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关键词与术语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关键词与术语

[施爱东]谣言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7-09 | 点击数:6583
 

【关键词】


  谣言大概是最难定义的一种口头文化现象。“谣言,这种非常古老的文化现象,老到几乎与人类历史同龄。每人都有一张嘴,要吃饭,更要说话。有人的地方,就有谣言。什么是谣言?学术界的人各有各的解释,至今谁也说不清。”[1]

  目前所有的谣言学著作,开篇都要就谣言概念辨析一番,或者试图为谣言给出一个新的定义。之所以这么做,恰恰因为任何人都无法为谣言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每一个人都对别人的定义不满意,因而总是试图重新定义,可惜的是,命中注定了任何新定义都同样会遭到后来者的质疑。

  西方谣言学者对于谣言(Rumor)的定义可说各花入各眼,但多数都不认为“真实性”是谣言的判定标准。如奥尔波特的定义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传播,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特殊陈述。”[2]彼得森和吉斯特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3]涩谷保的定义是:“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4]卡普费雷的定义是:“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5]所都这些定义,全都回避了“真实性”的问题。

  西方学者很努力地想把谣言解释成一个“中性词”,但在当代中国语境里,谣言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当我们指称一则消息为谣言的时候,无论该消息客观上是否真实,至少我们主观上认为它不真实,谣言是与“虚假”这个价值判断牢牢捆绑在一起的,正如陈雪屏在他的中国第一本谣言学著作《谣言的心理》中所说:“谣言所根据的事实较少,主观的补充与改造较多,特别在非常时期流行,传播较速而且较广。普通的见解以不可信或不真实作为谣言唯一的根据,与其他语言文字的报告相别。”[6]

  谣言判定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性问题,而是带有价值评判的主观性问题。谣言信息的真伪很难在传播过程当中得到证实,即便是一些曾被官方判定为谣言的信息,依然有可能事后被确认为事实。比如,2012年12月6日,原《财经》副主编罗昌平连发三篇微博,向中央纪委实名举报刘铁男,称其涉嫌学历造假、官商勾结、多次收受贿赂、有作风问题等。举报当天下午,国家能源局就作出了神速回应,声称该举报“纯属污蔑造谣”,并威胁:“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不过,数月之后的2013年5月12日,监察部网站发布消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7]这正应了网民的一句调侃:“谣言就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所以说,人们对于是否将一则传闻判断为谣言总是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由此可见,谣言作为虚假信息的贬义指称,是基于使用者的主观判断,无涉信息的客观真实性。谣言作为具体语境中的生活词汇,正如《辞海》的定义,一般被认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但是,作为一个学术词汇,我们一般不以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作为定性标准,而是将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视作重要的定性指标。

  如果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很容易理解谣言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的四性特征。一种不断变异的口头文化现象,其传播动力并非基于对事实的掌握,而是基于传播者的情绪和意愿。谣言与传说、故事,甚至神话之间,适当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谣言学先驱奥尔波特等人早就指出:“一个传说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固定下来的谣言。更确切地说,它是道听途说中一再出现的某些传闻中的不同寻常的部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歪曲和变形之后,它不再变化,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8]谣言历史化之后,它可以成为稳定的故事或传说;反之,如果遇上适当的时机,或者相似条件的突发事件,故事和传说也可能会迅速现实化,变身为当代谣言。

  数字革命后的新媒体改变了口口相传的谣言传播方式。进入21世纪的短短15年间,谣言的主力平台就经历了“口头传播——手机短信——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的多次转移,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主流的谣言形态。

  所谓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邮箱、QQ、贴吧、微博、微信、社区论坛等)传播的不实信息。“形象一点说来,网络传言就是最新升级版的语言民俗,它们产生的心理动因和时代背景都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只是传播它们的载体变了,而且速度更快,功能更强大,影响更广泛,因此,更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9]传统的谣言传播渠道,口头传播和手机短信基本上是“1:1”或者“1:N”的传播,而网络论坛和微博的传播理论上可以是趋于“1:∞”的传播,微信则是典型的“1:N”的传播。数字技术的进步使谣言传播如虎添翼,网络传谣方便、快捷,新的传播手段滋生了新问题、新特征。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巴莫曲布嫫]约翰·迈尔斯·弗里
下一条: ·[张建军 李扬]都市传说
   相关链接
·叶涛谈沂源牛郎织女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陈泳超]一则民间传说的生命旅程和文化基因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
·[张佳伟]众声喧哗:多视域的曹操传说与形象建构·[袁歆 刘忠帆]梁祝传说书院文化景观叙事历史演化研究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
·[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夏中华]田横狐仙的“海神化”研究
·[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吕殿增]杨七郎墓传说的精神遗产及其保护·[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的民间传说类非遗保护·[刘文江]《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甘肃卷》相关文献的编纂与传说学四个基本理论命题的实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