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老北京如何应对水患?
  作者:朱祖希 侯瑞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18 | 点击数:6537
 

  卢沟桥安装10把“斩龙剑”

  朱祖希

  水是生命之源,但水患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不鲜见。西方有诺亚方舟的神话,中国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颐和园的“镇水铜牛”、卢沟桥的“斩龙剑”以及汇通祠的“通剑碑”等等,不仅昭示了我们的先人“治水”的经历和智慧,而且也是老北京应对水患的缩影。

  如果是在天将拂晓的当口儿,站在卢沟桥头极目西望,但见天幕中星光依稀,一轮残月高挂在天边。雾霭中的西山重峦叠嶂,时隐时现;桥下的永定河水,犹如一条巨龙,从远处蜿蜒而来,呼啸而过……“月沟落水玉痕冷,半空隐隐卧虹霓”,这便是昔日“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

  这样的景色,在当下恐怕是难得一见了,慕名到卢沟桥参观的大多是来领略其气势如虹的英姿,抑或是冲着“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样的歇后语来的。人们往往不大注意,卢沟桥下还有“斩龙剑”之说:在10座桥墩的迎水面“分水尖”上,安装有10根三角铁柱,像是10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将上游来的水,切割成两股,让它们分别从桥拱的券洞下流过。

  卢沟桥自金明昌三年(1192年)修成至今,已逾800年,却从未发生过垮塌现象,恐怕与其桥墩的分水尖上装有10把“斩龙剑”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为什么安装“斩龙剑”呢?

  《史记·秦本记》载,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这是最早记载有“桥”的史实,而这“河桥”,便是黄河风陵渡上曾经架过的浮桥。

  卢沟渡口本是南北往来的要津,在未修卢沟桥之前只有一座浮桥。但这浮桥每遇春汛或伏汛,便会被上游来的洪水夹裹着冰凌所摧垮。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金中都)之后,考虑到卢沟桥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决定把浮桥改为石桥。于是便号令天下,广招工匠来此修桥。但是,匠师们都曾听说卢沟有“黑龙”作孽,每每冲毁桥梁,摧垮堤坝,淹没庐舍田禾,危害百姓,于是面面相觑。最后终于从“神剑劈妖龙”的故事中得到了启示,炼就了10把锋利无比的“斩龙剑”,分别把它们安装在10个桥墩迎水面的分水尖上。自此之后,卢沟桥居然一直安然无恙。

  卢沟桥下的“斩龙剑”降伏“黑龙”,虽说只是一个故事,但其间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科学道理。

  可是,卢沟为什么会有“黑龙”呢?“黑龙”实际是指卢沟每年有两次洪灾:一次是春汛(又称“凌汛”),一次是夏汛(又称“伏汛”)。由于洪水浑浊,略呈黑色,沿岸百姓便将其称之为“黑龙作祟”。

  卢沟,之前称“桑干河,源于山西宁武县的管涔山,它大约成河于数千万年前的地质时期,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最后在天津的海河注入渤海,全长680余公里,每当春暖花开,冰雪消融之时,河水陡涨。凶猛的洪水夹裹着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块,冲开西山奔腾而下,决堤溃坝、淹没庐舍,田禾,每每酿成灾害。这就是”凌汛”。

  有人曾在河北省柴沟堡(怀安)看到过“凌汛”的壮丽景象:满河漕的春水,像是久困的野兽才得自由一样,涌动着冰凌,兴冲冲地往下奔流,气势汹汹,其声鸣鸣,就连岸边的残雪,也在瞬时间被它裹挟而去……永定河的凌汛,其流量历来很大,可达500至600立方米/秒。如此大的流量又裹挟冰凌,真有摧枯拉朽、无坚不摧之势。然而,在卢沟石桥桥墩分水尖的迎水面矗立一根三角形铁柱,劈开了冰凌的撞击,护住了石质的桥墩,又使洪水安然而过。卢沟桥的“斩龙剑”实乃我们先人智慧的结晶。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2012-08-1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地坑院营造技艺传承缺什么
下一条: ·[徐赣丽 郭悦]认同与区分
   相关链接
·“人神比邻:北平城的神性空间”的北大博雅讲坛在北京举行·赵珩谈老北京的岁时节令戏
·《北京四合院志》出版 记录北京四合院建筑风貌·那些年,我们听过的叫卖声
·[老舍]北京的春节·[赵国忠]《人海闲话》出版说明
·[肖彤]正白旗下的掌故·万建中:现代建筑也是历史产物
·岳永逸:《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傅芸子:《人海闲话》
·[肖复兴]除夕的荸荠·“绘本老人”勾勒北京记忆 描绘各种花灯
·[徐鹏远]对天桥的美好想象从何而来·老北京民间“活字典”王永斌辞世
·北京胡同的文化记忆:“胡同”词源及趣名胡同·京味民俗绝活春节走进剧场
·翟鸿起:中秋节味在人心 日子好过温暖感没了·北京政协报告:旧城胡同54年消失近半
·[马丽雅]老北京名吃——全聚德·[王学泰]老北京胡同的最后留影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