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会议信息

首页动态·资讯会议信息

专家学者平鲁纵论门神文化
  作者:记者 吕国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8-18 | 点击数:11630
 

  孙建君

  门神文化节带来许多深层次思考

  孙建君 (中国艺术研究员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平鲁门神文化节的举办给我们带来许多深层次思考。长期以来,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总是有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譬如有关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有人总是把它们对立起来,一提到传统就把它作为落后、保守和僵化的代名词。还有一种说法,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却少有人说得清楚。当前还有许多提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分析与厘清,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保护就是创新与发展等等,对这些提法我们要做深入具体的分析,首先要界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范畴,切切不可混为一谈。

  关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的问题,现在主要是分清楚保护、保存和恢复的问题。保护当中包括恢复的问题。我认为大部分项目目前的状况还是保护,这个保护有抢救性的方式,恢复性的方式,生产性的方式,还有记录性的方式。不要不加区分地让传承人去做文化产业的事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要国家来投入的,其中相当一批可以实现生产性保护,来做一些东西,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与生活需要。但是这些东西要保持它原有的文化底蕴与特性,能够促进保护,而不是失去它原来的风采。我不反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但是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与任务给冲击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活水源头,作为学习与创作的源泉,一定要慎重对待。

  邢晨声

  提升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

  邢晨声 (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门神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反映出中国人民追求“诚信”做人的文化正气,也是人们渴望“保安宁、守太平”,护佑民生的精神追求,在精神层面、行为层面、造型艺术层面完整地体现着人们的文化性格。看似平常的中国传统门神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理论,深层地揭示了传统文化核心的价值,在今天,同样有着积极的文化意义和生命力,也是中国人及晋商地久天长的“诚信”文化之根源。

  在平鲁区举办“中国门神文化论坛”,目的在于挖掘门神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寻求历史文化与当代文明的有机连接,创建门神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提振民族自信心和发展力。

  伊宝

  对门神文化形态进行多维塑造

  伊宝 (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

  门神文化与关公文化一样,同样是具有山西地域特征的文化形态,这些神祗崇拜和民俗,流传甚广。然而,作为其根源之地的山西,有力有效的开发和提升还有很大空间。建立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征的产业文化园区,既是对稳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挖掘和整理。

  作为山西的一个普通资源型区县,平鲁是山西整体文化的缩影,细致研究门神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系统开发以“门神”为题材的山西民间工艺品,有可能成为山西整体文化产业园建设的示范工程。所以,将“门神文化产业园区”与门神文化旅游工艺品开发研究,集中将一种文化形态进行多维塑造,通过多种传统工艺的表达,将山西地域文化形态进行多方位诠释,是积极有力地传播山西本土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山西晚报 2012-08-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湖南省苗学会2012年年会暨蚩尤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会:征文启事
下一条: ·湟源县将举办第二届中华母亲节暨第四届王母故里敬母大典
   相关链接
·[朱韵伊]主体性与物质性:民间信仰研究的范式转变与路径拓展·[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俞明雅]钱塘江潮患与治潮先贤的再发明·[谢景雯]泰山斗母宫的历史变迁与世俗化
·[席辉]民间信仰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王硕]护漕治水:明代宝应地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在地实践
·[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唐娜 邹晓媚]中国木版年画源头考
·[彭恒礼]官房戏楼与官房演剧研究·[宁祥文]门官信仰小考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建华]日本民间信仰研究的历史演进:概念形成、学科互动与范式流变
·[李文涛]金华黄大仙信仰的变迁研究·[高晓晗]明清时期畿南地区祀神场域中的官民互动[]
·[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口头诗学理论的本土化实践”学术研讨会一号通知
·“仪式文艺的文本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民间文学前沿研究讲演录》新书发布会举行·首届“中原民俗学论坛”学术研讨会暨河南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成立仪式征文启事
·华西民俗学论坛(2025)|“回向历史的民俗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蓉启幕·“数字环境中的非遗保护:互联网失序治理与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