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黄培林]云南盐史概说
  作者:黄培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11-14 | 点击数:9154
 

 

公元前二世纪,西汉年间云南已有产盐记载,“益州郡连然有盐官”(1)至今已2千余年。云南各族人民对盐能够较早地发现、开发和利用,除由于资源丰富、埋藏浅、分布广、多处有卤泉出露地表这一有利条件外,还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和地理方面的原因。
 
一、滇盐史略
 
公元前三世纪,楚国庄入滇,在滇池周围建立滇王国,带来了楚和中原地区的文化。至秦开五尺道,今四川宜宾至曲靖,又从交通上与内地沟通,制盐技术也随之传入云南。所以位于滇池近旁拥有资源优势的连然(今安宁县)成为云南最早的产盐地之一,与此同时,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南广县有盐官”,即今镇雄、盐津一带。东汉,在丽江、大姚、云龙等处也有零星产盐记载。晋代,出现“晋宁郡连然县有盐泉,南中共仰之”的兴盛局面。
此后2千年间,云南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直接纳入中原王朝郡县治理下的阶段,也有不受中原王朝直接统治的阶段。但即使在政治上脱离的阶段,云南地区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仍然是紧密的。秦汉时称云南为“西南夷”,西汉对西南夷地区采取“关蜀故徼”的措施,设置关禁,但四川商人避过检查,带来四川的盐、铁器、布、竹木器具,换去云南的牛、马牲畜。
当时,云南在盐生产技术上,处于原始状况,掘地为坑“积薪以齐,水灌而后焚之,成白盐”。也就是泼卤炭上,刮盐取食。明、清之季仍有个别地方沿用此法。“镇源州波弄山,上下有盐井六所,土人掘地为坑,深三尺许,焚之,候成灰(疑炭之讹),取井中之卤浇灰上,明皆化成盐”。自唐始称盐井,樊绰《蛮书》记有,“安宁城中皆石盐井,深八十余尺”,说明已从挖坑积卤发展成凿井汲卤。但由于云南地域辽阔,当时受政治势力范围和文化开发的影响,产盐多集中于滇池和洱海一线,在滇南虽然资源丰富,埋藏浅,但盐的开发和利用却较晚。传说千年以前约在公元八世纪,西双版纳的克木人(与布朗族同操孟高棉语)波达闷在磨歇河中捉鱼时发现泉卤,报召片领主傣族的召阿牙叭先组织开发,用巨木挖空作井壁,用竹筒引流卤水,以柴煎盐,不仅当地人民受益,并远销老挝的新西兰、南他等地(2)。但磨歇井至明始有正式记载。因此,历史上滇东北、滇西北、滇东南大部份地区需仰靠川盐,康藏沙盐和粤盐。宋代,在邕州(今广西南宁市)的横山寨,就是省际间的一个十分繁荣的市场,云南各族人民以大理马、牛等牲畜,交换盐、茶、丝帛(3),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复准广西岁需滇铜,滇省岁需粤盐,请铜、盐互易”,在此之前已有“滇铜粤盐”之说(4)。再从制盐技术上看,从挖坑积卤到凿井汲卤,从泼盐炭上刮盐取食到铸铁圆锅煮盐,多受四川制盐方法的影响。所以说滇区与中原在整体上,政治上的短暂分离,并不意味着经济文化的割断,相反,经济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却为政治上的复归统一不断创造条件。
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公元748年~1254 年)政治上与唐宋王朝脱离,盐法不同于中原,未设榷盐官“当土自取食之,未经榷税”。“其盐出处甚多,煎者甚少”。听任各族人民“煮鬻自给”。而对南诏王族的食盐则是:“览睑井产盐最鲜白,惟王得食,取足辄灭灶,缄闭其井”。新开盐井,似仍需报官:“唐有李阿召者,牧黑牛饮于池,肥泽异常,迹之池水皆卤泉,报蒙诏开黑井,井民世祀之”。(5)新开井还有白井、琅井、丽江、老母、弥沙等井。
元灭大理国后,在昆明设行中书省,是当时全国11个行省之一,将政治中心从大理移至昆明,分设路、府、州、县,实现统一治理,至治三年(1323年),设大理路白盐城榷盐官,同时,在中庆路(昆明一带)设盐官。对盐的其它用途在认识上更加重视,“云南行省言,亦乞不薛之地所牧国马,岁给盐以每月上寅日啖之,则马健无病,比因伯忽叛乱,云南盐不可到,马多病死,召令四州省以盐给之”。(6)《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云南腹地的情形说:“其地有盐井……其地之人皆恃此盐为活”。说明已有从事盐业为生的人,生产也应具有一定规模。
