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高小岩 全美英]超越回汉关系的“熟人社会”
——以张家川汉族葬礼为例
  作者:高小岩 全美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29 | 点击数:7614
 

  参考文献

  [1] [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李建宗.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J].文化学刊,2008,(2).

  [3] 高丙中.“中国民俗志”的书写问题[J].文化艺术研究,2008,(1).

  [4] 周文.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J].现代传播,2008,(2).

  [5] 唐军.仪式性的消减与事件性的加强——当代华北村落家族生长的理性化[J].中国社会科学, 2000。(6).

  [6] 苑国华.论“库拉圈”理论及其人类学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

  [7] 刘毅.化解民族冲突的策略——民族接触与相互依存[J].心理科学进展。2007,(1).

  [8] 岳永逸.家中过会:中国民众信仰的生活化特质[J].现代传播,2008.(2).

  [9] 营志翔.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10] 严庆.一个化族裔认同为工具的族际政治理论[J].广西民族研究,2010,(3).

  [11] [英]斯蒂夫·芬顿.族性[M].劳焕强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2] [英]John Hutchinson,Anthony D. Smith.Ethnic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3] 马国柱,虎有泽,马河图.试析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关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4] 高丙中.传统节日与社会文化再生产[N].学习时报,2006—02—20.

  [15] 高丙中.对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16] 薛亚利.庆典: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口].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原载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孙正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下一条: ·[沙垚]新中国农民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制探讨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
·[周霖]昌都硕督人的狮子舞·[周嘉]运河地名的历史制作
·[郑甜甜]口头歌谣存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赵思晗]符号与仪式的互动·[张赵]情感补充与风险防范:冀南地区的疾病叙事及仪式治疗实践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喻博煊]成为“侨仙”:黄大仙信仰的海外传播与在地化·[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尹一航]晋北“三大王传说”古今演变
·[尹凤仪]汉将庙厌镇霸王潮的传说与信仰·[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
·[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岩温宰香]坝老傣村人生仪礼中的礼物流动:礼俗秩序与人格建构的民族志研究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许平山 潘瑞春 余琴]传统陕北秧歌中的阳图类别及其历史文化考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