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孙云春 姚周辉]试论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民俗文化
  作者:孙云春 姚周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9-22 | 点击数:4425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受到了大众文化的种种影响。大众文化一方面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同时,大众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也对民俗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应当进一步分析民俗文化的新形态,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大众文化;民俗文化;影响;保护;传承


       一、大众文化兴起的概况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形态。[1]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2]也正是因为它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所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逐渐侵入到人们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市场经济的霸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以商品性为重要特征的大众文化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

      大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存在和深远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大众文化的研究者对大众文化的态度褒贬不一。对于大众文化持否定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普通公众完全受到大众文化欺骗性的操纵或暴力强制。而对大众文化持肯定观点的研究者则认为大众文化会促进民主的发展、促进文化的平民化。

      二、大众文化的兴起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民俗文化作为民众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传承的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作为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与作为现代文化的大众文化相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各自争取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区别:

      从传播途径讲,民俗文化主要靠人们口耳相传的途径进行传播;而大众文化则必须依托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工具,以大众媒介为传播途径。

      从文化性质讲,民俗文化是民众自己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往往是一些专门组织机构经过专业设计和制作的文化,它虽然会考虑到大众的需求,但是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制约,是一种产业化的文化。

      从传播内容上讲,民俗文化注重生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以吃、穿、住、用、行为主的传统生活文化;而大众文化的内容则要丰富的多,新闻、教育、休闲娱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中。

      从价值取向讲,民俗文化作为人们代代传承的文化,注重伦理道德、生活智慧;而大众文化则以市场需求为取向,注重经济效益、娱乐效果。

      从影响方面讲,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而大众文化则具有更强势的影响效果,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价值观念能迅速地在大众中流行,并在一定情境下影响人们的普遍行为。

      大众文化与民俗文化虽然有以上不同,但是二者也有着种种的联系。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作为强势文化对民俗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并且在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大众文化对于人们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侵入,挤压了民俗文化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大众文化中对民俗文化的利用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民俗文化的一些组成部分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卷入了大众文化的运作之中。

      首先,大众文化不断挤压着民俗文化空间,并逐渐渗入到民俗文化的各个空间中。

      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娱乐休闲场所与方式的多样化,具有娱乐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了民众的大量闲暇时间。看电视、上网等大众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方式。以电视剧为主的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占据了广大民众很大部分的生活空间。城市居民在众多的娱乐活动中选择民俗活动的机会大大减少。成长中的儿童对于民间艺术、民间游戏的接触也逐渐减少,例如一直被孩子所钟爱的折纸、剪纸的民间纸工艺和踢毽子、跳房子等传统民间游戏。与此同时,儿童接触的媒介种类越来越多,接触媒介的平均时间也越来越长。截止到 2000 年,全国“城市儿童每天平均接触约四种媒介,大约花 20 分钟到 2 小时。”[3]这种大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挤压,使民俗文化的传播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大众文化通过灵活的文化形式逐渐渗入到各个民俗文化空间,在民俗文化的民俗韵味中加入了大众文化的气息。民众在欣赏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接受着各个现代组织精心策划的具有商业或教化目的大众文化。在民俗节日中,节庆社火活动、灯彩展示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民俗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今天的社火活动、灯彩展示与十几年前的状况相比,承办主体有更多的现代组织介入(如企业),而这些现代组织参与社火活动、灯彩展示也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节庆目的。宣传车、广告牌等种种广告形式穿插在社火游行的队伍和灯彩展示的场所中,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商业性目的。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今天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已经混入了大众文化的成分——广告;灯彩的承办者发生变化,目的也发生变化,节庆民俗文化已经不仅仅是民众的娱乐活动,而且还是现代组织有目的的对广大民众施加影响的过程。这正体现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大众文化的强势地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王杰文]日常生活与媒介化的“他者 ”
下一条: ·[丁阳华 韩雷]论民俗学中的“生活世界”
   相关链接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
·[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
·[罗瑛]汉文化影响下景颇族史诗中的观念与母题分析·[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哈合列孜·赛勒克]东方文学对中国哈萨克文学的影响·[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
·[叶晓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承试探·[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
·[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
·[王玉冰]中国妖怪学在欧洲:高延对民间故事的研究及其影响·[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刘欢]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绣活(夏布绣)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