术,张国斌、潘明生这样的皮影艺人这些年可没少跑。他们不仅在定西市的学校和文化馆中展演皮影制作过程,还走进社区、机关和部队展示这项古老艺术。今年,他们还打算将更多现代卡通元素引入皮影中,推出新作品。古艺新传当然也少不了互联网的助推,通过社交平台的直播,渭源的皮影戏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渭源县文化馆非遗专干李淑华介绍,近年来,县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普查抢救、保护传承工作,为全县皮影戏班摸底建档、录制专题片、争取项目经费、建皮影传习所、组织皮影戏班参加大型文化旅游节展演等,希望将渭源皮影戏一直唱下去、唱出彩。(成欣刘能静李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03月22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
下一条: ·[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关链接
·[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朱炳国 王群]六月六节俗的传承与杂糅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
·[余静林 杨琳]共生理论视域下长江干流语言民俗的活态传承·[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
·[吴小丽 林晓彤]敬惜字纸的文化传承与影响·[吴比]东部苗族谜语的形态、特点与功能
·[尉富国 丁永祥]汉中市南郑区“春官说春”民俗调查研究·[王子尧]北京中轴线民间叙事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路径研究
·[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王小明]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视野下的热贡艺术唐卡传承与保护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嘉浩]《花镜》园艺智慧的传承密码与云南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制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