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理查德·鲍曼]“表演”的概念与本质
  作者:理查德·鲍曼   译者:杨利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5 | 点击数:7315
 

 

[内容提要]本文主张表演是作为口头交流的语言艺术范畴的根本,而表演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一种言说的方式。表演建立或者展现了一个阐释性的框架。表演存在于表演者对观众承担的展示自己交际能力的责任中。
 

[关键词] 表演;交流; 框架;能力
 

本文刊于《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2期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版块

上一条: ·[福山]纪念亨廷顿(1927-2008)
下一条: ·[刘锡诚]寻找爱人的道路
   相关链接
·[李晓宁]志怪小说与文人的日常交流·[李斯颖]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人类起源神话叙事的塑造与丰富
·[黎志]阿梅里科·帕雷德斯与美国民俗学表演转向·[赖伟鸿]回归戏剧表演传统:从“戏/俗二分”到“戏/俗并置”的非遗保护范式转型
·[贾怡文]社区的联结与延续:老北京叫卖表演的文化认同·[胡洋]现代民俗学表理论方法的回顾与反思
·[韩亚轩]“花儿”中的程式、表演与文化记忆考察·[范宗朔]纳尔特史诗中的英雄叙事与亚欧文明交流
·[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
·[陈阳]礼物交流中的女性实践·[陈小妹 张紫薇]海南自贸港传统侨乡中外文化交流功能演变个案研究
·[陈思涵]从口头表演到公共展示:罗杰·亚伯拉罕的表演观转向·[蔡季呈]表演理论视域下张家港市凤凰镇河阳山歌的现代重构
·[朱韵伊]表演传统的新生及其受众的饭圈化·[赵元征]跨文化视角下的中西艺术交流与互动
·[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徐国洪]“书写影响论”与“交流方式说”:杰克·古迪的书写研究
·[徐才丹]“表演类”非遗的数字化路径与实践反思·[姚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表演艺术——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视域融合看中国保护实践的路径选择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