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陈恩维:《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
  作者:陈恩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4-19 | 点击数:4985
 

       书名:《地方社会、城市记忆与非遗传承:佛山“行通济”民俗及其变迁》

  作者:陈恩维

 

  基本信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2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页 数:282
  装帧:平装
  ISBN: 9787010186122
 
 

  内容简介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古老的春节过桥习俗。其基本的仪式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佛山居民,无论男女老少,行过一座叫做“通济桥”的古桥。人们相信“行通济,冇弊翳”,认为正月十六走过通济桥后,大家一年都会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开开心心。

  本书共分十章(22万字,15张图片),围绕地方社会、文化记忆和民俗变迁三个关键词,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通济桥”作为文化空间与佛山的城市、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联系,阐释“行通济”民俗的由来、形成、发展与保护现状及传承对策。这也使得本书既是对在我国曾流传甚广的“过桥”民俗的专题研究,也是对佛山社会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实证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恩维(1975一),湖南汨罗人,博士。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3种,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民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主要从事古代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际汉学研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行通济”民俗的传统仪式

  第一节 “行通济”的仪式细节
  第二节 “行通济”的行走路线
  第三节 “行通济”的信仰系统
  第四节 “行通济”的时间选择

  第二章 “行通济”民俗与佛山地方空间

  第一节 汾水实通运要津
  第二节 新涌为商贾财源
  第三节 存院围为镇之命脉
  第四节 桥亭铺由村而铺
  第五节 佛山的现代转型

  第三章 通济桥与佛山地方社会

  第一节 霍氏家族与通济桥
  第二节 细巷李家与通济桥
  第三节 侨寓家族与通济桥
  第四节 地方政府与通济桥

  第四章 作为记忆之场的通济桥

  第一节 通济桥的场所重建
  第二节 通济桥的记忆框架
  第三节 通济桥的文学叙事
  第四节 通济桥的记忆功能

  第五章 “行通济”民俗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正月十六与耗磨日
  第二节 “走百病”与“过桥”
  第三节 “过桥”与元宵“开灯”
  第四节 “放偷”与“采青”

  第六章 “行通济”民俗的地方特色

  第一节 买生菜
  第二节 扯灯带
  第三节 九出十三归
  第四节 “行通济,无闭翳”
  第五节 “行通济”的形成时间

  第七章 “行通济”民俗的仪式流变

  第一节 “行通济”的时间变化
  第二节 “行通济”的仪式变化
  第三节 “行通济”的路线调整

  第八章 “行通济”民俗的内涵变迁

  第一节 “行通济”的求子内涵
  第二节 “行通济”的求财内涵
  第三节 “行通济”的慈善内涵
  第四节 “行通济”文化功能的变迁

  第九章 “行通济”民俗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行通济”民俗的参与状况
  第二节 参与者对“行通济”的认识与评价
  第三节 “行通济”民俗的传承特点
  第四节 “行通济”民俗的传承对策

  第十章 “行通济”民俗的文化修复

  第一节 从空间修复到文化修复
  第二节 从社区传承到公共参与
  第三节 地方形象与时代精神
  第四节 记忆再现与传统重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责编:郑艳】

上一条: ·叶黑龙:《佤族祭词研究》
下一条: ·秦耕:《草根文化散论》
   相关链接
·中国传统插花亮相三里屯艺术节中秋雅会·中山大学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2024年全国高校非遗政策与实务培训班招生简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遗公约》缔约国大会第十届会议将于6月在巴黎召开·非遗热点丨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