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杨堃 罗致平 萧家成]神话及神话学的几个理论与方法问题
  作者:杨堃 罗致平 萧家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11 | 点击数:6816
 

  我国各民族神话与传说,其数量之丰富,是绝不亚于古希腊、罗马的;但是神话学的研究,则远不是这样。从世界范围来说,神话学早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然而我们却应该承认,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神话学的历史还不算很长。这当然有其学术发展的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恐怕就是我们对神话学理论方法的研究不够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提出一些神话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问题,来进行学术上的探讨,想必对神话学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一、什么是神话

  1.神话学历史上的各种神话定义

  神话学是一门极为古老的学问,它的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道路,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进程里,各种有关神话的学说也众说纷纭、异彩纷呈。从公元前六百年时德亚更(Theagenes)的拟人说、公元前五百年时芝诺芬(Xenophanes)的寓意说、公元前四百年时友赫麦洛(Euhe-merus)及其弟子勒克娄(Lc Clerc)所主张的史实说等古代希腊神话学说开始,到中世纪以沃秀斯(G.J,Vossius 1577-1649)为代表的天启宗教变造说、以佛来勒(N.Freret 1673-1741)为代表的神话解释学说和以维柯(G.B.Vico)为代表的新科学的神话学说,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神话定义的阐释上。

  十九世纪以来,神话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其前半叶有历史哲学派、象征学派、象征的艺术神话学派、反象征派和以雅各布·格里姆(Jakob Grimmn 1786-1883)和卡·奥·缪勒(Karl Otfried Muller 1797-1840)为代表的民族发生说;其后半叶有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 1820-1900)的语言学的比较神话学说、广义比较神话学、宗教学的神学说、爱·泰勒(E.B.Tylor 1832-1917)和安德鲁·兰克(Andrew Lang 1844-1912)等人的人类学的比较神话学说等。这些也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例如历史的、语言的、民族的、宗教的或艺术的角度,对什么是神话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建立了各自的不同神话学说,使神话学的研究呈现出空前活跃的状态,从而反映出学术界对神话这一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视。

  到了二十世纪,以佛来则(J.G.Frazer 1854-1941)为代表,开始对神话进行人类学、民俗学的综合研究。随之,又有新自然神话学说、星辰神话学派、泛巴比伦主义、对神话与历史关系的新解释、民族心理学的神话学说、精神分析学派的神话学说,以斯密士(E.G.Smith 1871-1937)为代表的曼彻斯达学派的神话学说,以卡西尔(E.Cassier)为代表的对于神话与语言关系的新解释,史学派的神话学说(包括传播论和文化圈论),还有法国社会学派及其他神话学说,以及功能主义派的神话学说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对神话定义的研究更前进了一步,综合的趋势和对方法论的探讨加强了。

  历史上这些有关神话定义的理论是神话学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但这些理论,也各自在不同程度上和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历史的或认识论、方法论的局限,也是我们应该注意加以鉴别的。

  2.马克思主义及一般公认的神话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结果都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一关于神话的定义,多年来已被我国神话学者所公认,成为我国学术界对神话的经典定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神话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神话的发掘和研究的展开,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个定义主要是从文艺角度谈的,仅适于原始神话,不适于阶级社会产生的神话。至于马克思说,到了阶级社会“神话就消失了……”也仅指原始神话而言。因此,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使对神话的理性认识再前进一步。

  “神话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且由于古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产物。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理想的追求。古代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神话极为丰富,许多神话保存在古代著作中,如《山海经》、《淮南子》等。历代创作中,模拟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反映现实或讽喻现实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辞海》对神话所下的这一定义,应该说是很全面的了。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如神话与宗教的关系、神话的意义与价值、神话的研究方法等问题,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3.我们对什么是神话的看法

  我们认为,神话是借助于幻想和神化的手法,采用文学的形式——诗歌或散文——表达出来的:原始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的奥秘、社会人文情况、人类本身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原始知识的一种积累和解答。其思想是建立在原始仿生观念、原始宗教观念和原始哲学观念的基础上的。但神话并不是仿生学、原始宗教和原始哲学本身,而只是一种综合精神的体现, 一种原始的意识形态。神话所探讨的:一是“起源”,如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以及各种知识的起源;二是“原始状态”,如宇宙的原始状态、自然界的原始状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原始状态等。它们所作出的答案一方面是宗教式的、神化了的、非科学的(今日意义上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体现原始人的思维认识能力与水平的、经验式的、仿生的和富于想象的。到了阶级社会,产生那些反映原始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神话的基础,当然是消亡了;但以往已经产生了的这类神话,却并没有立即消亡,而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石,仍然活跃在部分民族、部分地区的民间口头传承中;同时,还产生了新的神话。这新产生的神话,正是在文明时代里,人们采用同样的表现手法和形式,对民族的、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历史功绩的一种神化了的记述、怀念与表彰,以满足他们在现实斗争中的需要,和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神话的手法,即幻想的、神化的手法,如拟人化即是其中的一种。这是神话的最主要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神话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之一,无论在原始社会或是阶级社会,都是这样。

  神话的体裁,即诗歌或散文,如众多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圣经中的创世纪等。任何神话,无论是口头传承的,还是已记录整理成文字的,都是民间的文学艺术作品,虽然它们各自所表现出的艺术加工程度和魅力很不一样。但它们都具有某种韵味,朗朗上口,便于吟诵,即使是散文形式的神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与此相类似的性质。这可能是由于在宗教祭祀的场合,经常吟诵这些神话的缘故。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陈艳】

上一条: ·[郑筱筠]南传佛教与佤族社会生活的“阶序”逻辑
下一条: ·[吕微]“神话”概念的内容规定性与形式规定性(上)
   相关链接
·[周媛]神话主义视角下《王者荣耀》中的女娲形象重构·[吴家敏 李雅嘉]“兔兔这么可爱”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马速]符号消费中的青年群体与传统文化知识生产:从国潮热中的神话元素商品谈起
·[刘蓓]基于历史维度、信仰维度、旅游维度的神话主义研究·[郭双]神话主义视域下《山海经》的互文性实践
·[关旭耀]从故事到动漫影视·[巩潇]作为交流资源的神话主义:互联网背景下神话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
·[陈杰]中国近代期刊报纸中的盘古神话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第五届中国神话学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学术讨论会1号通知
·[祝鹏程]朱大可神话研究的症候式批评·张多:《神话观的民俗实践——稻作哈尼人神话世界的民族志》
·[向柏松 张兆芹]神话学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祝鹏程]作为文化批评的神话研究及其不足
·[张多]重估中国神话“零散”之问·[张成福]遗产旅游中不同主体神话观的碰撞与融合
·[于玉蓉]《史记》体例之数的神话学新探·[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