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尹祖泽]过年琐记
  作者:尹祖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1-23 | 点击数:8551
 


春节期间,云南大理白族群众开展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资料图片

  “过年”,一个温暖的字眼。它包裹着辞旧迎新的喜悦,包裹着浓厚的亲情、乡情,也包裹着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记忆。当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儿时在洱海边那个小山村里过年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

  一瞬间,整个村子被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包裹着,烟花烂漫

  “嘟当——嘟当——”除夕之夜,村里的古钟有节奏地敲响了。它在告诉人们,零点快要到了。大山怀抱中的一个小村子,从沉寂中走了出来,精神抖擞地投入除夕隆重的辞旧迎新的行列中。

  家家打开大门,挑出一挂鞭炮。这时,人们的心都悬在鞭炮上了——怕它响,更怕它不响。怕它响,是因为骤然发出的噼里啪啦声,会加速心跳;怕它不响,是担心万一遇着“瞎炮”,这年就会过得不顺心。其实,家家都希望鞭炮炸响后一挂到底,炸得脆亮,毫无牵缠,这才显示出过年的红火呢!

  我右手颤抖地挑着鞭炮,左手紧捂耳朵,身子紧往父亲身上靠(乡俗,除夕的鞭炮由家里的孩童放。这样,一招春神喜欢,二招财神喜欢,三招家运兴盛)。父亲用他那双有力的大手把我抱紧,鼓励我说:“别怕!”

  “嘟当——”当村里的钟敲完最后一下,鞭炮也点燃了。看着吱吱燃烧的引线,我的手本能地一抖,把竹竿往上一挑,噼噼啪啪声随之连续不断。这一瞬间,整个村子被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包裹着,烟花烂漫!

  空气中充满了火药味。虽然鼻孔刺痛,泪花莹莹,可是每个人都愿意听这震耳欲聋的响声,都愿意在鞭炮散发出的硫磺味中度过这激动人心的欢乐时刻!

  响声,把人们一年来的愁苦、烦恼,脆亮亮地炸开,把穷酸、晦气统统送走;

  响声,开启江河封冻的枷锁,让其释放活力,尽情歌唱;

  响声,叩开春神紧闭的心扉,让其精气十足地来到人间;

  响声,把人们对新生活的热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迎来新的开端!

  除夕的鞭炮放过之后,小孩们开始在路上溜串,放零星炮仗,播撒快乐的笑声。大人们也说笑开了:这个说他家的鞭炮炸得最响,那个说自家的炮仗响得脆亮!大伙儿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一股过年的喜悦从胸膛里流溢出来,转化为热情,由热情簇拥而成的热闹,托举起喜洋洋的节日!

  大年初一抢头香,候迎文曲星

  睡觉前,母亲把两对长香、一盒火柴,还有引火用的松明摆在堂屋的高桌上。她叮嘱我和姐姐:“不要睡过头,早点起来抢头香。”

  抢头香是老家的风俗,就是在大年初一早早起来,点燃长香敬拜天地,候迎文曲星。听奶奶讲,这天,玉皇大帝会派文曲星到人间巡视。哪家的读书郎勤快,早起点燃了长香,文曲星就给这家娃儿的星座洒甘露水。洒了甘露水的星座,即刻明亮起来,聪明之气也就降临到抢头香人的身上。抢头香,讲究的是早,但不能守夜。要在自觉中约束随意性,要有责任心。

  夜深了,我却翻来覆去睡不着,担心因为睡得太沉而抢不到头香。去年就因为起来迟了没有抢到头香,而被母亲埋怨呢!

  越担心,越失去睡意。“奶奶,你要叫我呀!”我央求。“不能叫,自己起来,要不抢到的头香就不灵了。”奶奶说。

  “姐,你叫我?”

  “唔。”睡意正浓的姐姐,翻了个身又睡着了。

  我眼巴巴地看着黑洞洞的屋子,焦灼地等待公鸡打鸣。记得奶奶说,公鸡打鸣到第四遍时,正是文曲星出巡的时辰,也是抢头香的好时候。早了,有刻意之嫌;晚了,就错过了时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2-01-2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启光]春节与圣诞节的声音和颜色
下一条: ·[刘悦笛]当代哈佛汉学家的“中国观”
   相关链接
·[邹东子]鸟蛋能吃,鸟不能吃?·[张隽波]民国历书中的春节标注及年俗话语建构
·[张勃]北京春节的传承与变迁·[闫冬]茶灯、龙灯、鼟锣:铜仁万山春节习俗的共有家园构筑
·[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吴竞尧 牛乐]“艺术在地化”与“在地化的艺术”
·[闻云峰]彝乡的“年味”: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吹吹腔春节演剧的调查研究·[汪欣]谈人工智能时代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陶书敏]春节祭祖的体化实践与象征秩序·[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
·[牛聪]从地方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标识:赫哲族“伊玛堪”在“乌日贡”大会中的传承重构与功能特征·[刘艺萌]革命中的女性记忆塑造
·[李政]大理洱海沿岸村落的白族耍海会研究·[李牧]共舞:海外华人春节庆祝中的舞蹈与舞会
·[李梦娴]文化群体记忆视角下春节民俗传承·[韩亚轩]“花儿”中的程式、表演与文化记忆考察
·[段淑洁]身体、社会与文化:节庆民俗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记忆维度·[丁玉蓉]从"蛇妖"到"新女性":白蛇传说的民间叙事流变与文化记忆重构
·[巴莫曲布嫫]保护非遗一定要有双重视野: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王晨阳]论春节对优质教育的贡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