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13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13年会专区

[郭冰庐]中原农业半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熔铸而成的陕北融合文化
  作者:郭冰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11-07 | 点击数:3078
 

  ·中国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入选论文·   

  引言

  漫长而复杂曲折的融合历史进程,使历史上不是一支两支,而是非常多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经过非常复杂,非常多样,异常活跃而异彩纷呈、生动活泼的涵化过程而形成今天的陕北人。但是,文化的融合与民族的涵化融合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当多的差异。这首先就是文化的融合与民族的同化并不完全是同步演进的。因为在民族涵化融合过程中,从空间方面说,文化通过横向传播时会出现自始至终的相互干扰的现象。正是这个复杂的相互干扰的现象,才真正完成了吸纳和异化的历史使命。而另一方面,从时间方面说,从纵向传播上看,父辈传子辈,子辈传孙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如此代相传承的文化习惯一旦形成,则根深蒂固。所以在纵向传承中,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久经岁月,仍顽强地保留一些各民族固有的风尚习惯。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陕北黄土农业半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熔铸而成的融合文化的历史遗留物。这些宝贵的原始沉淀堆积,令人信服地得出两种文化交汇而成的融合文化的存在。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郭崇林]民间叙事中的历史记忆
下一条: ·[顾春军]江南社会生活对“话本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关链接
·[林安宁]中国环北部湾傩书的口头艺术特点及对中原傩文化的融通·[杨志敏]明清时期中原地区应对瘟疫民俗活动考述
·[张振犁]从中原龙神话看“中华第一龙”的文化史价值·《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期目录
·《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期目录·《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期目录
·张振犁:中原神话学田野上的如歌行者·《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目录
·《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目录·《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6期目录
·“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目录
·用语言学方法解决神话研究问题·[吴效群]探索中国神话比较研究之路
·中国古典神话自成一体·张振犁教授新书发布会暨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目录·《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目录
·河南大学:“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学术研讨会实录·河南大学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建“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