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第十届代表大会暨2022年年会开幕   ·中国民俗学会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民众之学:民俗实践与新文科建设   ·CFS会务║就会员会籍管理问题致广大会员的一封信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岳永逸:《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
  作者:岳永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6-18 | 点击数:28033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

作  者:岳永逸 著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1-5-1
页  数:503
字  数:410000
印刷时间:2011-5-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ISBN: 7108035820
条形码: 9787108035820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本书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路历程,接着就提出了其精彩的理论——将天桥象征性地比拟为北京的“下体”,从而提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城市生理学”的概念。作者阐释了这块穷途没落的“下体”所在是如何形成的及其文化特质,并分析了天桥人群的来源与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价值认同。进一步,作者通过对相声这一产生于天桥的曲艺形式的追索,建立了旗人——八角鼓——天桥撂地相声的联系,推导出老天桥及其滋生的草根艺术被“污名化”的过程,以及一种由旗人开创的闲适文化灭亡的事实。  

作者简介:
      岳永逸,1972年生,四川剑阁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系谱》(2007)、《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2010)等。
 

目录

绪论 你说的与我写的:杂吧地天桥的叙事
 一、北京城:大写的“凸”字  
 二、作为北京象征与焦点的天桥  
 三、新瓶陈酒:“人民首都”的天桥
 四、养穷人:对话交流中的天桥  
 五、想象杂吧地:我写的天桥  
 六、俯仰易位:杂吧地天桥的北京

上编 养穷人:口述的天桥  
 一、落到天桥,你就不值钱了
  一一李长荣访谈录
 二、在我看来,这是自然的事情
  一一玉庆文访谈录
 三、茶馆的老东老伙
  一一冯建华访谈录
 四、天桥的艺人都是混饭吃
  一一刘景岚访谈录
 五、我就不说朱元璋,我就说范聃老祖
  一一王学智访谈录
 六、天桥这地方,真养穷人
  一一朱国良访谈录  
 七、其实,学艺也不需要什么文化
  一一朱有成访谈录  
 八、我就觉得天桥有意思
  一一崔金生访谈录  
 九、我在天桥撂地,受双重压迫
  一一金业勤访谈录  
 十、拜师拨眼,家传还是要投师
  一一朱赤访谈录  
 十一、除了艺术之外,我什么都不爱动脑子
  一一李嘉康访谈录  
 十二、同盟、联盟与口盟
  一一杜三宝访谈录  
 十三、现在说这些有用吗
  一一关学曾访谈录  
 十四、摔跤,一举一动都是文化
  一一马贵宝访谈录

下编 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  
 一、牵着鼻子走:无定法的田野
  一一天桥田野调查的回顾  
 二、城市生理学与杂吧地的“下体”特征
   ——以近代北京天桥为例  
 三、老天桥艺人的来源,认同与译写  
 四、生活、政治、商品及艺术:草根相声的知识考古

附录
后记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郭必恒 著:《〈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
下一条: ·叶春生:《叶春生民俗学论集》
   相关链接
· [王霄冰] “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总序·[叶晓华]客风赣韵进课堂,乡情民俗入文章
·[夏循礼]节气本草饮食民俗文化及其时代价值·[季中扬]新乡贤与乡村民俗文化治理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
· 第三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成功举办·[张文艳 张启龙 张统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落民俗文化的作用与演变
·[张怀群]乡村振兴时期民俗现场暨文化变化进行时调查·[叶晓华]初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传承试探
·[杨安琦 宋娟] 论宋代民俗文化传播·[席建立]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流变
·[武振宇]民俗文化视域下山西忻州方言俗语解读·[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刘欢]乡村振兴、文旅融合背景下民间绣活(夏布绣)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李君]中国“结”:情感与功能·[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
·[胡正裕 杨海娇]浙南文成“侨家乐”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关系试析·[何红艳]内蒙古剪纸艺术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2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