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章莉莉]“研培计划”:让非遗从历史走进当下
  作者:章莉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6-02 | 点击数:923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传统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帮助传统工艺等非遗走进当代生活,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

      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2015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与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逐步确立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总体要求,以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预示着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发展振兴的新阶段。

      研培计划让很多大学、机构以及学者、设计师等都参与到了非遗的传承中来,他们帮助传承人更新了理念,并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展览展示的多种舞台。比如,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传承人的能力培养为导向,左手牵着非遗传承人,右手牵着设计师、艺术家和艺术机构,围绕“一个传承人、一门手艺、一个故事、一件作品、一个教程”,不断探索“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多样化方式,在尊重和理解传承人手工技艺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非遗跨界创新的研培教学模式”。

      自2015年启动以来,研培计划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全国前后有80余所高校参与进来,共举办研修、研习、培训390余期,培训学员1.8万人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启动了本地区的研培工作,全国参与人数达到5.6万人次。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丰富了非遗保护的举措,激发了非遗传承的活力,提升了整个社会的非遗保护传承水平,促进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此外,研培计划在增加城乡居民就业、促进精准扶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以贵州黔东南州为例,2017年该州参加研培计划的学员,以“传承人+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创业的就达225家,实现年销售收入逾7.5亿元。同时,优秀学员返回当地培训新学员并带动约9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占就业总人数的58%,每家企业平均带动47人就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已被《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列为重要任务。在过去三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日前联合印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按照实施方案,2018年至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约100所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单位,每年组织开展约200期研修、研习和培训,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也将会同本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的研培计划,预计每年参与研培的人将达2万人次。我们相信,随着研培计划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技艺会被创意激活,古老的非遗也将从历史走进当下生活。

      (作者:章莉莉,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运营总监)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18-06-02 12版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纪录片成为非遗传承传播的新平台
下一条: ·[田兆元]文化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王邱园]庄户剧团:还于乡野的非遗保护探索·[涂亚君 东杰夫]艺术感知与文化衍生:民间传统手工艺的艺术体验应用实践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
·[李莹]从“第三田野”视角看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存在问题·[李向诚 李彤 陈仰珩]非遗保护视角下澳门太极拳的传承发展
·[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黄永林]中国非遗保护的制度建构与实践创新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姜晶晶]浅论非遗展馆(厅)在非遗保护传承中的作用·[高鹏程] 不离世间觉:非遗运动中的寺院角色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杨利慧:让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建设和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