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刘倩]中国传统艺术也需要策展人吗?
  作者:刘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9-07 | 点击数:11368
 

  “挂画”还是“策划”?

  “挂画”,这个似乎是很多人对于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印象。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等历代名画,还是汝窑瓷器亦或是齐白石、黄宾虹等近现代艺术大家,在以收藏、展出为要务的传统博物馆思维模式里,展出对象的“文物价值”往往是业界和观众对博物馆展出作品的唯一参观标准,人们看展览,就是奔着那件“年代久远的真东西”去的。于是,无论是晋唐宋元还是明清民国,都可以用同样的展厅、展墙和玻璃罩,“挂画”的呈现方式也就理所当然。

  博物馆到底是干嘛的?这是博物馆美术馆最近几年来都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当策展理念已经在中国深入到行业内部,但只是约定俗成的是当代艺术领域的范畴,而看似传统艺术展览还想没有策展的逻辑,也没有“策展人”的叫法,但当我们仔细去想一想,策展理念在近些年来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中其实是存在的。

  去年的故宫大展《石渠宝笈》特展就值得一说,这场引发京城公众排队和赛跑狂欢的展览,是整个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献给故宫九十周年庆的完美策划,只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场策划让整个故宫变得忙碌起来,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这种忙碌从展览最初的策划、布置、开幕、论坛一直持续到展览开幕之后的每一天。

  作为展览的策划人之一,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专家张震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了整个特展的形成过程:展览的雏形在最早只是他与书画部主任曾君一人负责一个展览,曾君主任负责的展览是武英殿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而多年研究《石渠宝笈》的张震所负责的则是在延禧宫的“真伪对比展”,当筹备中的两场展览凑巧在建院九十周年之际碰上了《石渠宝笈》,又受到了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肖燕翼等老先生的建议,增加了国宝回归、编纂等部分,最终慢慢酝酿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展。“特展最终形成充满了很多偶然和必然因素,这样的一个呈现结果是在不断的讨论和建议之后才形成的。”张震说。

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清明上河图》排队现场

  花费了整个部门人无数天的心思,张震与他的同事们期待的是观众对于整个展览的评价,毕竟这不仅仅是一场“挂画”的展览,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艺术盛宴。但是在展览之中,雅昌艺术网记者与展览的主创者们讨论时,他们却总会在访谈之外的闲聊中流露出些许无奈。这种无奈来源于他们精心为观众准备了一场艺术盛宴,但大部分观众的心思依然还徘徊在《清明上河图》。

  观众对于家喻户晓的作品趋之若鹜,但并不代表着所有观众依然是只关注文物。但在当下发达的网络时代之下,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对于博物馆展览的总体要求也更加明显,与此同时,博物馆自身研究与展览机制的也在改变,就像近几年来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中华艺术宫、浙江博物馆等博物馆推出的展览都值得点赞。而博物馆里的展览与研究部门,往往就充当了“策展人”的角色。

  在中国的美术馆里,跟博物馆又不太一样。吴洪亮认为,在美术馆体系里,这一角色首先是一个管理员,然后是对藏品的研究者,研究结束之后需要有输出的方式,这才形成了整个展览体系,在西方这就是“策展人”所主持的工作,他作为一个中心来调配资源。但在中国,担任这项工作的更多的还是“馆长”,即使美术馆相对于博物馆来说,更加早的与当代艺术、与国际展览产生关系,策展思路也更容易介入美术馆,但美术馆里也依然没有“策展人”这一职位。

中国美术馆“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展览现场

  2012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求其在我——孙宗慰百年绘画展”,策展人是吴洪亮。孙宗慰算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在这个展览之前,这个名字甚至对于很多业内人士来说都是陌生的。“可能90%的人根本不知道孙宗慰是谁,如果随便挂挂画,那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去明白他是谁,以及他的艺术价值呢?”吴洪亮思考的是如何去把散落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织出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这其实就是一个策展人的工作。

  “花时间去梳理这个艺术家,研究他的艺术,把他放在那个时代,放在上下游的美术史里,看他当时的朋友圈,看他当时的水平和受关注度。”当关于艺术家的这些内容都逐渐显露出来之后,就能够重新判断这样一个人物的重要性,例如,孙宗慰是徐悲鸿艺术理念与实践的追随者;是张大千敦煌之行的重要助手;是中国西部题材创作的开拓者;是中国舞美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者。在中国美术史里,他既跟徐悲鸿有关,也跟中国传统有关,这两条线索到了他这里得到了重新的阐释。于是,当艺术家上下左右的关系都织出来了之后,再根据研究对他的艺术进行一次呈现,“观众就能够看出他好与不好,好在哪里?”吴洪亮这样说。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孟令法】

上一条: ·[李汐]我们需要仪式感么
下一条: ·[苏锐]非遗传承要警惕“政策依赖症”
   相关链接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5年年会开幕式致辞·[王京]对中国民俗学学派建设的几点思考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李娜]从“知识留白”到“独立门类”:中国当代家居整理实践的知识生产与出版嬗变(1978-2024)·[赵晨之]万物有灵论引入中国的知识考古与泛化
·[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张辉刚 唐钰镥 王宇澳]家国同构:中国传统仪式中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溯与统合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张楚晗]从“冥判机制”探析佛教对中国传统礼制的适应·[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
·[袁文军 袁宙飞]中国传统年画中的性别秩序·[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徐宇恒 乔英斐]中国疾病污名化的历史演进与文化领导权博弈
·[邢宝心]作为一种“过渡礼仪”的青年慢就业现象分析·[吴珂]玩具研究批判与日本藏中国乡土玩具资料群补遗
·[王圣亚]从习俗到交易:中国冥婚习俗的历史嬗变及市场形成·[涂馨月]净明道科仪的“声教”实践与忠孝伦理的宗教中国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