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首页民俗与教育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乡野天籁——“白茆山歌”北京高校行
  作者:俞明雅 闫亚楠 岑颖 刘小问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11-03 | 点击数:3614
 

      2017年10月26日晚,北京大学人文学苑里响起了嘹亮悠扬的山歌声,充满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曲调伴着吴地方言,让在场的100多名北大师生完全沉浸其中。当晚表演的嘉宾是16位来自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山歌艺术团的纯业余歌手,在北大中文系的邀请下,带着他们满肚子的艺术才华,走进了北大校园。本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俗文学学会、常熟市文化广电电闻出版局、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及北京大学民俗研究会联合主办,中文系陈泳超教授主持,为师生们原生态地感受白茆山歌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机会,对于北大师生和白茆山歌的传承人而言,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演出由开场山歌、情歌篇、生活篇、劳动篇、原生态改编篇组成,共展示了《一把芝麻撒上天》、《俏情郎》、《盘狮子》、《摇船歌》、《舂米歌》等十多首经典的山歌曲目。表演者横跨了艺术团的老中青三代山歌手,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歌)的3位省级传承人以及1位苏州市级传承人表演了自己的拿手曲目,获得了在场师生们的热烈反响。尤为特殊的是,此次表演还吸引了几十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他们很兴奋能在校园里欣赏到这样的演出,对他们来说,在北大如此近距离、原汁原味地聆听民歌表演还是第一次,演出结束后,留学生们还热情地与歌手们合影留念。

      除了精彩的表演之外,当晚,北京大学中文系还与古里镇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民间文学和吴方言采风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书,以期能在今后更好地了解传承白茆山歌和当地丰富的民间文化,相信此举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引向更好的未来。

      2017年10月27日,白茆山歌艺术团又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概论”的课堂上,进行了又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这一课堂展演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受到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泳超教授的热情襄助,并获文学院多位领导和教师的支持,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教学经费的资助,由“民间文学概论”课的王尧老师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常熟市古里镇政府党委副书记顾小燕女士,她为大家介绍了白茆山歌的基本情况,表达了对于这次活动的期待。随后是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的演讲,陈教授从2002年至今在白茆持续开展民间文学调查,他介绍了白茆的山歌、宝卷等民间文学形式,讲述了自己的研究经历,尤其是冯梦龙的“真情民歌观”,指出真情实感是民歌的关键特点,“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并向同学们提出希望:“大学生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低下头来,聆听来自脚下大地的歌声”。陈教授博闻强识又幽默风趣的发言博得了全体同学的热烈掌声,白茆山歌表演也正式开始。

      歌手们穿着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蓝底花衣,女歌手们还扎上了蓝花头巾,显得素雅而活泼。开场歌曲为合唱《一把芝麻撒上天》,歌手们唱着对山歌的爱,高亢辽远的声音让现场观众沉醉不已。主持人邹缨、顾雪华夫妇向我们介绍了白茆山歌的历史和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经过,随后是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以及改编的新民歌表演。情歌婉转多变,隽永深情;生活歌表现了江南地区的传统生活,表演者中一位82岁高龄的邹雪英奶奶演唱盘歌时依然精神抖擞,一气呵成;劳动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们的劳动生活;新改编的民歌则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音乐的范式,运用美声、和声、多声部等手法,悠扬动听,引得现场观众纷纷鼓掌。

      演出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向各位歌手和老师询问表演服装、盘歌内容、原生态改编和衬字衬词等问题,歌手、组织者和老师们都作出精彩的回答,加深了大家对白茆山歌的理解,也让同学们对白茆山歌有了更多探究的兴趣,活动结束后,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白茆山歌表演团队,并期待着下一次的相会。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白茆山歌拥有悠久的历史。白茆地处常熟城东南隅,古为长江与东海交汇处,相传原为一片沼泽,因长满白色茅草而得名,很早就有先民居住,“白茆山歌”一直在民间口头流传,生动地记录了白茆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时至今日,白茆山歌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活力,蕴藏量极其丰富,有劳动歌、时政歌、节令歌、地名歌、历史传说歌、情歌等,是吴地民歌中杰出的代表,是江南农耕文化最自然和充沛的感情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白茆山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不断受到重视。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白茆镇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2006年6月2日,“白茆山歌”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外,当地政府也格外精心地培植着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接连举办了白茆山歌艺术节和研讨活动,发掘出如徐雪元、吕杏英等一大批优秀的山歌艺术人才,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年轻优秀的山歌传承人,使得白茆山歌在当今依然换发着生机与活力。

      直至今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北大和北师大的师生们越发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的珍贵意义,格外期待能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让自己的家国情怀落到实处,让民间的根系丰富自己的艺术审美。白茆山歌的这次高校行,不仅使高校师生感受了原生态的山歌艺术魅力,更为民间文化进一步获得各界关注、推进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提供了契机。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第三届 “城市社会与文化建设”博士、博士后论坛征稿启事
下一条: ·[董晓萍]民俗学高等教育的变化、对策和阶段性实践
   相关链接
·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通过非遗保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
·【我当代表这一年】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为非遗系统性保护鼓与呼·颐和园非遗插花展区 “花团锦簇、龙凤呈祥”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山东大学举办非遗保护学术论坛 隆重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公约》通过二十周年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马盛德]非遗见证了人类的创造力 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朱莉莉]非遗传承实践选择与提升路径分析
·[朱红梅]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活化实践·[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张玲 杜天龙]在创新中传承和发展“鲁南五大调”·[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