明代,1382年平定云南,设盐课提举司4个,分驻:安宁、黑井、白井、五井(云龙)等产盐地,下设12个盐课司,以提举辖周边盐井,出现中心治所,使散漫的不相统属的生产点,开始形成分区域的集结性生产,并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正统九年(1445年),令云南各盐课司,每灶添拨余丁2人,免其差役,专一探薪煎盐”(7)。所以生产点逐步增多,除滇中的阿陋、草溪、只旧、元兴等井和滇西的乔后井产盐渐有发展外,据《宣宗实录》四十三记:在滇南的西双版纳有磨歇盐井,明代行盐制度为民制、官收、商运、民销,开中法也在云南部份地区推行,由盐课提举司报领开中票引。《明会典》:“云南盐井行盐地方本省十二府各州县。”由于销售渠道的畅通和销售区域的扩大,必然刺激了盐的生产发展,万历六年(1578年)全省产盐181.8万斤。
清承明制,云南盐政旧隶巡按,后隶巡抚,设盐法道于省会,并定提举3人,盐大使12人。新开井地在滇中有:永济;滇西有:喇鸡、 安丰;滇南有:景东、抱母、昔孔、香盐、茂篾、按板、思耕、磨黑、乌得、猛野、石膏等盐井。尤以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位于普洱县的石膏井“用沙丁挖掘矿礁,以矿泡卤,得浓卤”(8),对提高产量, 节约柴薪,取得突破性进步,使云南成为我国最早水旱兼采的省份,至光绪年间,将滇中的提举移驻石膏井,由于盐的生产点已遍布“三迤”,所以分设:白井、黑井、石膏井三提举,为三片的管理中心,也为以后按滇中、滇西、滇南三大产区布局奠定了基础。但终因清政府腐败无能,1902年英法胁迫清政府取得云南七府开矿权,又纵容缅甸、越南私盐侵销云南边境地区,致使云南盐业生产、销售以及盐的价格受到一定冲击。
民初(1912年)到民24年,全省产盐多保持在90万担(每20 担为1吨),最高年份曾达100万担,但1945年降为46.3万担。 生产方式是手工采矿,拉竜汲卤,铸铁圆锅柴薪煎盐。唯云南地方资本兴建的一平浪盐煤厂,技术比较先进。1931年“移卤就煤”工程施工,1938年建成21.5公里釉砖输卤沟,以钢板焊成大平锅,改煤代柴,捞沙筑筒,成型为略有锥度的圆柱体筒盐。每筒约重18公斤,不需包装,裸存裸运。同时开始试用机械提升矿卤,组建金工车间,年产盐接近20万担(8—9千吨),约占全省产盐的1/5。但全省大面积上各盐产地,井硐失修,设备简陋,柴山日远,成本渐高,正如旧云南盐务管理局在1946年年报中所说:“民十以后,几经改革,抗战而后,变更尤大,究不足以挽衰颓,济民食”。当时,交通不便,盐的驮运十分艰辛,又有灶户、官府、销商的层层盘剥,到了销地盐价昂贵,何止“斗米斤盐。在双江50斤谷子换3斤盐,丽江半斤贝母才能换1斤盐,腾冲要一驮棉纱换一驮盐,人民贫瘠,不胜负担,边远山区常年缺盐淡食,在贡山县竟有平生未尝过盐味的老人。”所以,傣族把食盐叫做“白色的金子”,白族把食盐当作结婚的礼品。因此,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后,商业部门经常组织贸易小组以大批骡马跟随解放军或工作组下乡进村,首备商品就是食盐。事实上把食盐看作发动群众、团结民族、巩固政权、安定民心的战略物资,所以人们把食盐叫做“政治商品”。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邢莉]葫芦:母体的象征
下一条: ·[黄鹤]客家山歌的情恋母题与植物意象探析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代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读懂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云南实践·[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董秀团]云南白族大本曲曲目创编与演述的“在地化”实践·[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
·[张多]基于文史传统的交叉学科实践·[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
·中国民俗学会唁函:深切缅怀李子贤教授·讣告:沉痛悼念李子贤先生
·[李瑜]云南普洱镇沅民间搭桥习俗的仪式与功能·[郑宇 胡梦蝶]云南苗族山岳文化变迁与生计方式演变
·[姜国洪 杨敬龙]论张爱华散文中的民俗书写·[董秀团 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故事中“换装”母题的象征性
·云南沙溪:文化保护带动乡村振兴·[冯秀英]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