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刘锡诚]拉法格的民歌与神话理论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3-28 | 点击数:13505
 

  注释:

  [1]列宁《代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保尔•拉法格和劳拉•拉法格的葬礼上发表的演说》,《列宁全集》第17卷第286页。

  [2]转引自《拉法格文学论文选》(罗大纲译)第23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文中其他未注明出处的,均出自此书。

  [3]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44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4]《列宁全集》第17卷第286页。

  [5]拉法格《宗教和资本》(王子野译),第1页,三联书店1963年,北京。

  [6]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第24页,三联书店1963年。

  [7]拉法格《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见《拉法格文学论文选》第11—12页。

  [8]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第37—38页。

  [9]维科《新科学》,第22章。转自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第22页。

  [10]摩尔根《古代社会》第286页,三联书店1957年。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12]拉法格《思想起源论》第36—37页。

  [13]拉法格《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神话》,见所著《宗教和资本》第1页,三联书店1963年。

  [14]恩格斯《党的社会评论的迫切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3卷第367也,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拉法格此文发表在得多杂志《新时代》(1890—1891)第2卷第34期上。恩格斯在信里所说的“左拉”,是指拉法格写的《左拉的<金钱>一文。

  [15]拉法格《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神话》,见《宗教和资本》第2—3页。

  [16]同上引书,第2页。

  [17]拉法格《关于亚当和夏娃的神话》,见《宗教和资本》第8页。拉法格作出这样的结论,是根据《圣经》里的这样一句话: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Ⅰ.27)。由上帝一代开始,亚当一代又生了塞特一代,塞特一代有生了以挪士,他们都视上帝一代为始祖。

  [18]拉法格《宗教和资本》第2页。

  [19]拉法格《关于普罗米修士的神话》,见《宗教和资本》第47页。

  [20]拉法格《宗教和资本》第62页。

  [21]拉法格《宗教和资本》第63页。

  [22]在这里必须注意,恩格斯在谈到原始氏族时,是把他们的共同的宗教观念与神话视为一回事的。恩格斯写道:“‘印第安人,是一个按照野蛮人方式信宗教的民族。’他们的神话迄今还远没有批判地加以研究,他们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是它们还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所以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偶像。”(《家庭、自由之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嘎斯选集》第4卷第88页)拉法格此处所说的“宗教”就是这个意思。

  [23]拉法格《关于普罗米修士的神话》,见《宗教和资本》第53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
下一条: ·[周建新]集体行动情境中的民、俗、学者与民俗学研究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
·[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
·[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