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18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节庆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主办,《民俗研究》编辑部、《节日研究》编辑部承办的“节庆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在山东大学成功举办。
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贵州民族大学、龙岩学院、唐山学院、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文学馆、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等高校、科研单位的20名青年学者经过严格遴选成为本届田野工作坊学员。本次田野工作坊前后历时4天,议程安排紧凑、活动形式丰富。与会代表紧紧围绕节日研究的主题,通过7场学术讲座、3场学术沙龙,2部节日影像志、1部专题片的观映研讨,以及为期1天的田野调查,圆满完成了工作坊的预期设计。
工作坊现场
14日上午,“节日传统与社区生活•田野工作坊”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开启帷幕。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士闪分别致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朱以青教授、刁统菊副教授、龙圣副教授等出席活动。山东省民俗学会秘书长、齐鲁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师朱振华博士主持了工作坊启动仪式。
本届工作坊特设专家讲座、学员研讨、田野调查、影像观映与讨论4个模块。在专家讲座模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做了《建构中的节日:国家诉求与社区公益》的主旨演讲。李松从节日作为一种生活实践、研究领域、认知方式、方法论等四个角度对建构中的节日进行阐释,并从自然法则、个体视角、技术发展、社会组织与时空断面五个方面解释了节日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张从军教授围绕出土汉代画像石的图像释读,为学员做了《汉代的盛会》专题讲座。他依据汉画像并结合史乘文献,推演了汉代“送别会”“欢迎会”“娱神会”“庆功会”“乡射礼”等节庆仪式活动的场景。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蔡志祥教授做了题为《中元普度与盂兰盆会:神户、香港、新加坡华侨华人救赎仪式比较》的讲座,蔡志祥教授通过对香港、新加坡、神户三地的多点调查,对盂兰盆节、中元节活动背后展现出的社区、族群、宗教、制度等因素进行了对比考察。中央民族大学王建民教授则以《节日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为题,结合多年研究经验,对近年国内外节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反思。他从节庆活动的社会性与整体论、节庆的变异性与过程性、节庆的象征性与田野民族志、节庆意义的建构性与场景论、实践者的能动性与情感感观五个方面阐述了节日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教授以《农村社区研究视角下的节日文化》为题,围绕节日文化传承与当代乡村发展问题,以乡村社区研究为视角,通过皖南绩溪县伏岭村春节为个案,研究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刘铁梁教授则以《民国时期北京的生活与文化》为题,通过分析民国时期市民生活在家族、劳作模式、现代服务业的渗入、消费方式转变等几大变化,概括了老北京的标志性文化,讨论了民国时期北京文化的总体精神特征。
与会专家学术讲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山东民俗学会秘书处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