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贾芝到新疆开学术会议与居素普·玛玛依一见面,两人便热情拥抱。
(摄于新疆昆仑宾馆八楼)
“贾芝到了!贾芝到了!”从新疆民间文艺研究会的主席阿布力米提·沙迪克,副主席忠录以及副主席兼秘书长张运隆等人掩饰不住内心地激动,异口同声地向刘发俊以及我们几个正在整理会议文件和论文的工作人员发出的话语和兴奋的神情中,我完全感觉到了来者不同寻常的身份。领导们的这种喊声透漏出的是一种带有强烈亲切感的尊重。于是,我们几个工作人员在刘发俊先生的带领下立刻出门,列队迎接这位特殊人物的到来。出乎我意料的是,贾芝先生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高大,而是一位个头不高,脸上洋溢着亲切而慈祥的笑容,眼神充满智慧,年逾古稀,头发已经花白的一个小老头。他和我们一一握手,并向刘发俊询问居素普·玛玛依的情况。这是1990年12月25日在新疆华联大厦发生的一幕。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贾芝先生。
第二天,在会议间隙我趁着送文件资料的机会来到贾芝及金茂年夫妇的房间。进入房间后,我尽量装出自信的样子,掩饰自己紧张的心情。他却以亲切的口吻开始询问我的有关情况。当得知参加这次会议的绝大多数柯尔克孜族学者包括居素普·玛玛依本人亲自撰写的“我是怎样演唱《玛纳斯》史诗的”等论文都是由我翻译成汉文,而且听到我是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情况后,他不仅对我所翻译的会议论文汉译文质量给予了肯定,而且鼓励我一定要加倍努力,勤奋学习。他说:“你作为柯尔克孜族年轻人,能够掌握如此流利的汉文,而且还是著名大学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这太难得了。你翻译的这些论文我都读了,翻译质量很高,语言非常流畅。你今后要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为《玛纳斯》史诗的翻译和研究做出贡献,为让《玛纳斯》史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而加倍努力。我国的三大史诗正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从一位全国知名,受人尊敬的学界前辈口中听到的对我如此高度评价和亲切的话语。他这语重心长,充满鼓励的话语让我受宠若惊,从那以后自然也成了我鞭策自己不断努力的强大动力。说话之间,站在一旁的,我在新疆民研会时的蒙古族同事葛尔达为我们抓拍了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我家里相册中,每每翻看都会让我思绪万千。当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1990年12月26日作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华联大厦采访贾芝
在这次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贾芝先生兴致很高,分别即兴做了两次发言,由我担任柯尔克孜语翻译。后来,我将先生的这两次发言稿用柯尔克孜族文整理之后编入会后出版的《玛纳斯论文集》(1)中发表。在会议开幕式上,贾芝先生首先代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然后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玛纳斯》史诗工作的肇始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改革开放之后《玛纳斯》工作重新起步的大致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了《玛纳斯》史诗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尤其是对《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为史诗的保存、传承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简要传达了自己在芬兰参加国际史诗学术研讨会期间向与会各国学者介绍我国各民族口头史诗传承情况以及以居素普·玛玛依为代表的史诗艺人的情况。最后他真诚地祝贺居素普·玛玛依获得新疆《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玛纳斯》工作特等奖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为他颁发的研究员职称。在闭幕式上,先生总结了会议的研讨情况,并高度评价了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与此同时勉励各民族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搞好《玛纳斯》史诗工作而努力。
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堪称口传史诗的典范。由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被誉为“活着的荷马”的居素普·玛玛依传承并演唱的唱本共计23万多行,由《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等八部构成。这是中国三大史诗中,唯一由一人从头至尾唱完整演唱的史诗。玛纳斯的名字为全史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也都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史诗的每一部都成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篇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结构更加宏大的整体。史诗气势宏伟,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史诗以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英雄主义精神。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的英雄史诗。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黑龙江富裕县。与柯尔克孜族同源,分布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吉尔吉斯人中也流传着《玛纳斯》史诗。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玛纳斯》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研究学科。目前除了我国之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英国、德国、土耳其、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研究《玛纳斯》史诗的学者。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