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
  作者:国家非遗中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7-06-19 | 点击数:6428
 

  

图1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及作品展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成果。我国传统工艺门类众多,涵盖衣食住行,遍布各族各地。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发挥手工劳动的创造力,发现手工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本届成都非遗节首次推出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大赛及作品展,下面,就让小编带您去竞赛现场一探究竟。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7年6月10日至18日

  展览地点: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世纪舞广场东展厅

  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与作品展,作为非遗节中国传统工艺竞技成果展的重要活动之一,以“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主题,通过现场竞技,展示非遗技艺和文化,凸显传统技艺传承的精髓。

  此次竞技作品展,旨在以场景化的形式集中展示传统织造技艺、盆景制作技艺、木版年画、银器制作技艺、竹编、雕刻(木雕)、刺绣、面塑和糖塑共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500余件作品,以点代面展示近年来保护和传承非遗技艺、振兴传统手工艺的成果。参赛选手采用各地推荐和全国网络海选方式组织,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全国推广和宣传。这些参展作品充分体现了新生代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审美素养,展示了新生代传承人的造诣和匠心,同时,比赛及展览也为艺人搭建了开阔眼界、交流互鉴的平台。

  

图2高密扑灰年画作品《麒麟送子》作者:李风芹

  图3黄杨木雕作品《挖耳》作者:常俊杰

  图4莆田木雕作品《八仙过海》作者:林文强

  图5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作品《太阳神鸟盘》作者:白德蓉

  图6竹编作品

  图7糖塑作品展区

  图8面塑作品

  图9面塑作品

  图10盆景制作技艺作品展区

  图11盆景制作技艺作品《锦绣中华》作者:袁铭昌


继续浏览:1 | 2 |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非遗节系列报道丨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简介及十周年回顾
下一条: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驻广东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成立
   相关链接
·[林美静 赵梦泽]地方技艺的空间生产:江苏大豆类非遗文化聚落生成探析·[李媛媛]数智时代非遗保护政策演进理路
·[李永良 李璐]民间美术非遗保护出版研究乱象刍议·[李捷 李洁]遗产景观视角下凉州宝卷的景观建构及机制探索
·[乐晶 万星]“地方性知识”视角下传统技艺类非遗的“跨地方”衍生实践·[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
·[孔德银 张宗敏 韩煜]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下体育非遗的结构生成与功能转化·[金茹雪]“两创”视域下曲艺类非遗活化路径研究
·[何赛飞]绍兴禹陵村姒姓后裔祭禹仪式的身份实践与非遗传承·[关志和 李明政 关伟铭]“ 同源异脉”中探索非遗门类的“俗”与”舞”:“ 香山醉龙”再认识
·[谷奕曈]从“票友”到“粉丝”:戏曲与曲艺趣缘群体的社区参与与都市民俗景观·[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
·[高崇勋 周恩 吕志华]非遗保护视域下山东地方戏曲助力民俗场馆建设研究报告·[杜小钰]石臼湖舞龙非遗的活态传承与长江文化精神特质研究
·[董帅]民俗类非遗创新转化的理念和模式探究·[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程瑶]“活鱼要在水中看”:非遗保护政策研究的立场、理念和循证路径·[陈曦]从灾异叙事到共同体象征:滇中阿拉乡祭虫神话的生成与功能研究
·[陈科锦]文旅融合背景下濒危民间信俗类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