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创立社会学时正值科学的一派兴隆,然而他仍然意识到,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的地位是不确定的”[5](P2)。为了使社会学能够成为一门科学,为了使这一主张得到认可,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阐述了所谓“三个阶段的规律”。他将全部人类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在神学阶段,人类理性探索起源和最终原因,把一切现象都分析为超自然力量的结果。在形而上学阶段,人类思想受到抽象概念和理想形式的支配。在实证阶段,人类思想放弃了对本体的探索,抛弃了绝对的因果观念,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将不同事实联系在一起的规律[6](P40-41)。孔德因之断言,实证阶段是人类精神发展的最高阶段。他阐述了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基本含义:经验事实是科学知识的来源,自然科学方法和统计分析应用于对社会的研究,探索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因果解释和规律性。事实上,孔德倡导以实证主义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原则,还有其社会的和政治的深意。他认为,只有实证主义指出了使大多数文明国家摆脱危机的出路,从而为新社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6](P32)。在他看来,“真正的科学”应当有助于“确立理性秩序”,这是社会重建和稳定发展的基础。“一切长期以来单凭政治解决方案始终无法解决的、今天仍然是社会心腹之患的棘手问题,将给以科学的估计,以大力促进社会安宁”[6](P39)。
孔德的观点在古典社会学家中是有代表性的。尽管他的思想富于真知灼见,但他倡导的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却引起了许多争议,而且“他所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社会学界”[5](P3)。实际上,孔德当年给我们提出了而不是解决了这一问题。今天,“社会学能否成为一门科学”的问题依然使社会学的学术发展面临困惑。在笔者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或如当年孔德的看法,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社会学必须采取科学主义的范式,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实证研究能够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水平,并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学通常运用的社会研究方法中,我们可以划分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前者是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和解释,后者注重对社会事物的精确测量和计算,通过统计数据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作出分析。从中国社会学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定性研究方法(访谈法、个案法、社区研究法等)的运用较为常见,而对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则相对欠缺,一些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也集中局限于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方法。因此,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对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作为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假设、测量及统计分析
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都表现出这种基本特征。社会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形成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组织的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寻求关于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解释。所以,社会学在实证研究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方面,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与自然科学存在着共同之处。正如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客观的一样,社会现象及其过程也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学,在研究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一些与科学相一致的特点。譬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是客观的经验事实,如图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7](P451)。社会学者运用各种实证方法对这些社会事实进行定量研究,包括假设、测量变量、分析数据、模型及检验、因果解释等。“定量研究主要特点可总结为:(1)问题的有解性,(2)结果的可证伪性,(3)对测量的依赖性,(4)结论的精确性,(5)程序的可复制性。”[8]另一方面,社会学研究的实证研究与自然科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自然现象不同,社会现象是与社会领域中人们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作为社会主体,人的行动是有意识的、受动机支配的、运用一定手段或策略、追求特定目标的过程。这就使得社会现象兼有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群体、社会与自然等多种二重性。因此,与自然现象相比,许多社会现象很难用标准的变量形式来表达,个体间的差异也难以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的量化效果。而且,大量社会现象往往是异质性的、非重复性的。这些都对社会学研究者运用定量方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一点在社会学定量研究的许多方面表现出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