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时评杂谈

首页动态·资讯时评杂谈

[王君平]拔罐红了,中医赢了吗?
  作者:记者 王君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21 | 点击数:1826
 

  在里约奥运会上,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的“中国印”引人注目。他这样解释拔罐的妙处:“比赛之前我觉得身上有点酸痛就拔了一次,我身上还从来没出过这么黑的印,印子就出现在疼得最厉害的地方。”

  除了菲尔普斯,体育界喜欢拔罐的“粉丝”不在少数。例如,美国体操运动员纳杜、游泳运动员库格林,白俄罗斯游泳运动员桑科维奇,都是拔罐爱好者。许多参加里约奥运会的运动员露出拔罐后的印记,或淡或浓的暗红色,在背部、在手臂、在额头,格外引人注目。

  拔罐走红,并非偶然。以菲尔普斯为例,他共获得奥运金牌23枚,本可享受全球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偏偏拔火罐让他欲罢不能,原因在于其无可替代的疗效。除了拔火罐之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已经成为全球体育界运动康复的重要手段。尽管东西方文化有差距,但中医神奇的疗效有目共睹。据最新统计,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刮痧拔罐,病去一半”。然而,对于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中医传统疗法,国外接受起来还有点困难。中医拔罐走红之后,网上却传来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拔罐疗法既非中医独创,也非中医首创,拔罐与岐黄之术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人人皆知的中医绝技,竟然被无端“去中国化”,实在令人哭笑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拔罐走红里约奥运会,但中医药还很难说赢了一局。

  众所周知,中医针灸早就被誉为“中国名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样牢牢盖上“中国印”的绝技,居然也遭遇有实无名的尴尬。近年来,美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干针”的简易针刺疗法,实际上就是针灸的“变种”。“干针”与中医针灸之争,反映了西方针灸发展出现“去中医化”的倾向,即“废医存针”。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曾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确实,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原创知识体系,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中医药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手段,被各国当成了“免费午餐”,遭到疯狂攫取和无偿开发。

  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海外屡遭抢注,包括一些老字号如“王老吉”“保济丸”等。据统计,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日本生产的“救心丸”是在我国“六神丸”基础上开发的,年销售额上亿美元。国际拔罐疗法协会代理负责人杰茜卡·麦克莱恩说,里约奥运会开幕后短短几天,拔罐设备的购买量增加20%,想获得拔罐资格证的理疗师人数增加50%。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

  中医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中医药扬帆启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08月19日19版
【本文责编:刘晓】

上一条: ·民风民俗别随移民搬迁而消失
下一条: ·[赵柒斤]古人的“吃伏”与“晒伏”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何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巴莫曲布嫫代表谈用法治守护非遗瑰宝:修改非遗法让“保护”成为核心关键词·传承非遗守护文化根脉(改革再深化 奋进新征程·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康丽]“非遗”这个标签不能乱用·[刁统菊]女性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
·[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刘魁立]非遗传承: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巴莫曲布嫫]将青年的声音带到非遗保护最前沿·[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法制与新闻》杂志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巴莫曲布嫫: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