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周年”在成都闭幕。大会通过并发布了《成都展望》,提倡积极推进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2013-06-17华西都市报)
在第四届成都国际非遗节上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形成和通过了《成都展望》,为今后全球保护非遗凝聚了共识,指明了方向。而这一成果文件是未来成都乃至国际社会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纲领。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我们在提倡非遗保护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活效应。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第四单元主持人朝戈金说,“成都本身是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城市,是文化的富矿,在成都举办非遗节恰如其分”。
《成都展望》指出,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但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同时《成都展望》呼吁世界人民,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适、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成都国际非遗节认为,非遗在帮助社区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尤其是在帮助受灾社区灾后恢复重建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省采取的一系列灾后重建举措中,将非遗保护工作列为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较好地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10年之际,进一步发表通过《成都展望》有其特别的意义。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尤为宝贵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建设和维护和平、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也正因如此,《成都展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积极推进建立健全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保护与使用的关系。但笔者认为,这也并不反对在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真性前提下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其受益者是相关社区。
由此,我们坚决反对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性质的过度开发和随意滥用,用国际视野,推动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要通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并为构建当今世界和谐、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发挥更大作用。我们相信,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对其持有和实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珍爱,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加尊重。
总之,我们要用成都的国际视野,推动了非遗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进程。唯其如此,才能让非遗发挥活效应。(四川新闻网太阳鸟时评)
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 2013-06-18 09:35 【本文责编:CFNEdito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