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千年“南溪号子”成濒危非遗项目
  作者:记者 黄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31 | 点击数:6090
 

 

3月21日,黔江区鹅池镇南溪村,“南溪号子”6名传人正在田间练习。 首席记者 黄平 摄
 

 

  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黔江“南溪号子”,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项目)。然而,目前全村能传唱者仅7人,成了濒危的非遗项目。

  吼号子难养家糊口导致无人愿学,也让“南溪号子”传承遭遇尴尬。如今,黔江正策划将其搬上舞台,搭上旅游这辆便车,改变其窘境。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金黄的油菜花地毯般铺在山野中。

  黔江区鹅池镇高山峡谷中的南溪村,一弯清澈的河水昼夜淙淙流淌,蜿蜒穿村而过。这里是拥有千年历史的“南溪号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现场

  高山峡谷中的号子声

  “新打沙刀/薄飘哦/和哎/我拿去后檐/砍花也,椒欧/我手里锥颗/花椒/哎刺哎/挨挨擦擦/要姐嘞/挑欧。”3月21日,在南溪村一片油菜地旁,6位村民的吼声飘荡在静寂的山谷上空,久久回荡。

  这是“南溪号子”中的《新打沙刀薄飘飘》,表演者是75岁的胡安禄、68岁的胡兴泽、63岁的李元碧、55岁的李永坤,以及66岁的冯广香和67岁的李绍俊夫妇。冯广香鼓着腮帮扯开嗓门领唱,缠着一块白头巾的胡安禄与李绍俊扮着尖声,其余人则帮腔。

  胡安禄告诉记者,最近一段时间,他们一有空就聚在一起练习吼号子。“这种号子必须经常练,搁得太久往往会忘掉。”胡兴泽说,他们栽秧、挖地、背水或挑粪时,一般都要吼号子。

  黔江区文广新局文艺科科长张淮告诉记者,“南溪号子”的雏形为土家族农民在劳动中解乏鼓劲的劳动号子和山歌号子,后来在代代相传中逐渐丰富,成为武陵山区独树一帜、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山歌。

  风光

  曾代表重庆到江苏演出

  南溪村整个村寨集中在两面高山所夹的峡谷之间,两面山高坡陡,南溪河纵贯全村,村民主要是土家族。冯广香说,南溪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南溪号子”。据史料记载,南溪号子起源于唐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在南溪当地广为传唱。

  冯广香回忆说,大集体时,村里几个生产队分布在南溪河两岸,大家一出工就开始吼号子,一边吼了另一边接着吼,对吼的现场颇为壮观。胡兴泽笑着说,那时,如果哪个年轻人看中了哪位姑娘,就通过吼号子来表达爱意。

  “鹭鸶死在田坎上,白鹤拢来哭一场。虽说不是同林鸟,大家都是‘打鱼郎’。”这首号子情歌是冯广香的“保留曲目”。她说,不管何时,每当吼起这首号子时,心里就充满着甜蜜的回忆。1961年,她因吼这首情歌,认识了同样爱吼号子的李绍俊。后来两人结婚成家,双双成为“南溪号子”的传人,而冯广香是唯一的女传人。

  “大约有10多年时间,吼号子要遭批斗,祖祖辈辈的声音一下‘哑’了,南溪河两岸‘静寂’下来。”冯广香说,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时,15位南溪村民被邀请表演“南溪号子”,才迎来久违的“天籁”之音。

  张淮称,2010年6月,中央电视台邀请南溪村7位能吼号子的村民,到北京录制《民歌·中国之魅力重庆》节目,临行前,一人病了,只有6人到场。不久后,“南溪号子”还代表重庆到江苏张家港演出过。

  困境

  全村仅7人能吼号子

  黔江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高森介绍,“南溪号子”在长时期传唱过程中,逐步发展成自成一格的特殊山歌品种。“南溪号子”是纯原生态的号子,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民间传说,传达出许多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发现的号子山歌有100多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但其腔调和唱法却比较固定,唱腔主要有大板腔、九道拐、三台声、打闹台、南河号、喇叭号等10余种。

  他说,2006年,“南溪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溪号子”最大的特点是多人同时吼,一般不少于7人,人越多效果越好。

  鹅池镇镇长冉俊番告诉记者,南溪村有1700多人,近几十年来,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会吼号子的老人眼看一个个去世,现在会吼的越来越少,“南溪号子”濒临消亡困境。张淮说,目前,南溪村会吼“南溪号子”的仅7人。国家级传承人仅62岁的杨正泽,省市级传承人只有冯广香和李绍俊夫妇,与10年前相比,减少了一半多,如再不拯救将面临失传。

  其实,濒危的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南溪号子”。据统计,目前,我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9个,市级非遗项目278个。但传承人并不多,以3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例,国家级传承人只有32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谭小兵告诉记者,依据国家有关法规,传承人低于10人的非遗项目可列为“濒危”项目。按这个标准,目前,我市濒危的非遗项目有十多个。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重庆商报 2013年03月27日 09:5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广州最后一个讲古佬后继无人
下一条: ·[陈岗龙]科尔沁草原上的乌力格尔艺术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2024年3月17日上午9:00)·首期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高级研修班在京开班
·朱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巴莫曲布嫫: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概念、历史及趋势》
·青岛大学举办“万柿大集——第三届柿子采摘文化节暨胶州非遗进校园活动”·王晨阳: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学术论坛上的致辞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教授:两个关键点
·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新书发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经验》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王晨阳]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王晨阳]非遗成都论坛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马盛德:非遗传统舞蹈首先是保护传承,“创新”不能太着急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八届常会将在博茨瓦纳卡萨内召开·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二十周年学术专栏在线发布
·[程瑶]从饮食技艺到粮食安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中国实践及其路径选择·[郭翠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活态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术语选择事件史循证研究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邹培培]非遗语境下生产民俗对地方认同的建构路径与内在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