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让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作者:张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10-27 | 点击数:4902
 

  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统工艺的重要价值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振兴传统工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学者看来,面对当下的重大技术与工艺变革,传统工艺迫切需要提炼自己的新生之道,走出自己的振兴之路。

  传统手工艺陷入生存困境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对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的巨大冲击,不少传统工艺仍在日渐式微,面临转型发展的阵痛。

  “高强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转型大潮,留给传统手工业适应当前生活方式的坡度过于陡峭,传统工艺领域有较多细分行业走进现代生活一时难觅通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举例说,中国手工造纸的中低端竹纸、草纸、麻纸及其他纸种业态面临消亡的困境,据他调查,2005年仁怀县五马镇造纸协会有正式会员近300人,2008年的统计,五马河有纸坊279槽户,从业者724人,2009年3—4月,传承约350年的仁怀皮纸全部消失。

  传统工艺的式微也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看来,在社会急剧转型期间,往往产生冲突对立的概念认知,比如传统抵制现代,现代抛弃传统的矛盾冲突,甚至势不两立。

  事实上,传统与现代是对称的可以兼容互渗的两个概念。乌丙安说,社会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轨迹证明,绝大多数的社会转型都是以传统适应现代的广泛需求、现代容纳传统的合理遗存而取得成功的,近几年来,中国传统工艺有效进入现代生活的经验表明,继承传统并不断更新传统从而成功地进入现代生活是完全可行的。

  传统工艺的重要价值仍然需要强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研究员华觉明说,传统工艺富有地域、民族和乡土特色,对于维护国家命脉、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特质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价值,此外,传统工艺与人们的情感、习俗、信仰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在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起着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培育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

  振兴传统工艺已被写入国家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现代社会,传统工艺如何实现创新发展?振兴传统工艺的路径成为与会学者探讨的焦点话题。

  汤书昆表示,现代生活的核心是现代人正在创造并消费的生活方式,虽然其中涉及文化传统、民族记忆、传统工艺与审美范式等稳态传承的基因,但也会面临重大技术与工艺变革,文化冲突与融合,产品与渠道颠覆等新生的挑战,当前传统工艺面临的就是挑战异乎寻常之大的“现代生活”,传统工艺行业迫切需要提炼自己的新生之道,走出自己的振兴之路。

  在汤书昆看来,在生活方式和消费追求正发生重大变迁的当下,期望传统工艺原封不动地走进现代生活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现代生活需要经典技艺支撑下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创新,需要现代审美赖以构建的传统审美范式再造性的传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大地乡居:“新乡民”的众创式乡建
下一条: ·乌丙安:让传统工艺“无孔不入”地走进现代生活才是振兴之道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落实“研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
·“保护我们的活态遗产”:2003年《公约》名录增加 “新成员”·“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开幕式在摩洛哥拉巴特举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即将开幕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全七册出版·[季中扬]亲在性与主体性:非遗的身体美学
·[朱向羽]非物质文化遗产“铢铢镲”的传播演变研究·[张梦瑶]新文科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专业建设的思考
·[余文星]“一带一路”格局下新会葵艺的传承创新与品牌开发研究·[徐鹏飞]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
·[徐金龙 李威威]文化强国背景下九曲黄河阵灯俗的传承发展·[徐家乐]新疆毛皮画艺术及传承保护研究
·[辛海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王丹]融入国民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路径研究
·[唐璐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沈昕 黄琳琳]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三河羽毛扇的保护与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