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
  作者:成欣 刘能静 李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3-24 | 点击数:8821
 

   

        3月13日,潘明生的徒弟周治兵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新寨镇为皮影上色。

 
  夜幕下,灯光照着皮影,二胡配着锣鼓,一幕白布隐约遮挡,皮影艺人张国斌高亢粗犷的歌声从幕后响起。在他的“指挥”下,各色皮影人物在光影与伴奏中翩翩起舞。在他的身后,大徒弟潘明生拉着三弦,眼睛紧紧盯着皮影的一起一落。
 
  这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路园镇峪岭村上演的一幕。春寒料峭,刚下过雪,但前来观看皮影戏的村民兴致盎然。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门静动相得、形神兼备的艺术,在甘肃农村颇受欢迎。张国斌介绍,一个皮影人至少要被3根操纵杆操纵,而一个艺人要控制三四个皮影的动作,还要配合音乐,兼顾唱念。
 
  张国斌从15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至今已与皮影戏“结缘”39年。“我从小就喜欢看皮影戏,它就是我们小时候的动画片、电视机。”回忆起往事,张国斌笑着说,“记得我跟爸爸学的第一部戏是《武当山还愿》。每次爸爸上台表演,我就在旁边看,把他唱的曲目都记下来,模仿口型,就这样学了十几年。”
 
  从父亲的小徒弟到别人的师父,如今张国斌也开始将手中的皮影艺术“火炬”传给别人。徒弟潘明生也是年少时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他师从多人,取百家之长,“我到处学戏,现在皮影戏表演中的吹拉弹唱我都会。”潘明生说。
 
  潘明生并不满足于表演,他还对制作皮影有浓厚的兴趣。“手工皮影讲究一个精细,许多经典模板都是多少代手艺人传承下来的。制作一件作品,需要经过选皮、雕镂、敷色等10余道工序。”潘明生说,即便是一幅常见的20厘米大小的皮影,通常也需3天到4天才能完成。
 
  而潘明生也像他的师父一样,承担起传承皮影艺术的重任,他的徒弟们也和他一样,成了“多面手”,既会表演皮影戏,也会制作皮影人物。
 
  在潘明生的家中,他的徒弟展示了雕刻马童头像的过程。在一块烘干的牛皮上,软帽的花纹全部被镂空雕刻出来,最纤细之处不过1毫米。镂刻完成后,还要用粗细不一的毛笔上色。所有部件制作完毕,再用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皮影形象。
 
  为了传承皮影艺术,张国斌、潘明生这样的皮影艺人这些年可没少跑。他们不仅在定西市的学校和文化馆中展演皮影制作过程,还走进社区、机关和部队展示这项古老艺术。今年,他们还打算将更多现代卡通元素引入皮影中,推出新作品。古艺新传当然也少不了互联网的助推,通过社交平台的直播,渭源的皮影戏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粉丝”。
 
  渭源县文化馆非遗专干李淑华介绍,近年来,县文化馆开展了一系列普查抢救、保护传承工作,为全县皮影戏班摸底建档、录制专题片、争取项目经费、建皮影传习所、组织皮影戏班参加大型文化旅游节展演等,希望将渭源皮影戏一直唱下去、唱出彩。(成欣刘能静李笑)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年03月22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徐艺乙]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
下一条: ·[林继富]端午节习俗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相关链接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汪德生]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祠堂文化的思考
·[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冉小芳 左红卫 王耀萱 龚光平]乡村振兴视阈下剑河苗族剪纸的传承发展研究
·[裴新华]全民健身:新民俗兴起原因探析·[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
·[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