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传承要预防“捧杀”
  作者:芭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3-06 | 点击数:2828
 

      近期,因为一部热播的美食纪录片,章丘铁锅一夜走红,销量猛增。甚至有媒体爆出,有人为买铁锅,竟堵在工坊大门,甚至擅自翻墙进厂。由走红引出的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无不反映了章丘铁锅“洛阳纸贵”的境遇。作为一项传承历史悠久的技艺,章丘铁锅凭借“手工打造”的优势,赢得了市场认可。同时也需特别注意:莫因红了,便要偷工减料,要预防“捧杀”。

      之所以有上述忧虑,源自近年来非遗传承领域出现的个别不良现象。比如,华北某县历史上曾以打制菜刀闻名,匠人制作的菜刀,精磨开刃、锋利无比。但后来情况出现了变化。因为产品的好名声及市场缺乏监管,当地不少家庭作坊开始用机器仿制菜刀,冠以“手工制作”的名义贩卖。自砸招牌的举动很快得到市场的“报应”:不到两年,该县菜刀的市场认可度迅速下降,外地订单不断减少。好端端一块金字招牌,没有抗住利益的诱惑,毁在了自己人手里。

      非遗制作技艺或产品能够在现代生活中占得一席之地,不外乎两个因素:匠心、品牌。因为机器化大生产、流水线的普及,人们才更怀念工匠精神;因为对产品质量和消费体验的重视,人们的品牌意识才更强。

      笔者认为,非遗传承要预防“捧杀”。尤其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非遗产品看似“无厘头”地火起来,其实偶然背后都是必然,只是以前其核心价值没有被发现而已。相关部门需要做的是,加强市场监管,尽快出台相关行业领域的标准,增强非遗传承人、从业者的品牌意识,让非遗项目在接力传承中焕发更夺目的光彩。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8-03-05 第6版:文化遗产
【本文责编:刘艳超】

上一条: ·当“春节+”遇到“互联网+”
下一条: ·民间乐种的文化自觉
   相关链接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
·[朱冠楠]涉农非遗的民俗生态位辨析·[张焱 陶丹丹]比较艺术学视野下桦树皮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张玮]布上青花:低调的奢华·[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
·[意娜]数实融合时代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宣炳善]浙江舞龙类非遗项目的社区空间与文化认同·[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
·[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王晓宇 左红卫]新疆克拉玛依市剪纸艺术调查研究·[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汪德生]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和有效利用祠堂文化的思考·[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