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学理研究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理研究

[户晓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
——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i]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3-03 | 点击数:13983
 

  [i]2013年7月9日,作者应邀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高级研修班”(太原)讲课,本文据讲稿修订而成;2013年11月8日,作者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创新与问题”研讨会并以本文作为发言稿。

  [ii]正如周星所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用语,不同于以往国内学术界和媒体惯常使用的其他诸如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任何用来描述文化的用语。它拗口、别扭而又有新鲜感,其‘舶来’的属性和过程意味深长”(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iii]此次会议由文化部、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承办,于2013年6月14日至16日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

  [iv]黄涛:《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偏误与矫正》,载《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

  [v]高小康:《“红线”:非遗保护观念的确定性》,载《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

  [vi]相关学术史和概念的梳理,参见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载《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收入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95页;张春丽、李星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究述论》,载《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吕建昌、廖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国际认同》,载《上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vii]参见UNESCO非遗处印发的法文版:Testes fondamentaux de la Convention de 2003 pour la sauvegarde du 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 搀椀琀椀漀渀 2012。

  [viii]参见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尤其是第三部分。

  [ix]参见周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和中国民俗学——“公共民俗学”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6期。

  [x]参见Workshop on Inventorying under the 2003 Conven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Participant),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Chengdu China 2013, p.13。

  [xi]参见钱永平:《从保护世界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载《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

  [xii]关于UNESCO使用“safeguarding”一词以及制定《公约》的“前史”,参见王杰文编著《北欧民间文化研究(1972—2010)》,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第95—98页,第143—144页,第152—157页。

  [xiii]参见Workshop on Inventorying under the 2003 Conven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Participant),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Chengdu China 2013, p.59, p.121; Cécile Duvel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vention: 10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i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 Vol.8, 2013, pp.8-9。

  [xiv]钱永平:《从保护世界遗产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载《文化遗产》2013年第3期。

  [xv]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xvi]巴莫曲布嫫:《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概念到实践》,载《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

  [xvii][日]菅丰:《何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陈志勤译,载《文化遗产》2009年第2期。

  [xviii]参见Workshop on Inventorying under the 2003 Convention at the National Level (Participant), 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Auspices of UNESCO, Chengdu China 2013, p.62。

  (本文发表于《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高丙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命的终结*
下一条: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资源图谱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相关链接
·[祝晓彤 周敏]共塑“地方芭蕾”: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内生驱动与协同治理·[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
·[周玥]刺绣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文化协商与女性主体赋权·[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
·[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张竹村]国际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工匠管理机制分析与启示·[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袁玥]文化展演场:近代上海书场的表演与空间·[姚慧]黄河流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姚航]都市民俗的“再嵌入”及其调适:非遗的“异地落户”现象研究·[徐心怡]非遗直播带货中的“魅”的现象剖析:非遗直播带货的民俗主义实践
·[熊睿]基层遗产实践:县级饮食类非遗项目申报策略评述·[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翁瑾亮]北岳祭祀的当代转向·[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心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在地实践:以浙江省“3+N 保护行动(2018-2024)”为主线·[王翘楚]“网红旅游城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品牌互构实践探究
·[王静怡]仪式实践与文化传承:基于岷县宝卷的田野调查·[王东 蒋楠]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