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邓启耀]谁的祠堂?何为遗产?
——古镇古村落保护和开发中的问题与反思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8-07 | 点击数:10830
 

  对于旅行社提供的客户感知而言,反馈SW古镇历史厚重感薄弱的旅行社占据13.3%,这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古镇旅游开发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远未达到顾客预期。

  对于SW古镇旅游设施的配套完善,受访者对于去现代化的建议较为明显,占建议的20%,其次商务配套的完善的建议(包括设立美食街、休闲娱乐设施、商旅住宿)占建议的39.8%,此外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的建议也较为集中。古镇社区服务相关配套因未完善,导致旅客承载能力有限。

  对于古镇旅游服务完善建议中,急需引入SW古镇的风俗文化讲解,而对应的受访旅行社中,多数旅行社愿意再度组织到SW古镇旅游。

  古村古镇开发的市场目前主要是旅游市场。古村古镇对一般游客的吸引力,主要在古建筑。但SW古镇的古建筑不具备周庄等整体成片的优势,因此需要在建筑之外做些文章。由于景区内新老建筑夹杂存在,使各景观带显得颇为分散,缺少一种整体性,也淡化了古镇的“古韵”。此外,古镇现在所有的景点都是展馆类,对SW古镇的历史文化进行静态的展示,而缺乏一种活态的人文景观,使游客对这里仅仅只有一种“教科书”般的印象,而没有更生动和深入的了解。参观点的内容贫乏且表达缺乏吸引力成为参观者一致意见和建议。当SW古镇推广工作正式作用于社会的时候,该问题会萌发外界对SW古镇文化遗产价值的信任危机。因此,我们认为,在静态展示的基础上,应该增加更多活态的本土文化,例如,定期举办一些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加一批售卖本地特产的店铺,如本土特色食品、民间工艺等。这需要更深入发掘古镇内在的文化,更需要调动本地居民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最后,对于旅游开发者来说,古村古镇能否可持续发展是开发成败的要点

  SW古镇为了今后的整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解决拆建失控的问题,在政府支持下,旅游公司购买和租赁了160个相关物业建筑,先行保护起来,作为旅游公司持续发展的资源。这些物业按其文物价值和建筑年代分为:法定文物保护建筑(17处),清代历史建筑(6处),民国时期历史建筑(35处),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4)历史建筑(6处),近30年(1984-2012)建筑(66处),古镇开发项目新建建筑(4处),已经拆除或改动过大的建筑(26处)等7类。SW古镇进行旅游开发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历史文化,故而镇政府和旅游公司一开始就希望将各种文化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进行统一规划开发。

  过去几年,镇政府在SW古镇保护和开发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包括时间、政治资源和金钱。古镇遇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重生机会,历史文化自60多年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然而,一系列投入之后也带来了相应的压力。由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思想是因开发而保护,因此,保护投入被计算成为经济增长成本。为应对何时和如何收回成本的质疑和压力,急功近利可能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对SW古镇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旅游公司占有景区大部分物业资源后,对私有物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但由于对“何为遗产”的资本组成和遗产结构认知不明确,规划迟迟没有出台或缺乏落地的可行性,这些物业大量闲置而成为巨大的包袱,每年白白付出几十万元的租金,旅游公司为此压力很大。目前,SW古镇经过修整可以对外开放的物业,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他物业多处于闲置状态,不仅不能发挥作用,巨大的维护成本,可能使“资源”成为“包袱”。因此,如何开发这些物业,成为旅游公司特别头痛的事。

  这种行为的最终结果,会在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与市场需求发生差异时停止,或者完全任由市场支配而导致面目全非。

  我们认为,必须将保护和开发从工作内容和资金来源进行实质分离,并将文化保护作为开发的基础工作进行,尤其在资金组织方面。不应该将文化保护的投入视为经营成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商小琦】

上一条: ·[孟贵成 牛力静]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工具性”分析
下一条: ·[田青]城镇化建设中的非遗保护
   相关链接
·坚持尊重原则 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巴莫曲布嫫代表:坚持尊重原则,加大力度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朝戈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进入非遗堂奥的好用指南
·第二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拉开帷幕·[郭翠潇]寻找非遗“出圈”“出海”的内生动力
·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探索新近列入名录的活态遗产项目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图文报道丨中国3个遗产项目从急需保护名录转入代表作名录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展示非遗保护“中国经验”
·[杨利慧 丁红美]中国非遗研究20年:成就、焦点、贡献与问题·[黄永林]非遗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的责任与协同
·[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春节申遗成功
·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议开幕·[安德明]创建“文化交会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唐璐璐]遗产叙事的时空旅行:中国非遗申报片的媒介考古学研究·UNESCO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召开在即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