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江南桥乡”金泽 演绎独特“桥庙文化”
  作者:胡言午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9-04 | 点击数:9081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唐诗中形容姑苏城内水多桥多、风景独好的句子。不过,橹棹咿呀、烟柳深巷的水乡胜景并非苏州独有。在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沪、苏、浙交界处,有一处至今保留明清风貌的江南小镇——金泽。据记载,金泽历史悠久,早在公元960年前(宋初)就已建镇,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如果把周庄、西塘、南浔等看做是“气质沉稳,眉目疏朗”的大家闺秀,那么金泽古镇则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小家碧玉。虽然,金泽不如周庄等水乡知名度高,但是在桥梁界,金泽却拥有不小的名气——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内,至今还完好地保存有年代跨越宋、元、明、清四朝的近10座古桥,并享有“江南桥乡”的美誉,也有人称之为天然的“古桥博物馆”。

  四朝古桥傲立风霜

  听当地居民说,金泽镇内河港交错,津梁密布,古有“四十二虹桥”之说。后历经沧海桑田、自然变迁,目前仅存7座古桥及1座改建过的古桥。这些古桥建筑技艺精良,历经千百年风霜,承载历史变迁,依旧保存完好。

  二月的金泽烟雨迷蒙,行人寥寥。青石板造就的长街古巷沿河而伸,灰瓦白墙的明清古宅依水而立。记者沿着依河而建的上塘街、下塘街,由北向南寻访,依次走过林老桥、万安桥、天皇阁桥、普济桥、放生桥、如意桥、迎祥桥这7座不同朝代的古代桥梁,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已远去的情怀。

  现存的7座金泽古桥按主体结构划分,可分为拱式桥和梁式桥两类。除迎祥桥以“连续简支梁结构”闻名江南外,其余6座均为拱桥,桥身小巧玲珑,具有典型的江南特征。

  在上海,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共有两座,普济桥正是其中之一。普济桥,俗称紫石桥,又名圣堂桥,建于1267年。桥长26.7米,宽2.75米,单孔,拱径10.5米,拱高4米。拱圈上镌刻着“咸淳三年建”题款,桥身侧面的青苔、低矮石护栏的坑凹,似乎诉说着古桥的历史沧桑。踏上台阶,感觉桥面略呈弧形,坡度平缓,这也正是宋代石拱桥的显著特征。据专家介绍,普济桥的拱圈砌置与赵州桥相同,桥身采用紫色武康石料建造。据说每当雨过天晴,阳光照射,紫石便会发出晶莹的光泽,犹如珠宝镶嵌其间。

  位于金泽镇市河最南端的迎祥桥,桥面两侧居然没有护栏。记者向常年居住在桥边的老人咨询后得知,此桥为江南著名的元代桥梁,相传蒙古骑兵好策马疾驰过桥,故而不设护栏。据桥旁的石碑记载,该桥为五跨平梁石桥,是一座砖、木、石混合结构的五跨简支梁石墩梁式桥。每跨桥柱均由3块长青石并列组成,上横石梁,梁面凿有半圆形凹槽,上架楠木作纵梁,纵梁上再铺砌小青砖作为桥面,桥面两侧复贴方形青砖。仔细观赏该桥,桥体优美,桥面略呈弧状,犹如一道彩虹卧于烟波之上。

  演绎独特“桥庙文化”

  上海市青浦区公路(市政)管理署原副署长谢天祥曾对青浦地区的古桥作过深入调查,并对当地古桥建筑和古桥文化有很深研究。据他介绍,金泽古桥的建材、建造均依靠外来,建筑工艺精良。金泽镇还具有独特的“桥庙文化”。不大的古镇曾有寺庙二三十座,几乎每座桥旁有庙,每座庙边有桥,有的小庙甚至就附设在桥上,久而久之形成“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独特景观。至今,金泽仍保留有庙会,一年两次。

  现在在小镇上看到的庙宇大都是重建的。如颐浩禅寺就是在该寺遗址上部分按原样重建和修复的,寺中遗留一株700余年的古银杏树,一方“松江府颐浩寺碑记”石碑、若干大殿方形柱础,以及一块相传为赵孟頫所作的“不断云”石刻。《松江府志》有“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的记载,只能令今人遥想其当年之宏伟。

  金泽独特的“桥庙文化”引起了民俗学家的注意。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表示,金泽庙桥结合的形态,开拓了桥文化的空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建议恢复更多的庙桥,以使金泽桥文化能以完整的形态呈现于世人。

  关于桥梁的命名,田兆元解释说,水除了隔绝道路,还容易发生灾害,所以安济、如意、平安、吉庆这样一类带有吉祥祝福之意的词汇成为很多桥梁命名的首选。

  非文物古桥保护现状堪忧

  随着现代交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大量非文物古桥的生存状况引起了学者的担忧。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表示,古代桥梁是城市和村镇建筑的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经列入保护项目的古代桥梁得到了较好保护,但大量并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桥,很多都被拆除、损毁,甚至被当做废弃石料使用,非常可惜。

  浙江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项贻强表示,就整体而言,我国古桥的保护状况并不乐观,与国外古桥保护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和资金投入相比,国内显得相对“业余”。树立一套理性的保护理念、建立一支具备专业保护加固技术的队伍很有必要。

  为深入了解古镇桥梁的地缘生态,记者还探访了与金泽毗邻的朱家角。这座早已被旅游开发的水乡小镇,在这寒冷的天气里也丝毫不见落寞,青翰往来,熙熙攘攘,商业繁华,与金泽的清净古朴有天渊之别。不过,金泽古镇的旅游虽然还未真正启动,已有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大家都说,吸引他们的正是这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这原汁原味的江南古桥。(胡言午文/图)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6日第280期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杨柳青年画:不老的风景
下一条: ·坡芽歌书:奇特字符,记录壮族人的情爱密码
   相关链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钱寅]论承德都城隍庙所反映的“夷夏秩序”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一]薄下的祭祀圈:基于鲁中草庙寺进香礼簿的个案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程浩芯]传说入戏的文体互动方式·[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
·[周巍]古代传说向都市传说的演进路径·[杨雨秋]当代互联网“姨妈神”俗信的文化解读
·[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王二杰]连云港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民俗意蕴
·[刘永发 黄清喜]村落信仰语境下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
·[郭俊红]流动的土地与凝固的传统·[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