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技术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重新点燃传统诗歌的文化魅力
  作者:陈灿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9-01-14 | 点击数:5734
 

  瞬息万变的数字时代,快节奏成为生活的主题词,连阅读也开始变得快餐化。节奏缓慢的诗歌渐行渐远,以致于它仿佛淡出了我们的生活。1月13日下午,主题为“生命的向度:中国人的诗性与诗趣”的腾云文化论坛第二期在京召开,专家学者就如何“唤醒数字时代的生命诗意”进行了充满趣味和哲理的讨论。

  董梅、薛天纬、谢思炜:探寻诗歌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诗歌是我们祖先的生活与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从诗经、唐诗到新诗运动,诗歌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者、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梅老师以郑风为例,带观众进行了对诗经中《风》的一次“考察”。在《诗经》的有生时代,每到暮春,就有采诗官手秉木铎,下到乡野间收集民歌,被称为“采风”。而郑风正是采诗官在古代郑国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合集,是诗经十五国风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著名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出自其中。

  董梅指出,因为郑国是一个移民之国,没有过去的枷锁,畅快地表达着个人的情感,呈现出了真实的生命感与鲜活的魅力,所以直到千年之后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原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薛天纬老师为我们分享了李白的心路历程与他的人生之梦,还把李白的心路与现代人对照,给予在场观众很大的启发。薛老师认为,李白所面临的建功立业与精神自由之间的人性矛盾,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但这两者在李白身上都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由于这种矛盾的无法调和,李白最终选择了极致的自由。薛教授指出,只有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之后,李白的人生之梦才能实现。与李白相比,现代人是幸运的,因为社会进步的程度越高,人性就越能够得到实现。

  诗圣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同样是举足轻重的存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思炜,在现场为大家详细地分析了杜甫何以成为“诗圣”。谢老师认为,唐代各种诗体趋于成熟,杜甫有历代诗人的成就作为基础。而他生活的时期又十分动荡,这样的背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积淀和创作的题材。杜甫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是初唐时期有名的诗人,从很早开始,诗歌与他的生命就密不可分了。杜甫痴迷于诗歌艺术,诗歌是其陶冶灵性的手段和毕生的追求。他为了创作诗歌不断拓展视野,将个人的喜怒哀乐,扩展为全方位的社会观察和思考,“书一代之事”。此外,他笔耕不缀,在其59年的生命中,诗歌创作持续了4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年,都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西川、周云鹏:以创作激活传统诗歌的魅力

  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数字时代是最好的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人类移动的空间和思维的疆域,但与此同时,我们陷入了对信息的追逐,寻找诗与远方好像成为遥不可及的理想。但是,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其实也能够借由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当代著名诗人西川从当代写作的角度来为我们阅读诗歌提供了新的思路。西川认为,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其实看到当时的作品经过时间流转之后形成的,而且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并非它的原貌。西川认为,从当下出发,只要能够进入前人的生死场,就会发现前人的政治生活、历史生活、道德麻烦、文化难题、创造的可能性,与今人的状况其实差不了多少;古人也是生活在他们的当代社会、历史逻辑之中。而从古人那里再返回当下,今人在讨论当下问题时便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著名的民谣歌手、作家周云蓬也谈到了他对于古诗的看法。他认为,重要的是透过古诗的微言大义,寻出古诗的人间烟火气。他认为,可以通过将古诗词唱出来,让李白和杜甫等大家从教科书中走出来。如果诚实地以音乐的方式与古代诗人进行沟通,其实现代人可以平视那些光辉的诗句,收获“天涯若比邻”的感受。为了让观众们有更深刻的体会,他在现场弹唱了《鲁智深》。周云蓬认为,诗歌中是存在着音乐性的,只是需要被发掘。最后,他还弹唱了《杜甫三章》。在时而悠扬时而激昂的音乐声中,他带领大家进入了杜甫的世界,体会到他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喜乐悲欢。

  文章来源:人民网2019年01月14日
【本文责编:何厚棚】

上一条: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
下一条: ·“中华世纪坛传统文化季2019”在京开幕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左红卫]对新疆民间剪纸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朱世桂]我国特色茶文化遗产“末茶”(抹茶)发展沉浮及其传承创新·[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筠]中国式现代化的民俗学主动:传承、实践与现代性
·[张洁]体验式传承与具身化技艺·[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杨雪]拉祜族芦笙舞的文化特性及其现代传承保护·[徐文柏琪]青白瓷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