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下)
  作者:朱丽娅·史密斯   译者:冯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8-02-01 | 点击数:10455
 

  也不是唯有龙和别的神怪,才够格作此发挥。中世纪家喻户晓的,有所谓动物寓言集(bestiary),无论真实的抑或想象中的动物,都可以做基督教伦理的例证。寓言集的文本,由于不断传抄而一代代变化,其影响许多世纪以来,波及社会各个阶层。但主旨永远是:上帝的目的彰显在世界的每一细节,动物和怪物的习性给我们提供了寻求救恩的线索。在寓言故事里,龙代表魔鬼,是确定无疑的(White,pp.165-7):

  Draco,龙,蛇中之巨,事实上也是世上最大的动物。希腊人称之为drakōn[大蛇,目光凶恶故。词根同动词drakein,derkesthai,扫视,或名词drakos,目],所以拉丁语叫draco。龙爬出洞来,常举足腾云,令身体四周的空气发光。有冠,小嘴,窄喉,从中吐纳空气,伸出舌头。又,其力量不在牙齿而在尾巴,不靠刺击,而靠甩打,所以并无毒汁为害。它不需毒汁杀伤对手,是因为它可以缠杀任何动物,即使大象那么硕壮也不能幸免。龙埋伏在象游荡经过处,用尾巴圈住象腿,将象绞杀……而魔鬼,那条最大的爬虫,很像这龙。它从老巢飞将出来,空气也会放光。因为恶魔自下界升起时,会把自己变成光明天使的模样,用虚假的希望、荣耀、尘世的幸福迷惑笨人。据说,它也有冠,即王冠,因它是骄傲之王。它的魔力也不在牙齿而在尾巴,为的是诱骗那些失了警惕心,不由自主追随它的人。那魔王躲在人常走的路上——他们去天上的路,已经被自己的罪结成的那张网挡住了——也伺机欲将他们扼死。任何人叫罪恶缠上了,都是死路一条,只有下地狱的份。

  这一段生动的写照,细节均出自以西多;作者依照《启示录》以龙喻恶魔的程式,把龙的每一个特征都译作了神学类比。

  四

  十二、十三世纪希腊和阿拉伯科学在西欧的复兴,大大增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但是,动物寓言供奉着的通俗龙传统,还畅行无阻,禁锢着人的思想。其时,消化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学者中间,只有一人用亚氏的眼光研究了龙,他就是阿尔伯图(Albertus Magnus)。阿尔伯图的巨著《动物论》作于1262至1280年间,其中第二十五卷论蛇,龙被视为蛇类一亚种。该书除了广征博引老普林尼、苏利弩、以西多等拉丁作家,还添上波斯和阿拉伯哲人如阿维先(Avicenna,980-1037)、赛麦隆(Semeryon)的论述,并取了他们关于龙靠牙咬而非喷毒,致敌于死命的说法。龙有大小之别,从五到三十五腕尺(约7-45英尺)不等。凡是不可信的传说,他便用逻辑反驳。比如,龙会不会腾云驾雾?他指出,倘若龙是短胖身材或有可能,但大蛇细颈长尾,它怎样鼓翅,升上云端?凡此种种,都斥为无稽之谈,包括人看见龙翔夜空、口吐火焰的报道——他认为,那其实是一颗流星(De Animalibus,25.27)。显然,他对神学观点不感兴趣。

  然而,阿尔伯图谨慎的怀疑主义,只在大学圈子里有所影响,进不了通俗文化。重要的是,他的著作表明,即使在中世纪,也没有一套人人接受而不存异议的关于龙的信条。博学的哲人和民间艺人共享一个由《圣经》、教父和古典文献融汇而成的大传统,但主观上,对于龙,他们又各有各的体会。尤其丰富多彩的,是视觉艺术中龙的形象;龙给了中世纪艺人一个发挥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的好机会。

  长期以来,蛇(无翅无腿的爬行动物)与龙的界限是不清的,模样和大小,传统上也没有定规。但是自十世纪起,普遍地,龙有了翅、角、须,以及猛兽的爪,姿态也变得格外凶恶。从此,这形象在西方艺术传统中扎了根。拜占庭帝国跟中、东欧信希腊东正教的各族,龙的造像则稍稍不同,突出了爬行动物的体征。表达上最具戏剧性的,大概要算《启示录》的七首戾龙:或是六只小头簇拥一个大头(如德国邦堡的“启示录”),或是七根脖子并排长在肩上(如法国安茹的十三世纪挂毯“启示录”)。也许,《启示录》的龙的最有名的形象,属于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创作的一系列木版插图。每一片图版都绘制精巧,充满了传统的象征。在十五世纪,七首龙又是七宗罪的名喻(骄傲、吝啬、贪吃、忌妒、懒惰、好色、忿怒),七个脑袋各以其不同特征指其中一罪。丢勒的画,便是这一程式的典范。至于龙的身材盈缩,我们可以这样比较:小的一端,法国阿尔比大教堂有一座十三世纪的圣约翰塑像,描绘他从圣餐杯中驱除一只猫仔大小的龙;大的一端,龙的火焰熊熊的胃,常画作地狱,用来恐吓世人。

丢勒创作的七首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2018-01-03
【本文责编:姜舒忆】

上一条: ·[朱丽娅·史密斯]从混沌到启蒙——欧洲龙的自然史(上)
下一条: ·[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
·[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
·[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徐胜男]茅山华阳洞“小儿化龙”传说佛教文化内涵论析·[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
·[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
·[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
·[王子蔚]水患、信仰与民俗:永定河三家店村的历史逻辑与文化建构·[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