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游红霞]民族节日的公共化
——上海的满族颁金节
  作者:田兆元 游红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2-03 | 点击数:5165
 

主编推介:本期新青年游红霞,女,重庆垫江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本文为游红霞与华东师大田兆元教授合作的田野研究,勾勒出现代都市中满族节日的新生。


    
  摘要: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节日要在更为广阔的场域和更加广泛的群体中实现“公共化”的传承。以上海的满族颁金节为例,探讨少数民族节日如何被建构为多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通过校园传承、都市展演等方式,由学界、官方等方面共同推动成为一个“公共化节日”。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也是非遗保护视域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合理传承路径。
 
  关键词:满族颁金节;非遗;校园传承;少数民族节日;公共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建构民族精神、彰显民族特色、促进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少数民族节日是民俗的华章,往往“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民族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仪式以及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在节日中得以集中体现和生动展示。”少数民族节日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几乎都需要依赖特定的民族群体和节日空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开展,我们应该认识到,少数民族节日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一族一地,而是要在更为广阔的场域和更加广泛的民众中实现“公共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是指在当代非遗保护的大环境下,少数民族自身走出文化封闭的世界,将传统节日重构为吸引多民族共享的、具有更为广阔传承空间的“现代节日”,其实质是传统节日的“共享化”和“遗产化”。所以,我们探讨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问题是在非遗保护的视域下进行的。本文以上海的满族颁金节为例,探讨少数民族节日如何在现代被建构为多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通过校园传承、都市展演等方式,由学界、官方等方面共同推动成为一个“公共化节日”。少数民族节日的公共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也是非遗保护视域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合理传承路径。
 
  01 颁金节的重构:从“单民族节日”到多民族共享的“非遗节日”
 
  满族为满通古斯语族,由鄂霍次克海迁徙至东北亚地区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其先民创造的人类原始宗教——中国海洋萨满女神崇拜,是满族颁金节萌芽、发展和形成的源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满族同胞的民族情感得以表达,传统民俗文化也得到复兴。
 
  1982年10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习仲勋等领导到辽宁省凤城县视察工作,县委书记白万玺(满族)反映了满族干部、群众要求成立满族自治县的愿望,习仲勋表示理解和赞同。1985年1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发(85)国函字9号文,批复辽宁省人民政府设立岫岩、凤城、新宾满族自治县。而后,国务院先后批准成立了本溪、桓仁、宽甸、清原、北镇、青龙、丰宁、伊通等13个满族自治县,设立了近400个满族乡,还在满族聚居地开办了满族中学,满族小学。而后,满族同胞开始自发地寻找属于本民族的节日。1985年,经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沈阳市政协委员徐恒晋先生考证,天聪九年(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为了统一族名而颁发谕旨: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只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据此,辽宁大学满学研究中心专家提议,以每年的农历10月13日为满族的节日,这一提议得到当地民族工作部门的认可,初定为“满族命名纪念日”。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确定为“颁金节”的名称。“颁金”一词为满语,为“诞生、出生”之意。
 
  颁金节从缘起伊始就带着深刻的满族文化印记,其形成、发展和定名的历程同时伴随着满族人民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省和自觉,被定位为满族的“现代命名节日”。所以,颁金节一开始是满族的“单民族节日”,主要在满族群体中进行节日活动。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满族的人口数量约为1038.7958万人,广泛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全国大部分地区,所以,颁金节的传承群体呈现出集中性与分散性并存的特点。满族颁金节从上世纪80年代正式确立以来,得到了聚居在东北和散居在上海、天津、成都、广州、内蒙古、新疆、云南、浙江、湖北等各地满族同胞的广泛认同。在节日期间,满族人民喜气洋洋,欢聚一堂,进行萨满祭祀,献哈达,贴福字,系五彩丝带,贴满文对联等满族传统民俗。并增添了新的内容,如续修家谱,上满文课,开办满族文化讲座,举办满族书画展览,射箭比武,聚会品尝家乡美味佳肴等活动。居住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满族同胞也常常在颁金节期间组团回国,回到白山黑水寻根问祖、省亲祭陵。在辽宁、吉林的满族自治县已将颁金节列为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总的来说,颁金节是承载满族历史传统、彰显民族特色、促进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萨满祭祀、满族民俗展示是其主要内容。
 
  近十多年来,我国自上而下地开展了全民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这对于传统民俗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契机。有学者认为,“颁金节的产生是现代的,精神承续却是传统的,形式是现代的,内容却是传统的。它的内容理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涉的对象。”因此,颁金节理应成为非遗研究的范畴。各地也在积极地推动着颁金节的“遗产化”进程,比如,抚顺的颁金节已列为市级非遗项目,黑龙江、新疆的颁金节也被评定为省级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颁金节所承载的满族民俗事项,如满族萨满神话、萨满神调、萨满神祭等则被列入黑龙江的省级项目。
 
  非遗是属于广大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其显著特征是共享性和公共性。所以,少数民族节日不能囿于某一地域和某一族群,而是要走出原本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尝试进行“共享化”、“公共化”的传承。我们以非遗保护的视角探讨颁金节的公共化问题是合理的,也适应了当今的社会文化生态。颁金节从定名以来,在传承满族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也以开放的胸襟融合了新的文化元素。正如戴淮明所论,“满族颁金节经过现代命名与重新构建,其原有的形式及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族颁金节已历史性地演化为现代命名节日而承继满族节庆文化的核心内涵和多种民族民间文化样式,为民族传统节日承传与发展作出示范效应。”尤其是在当下非遗保护的背景下,颁金节已被建构成为多民族参与、多群体共享的“非遗节日”了,是少数民族节日公共化的表现。
 
  民俗的核心问题是认同性建构,颁金节能吸引多民族参与,成为多民族共享的“非遗节日”是以群体共同认可的民俗文化为基石的。这一方面由颁金节作为非遗资源的“共享性”、“公共性”的特质所决定;另一方面,颁金节唤起了少数民族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体现了民俗文化的认同性本质。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因为尽管在每个民族内部可能存在普遍的不平等与剥削,民族总是被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由于民族的成员不可能认识他们大多数的同胞,所以这种共同体的“想象”需要依靠某种媒介,比如纪念碑、具有“原初性”的语言等。王晓葵据此分析道,“风俗”同样具有“原初性”,可以建构民族国家的话语,“共有风俗,便属于同一个共同体。”颁金节便是这样一个“想象共同体”的风俗媒介,建构了民族的认同性。我国是一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对满族民俗文化的认同,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folklore-forum)
【本文责编:张世萍】

上一条: ·[杨利慧]民俗生命的循环:神话与神话主义的互动
下一条: ·[孟令法]口述、图文与仪式:盘瓠神话的畲族演绎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