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陕西汉阴:文化遗产惠及民生
  作者:记者 赵建兰 任学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6-22 | 点击数:2063
 

  6月12日,在陕西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行的庆祝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现场,陕西省文物局为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宜君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两个陕西文物扶贫示范项目授牌。

  近年来,陕西不断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生活发展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实践,不仅有效改变了城市环境,更让置身其中的百姓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升。“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积极拓展文物扶贫,让文化遗产惠及民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郭宪曾说,把汉阴县、宜君县等地的原生态梯田建成生态博物馆,已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亮点。

  “如果没有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带动,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内第一家农家乐——“田梁农家”的女老板、“桂夫人”熊哲贵,是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黄龙村六组的一位普通村民。2010年,汉阴凤堰古梯田被评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陕西十大发现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国百大发现之一”,汉阴凤堰古梯田也越来越为人所知。2012年3月,汉阴凤堰古梯田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座开放式移民生态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移民农耕文化为主题,以古梯田为展品,以民风民俗为辅助。这时,熊哲贵开办起了“田梁农家”农家乐,并申请注册了“桂夫人”商标,不仅做餐饮、住宿,还销售自家的大米、腊肉、辣椒酱……“田梁农家”去年收入20余万元。

  目前,漩涡镇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已有70余家,随着汉阴凤堰古梯田景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一步步实现着脱贫致富的发家梦。

  位于陕西省汉阴县漩涡镇的凤堰古梯田包括凤江梯田群和堰坪梯田群,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的凤凰山南麓,集山、水、田、寨、村、屋、庙、农于一体。在绿树的包裹中,万顷梯田层层叠叠、蜿蜒曲折,山村的自然风光和农家的生活完美融合。梯田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亲的古老文化基因。

  “既要保护文物,又要分享文化遗产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一个难题。”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表示,“通过采取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方法,促进新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也是我们寻求利用文物资源脱贫致富的一个新探索。”2012年,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建设“陕西汉阴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后,先后多次组织文物保护规划部门对其辖区范围进行整体保护规划,并安排专项资金对保护区内的古民居进行维修保护;汉阴县则将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作为全县旅游大发展的破题之作,作为拉动汉阴南部山区乡镇崛起发展的抓手,持续推进。

  4年来,汉阴县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从基础配套、资源修复、文化展示、产品开发、教育培训等方面,全面提升移民生态博物馆的品质水平,丰富其内涵。截至目前,先后实施了以文物古迹修复、古梯田保护为重点的各类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了以旅游观光车道、观景平台等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以移民文化、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的3个陈列展馆文化展示及以一台大戏、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套摄影画册、一本旅游解说词、一部风光宣传片为代表的“六个一”文化宣传工程,漩涡镇文化旅游名镇也在建设之中。近年来,汉阴旅游接待人数屡创新高,各地游客在尽享陕南美景的同时,也让汉阴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2016年6月21日第2版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民间文艺是薪火相传的事业
下一条: ·连云港开展“精致非遗”展演活动
   相关链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在京召开蔡奇出席并讲话·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合作路径与中国方案
·[孟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动物伦理:以法律间张力重塑部门联动机制·[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故事传统的公共化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程瑶]饮食方式与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之反思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程瑶]转危为机:紧急情况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活用
·[林继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方向与问题导向·[王娜]关于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欧静]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探索·[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康丽]概念张力与学术自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学科建设的思考·[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
·[东主才让]做好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讨·[程瑶]浅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贯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