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陈祖芬]春节:团圆的仪式
  作者:陈祖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23 | 点击数:4175
 

 
 
 
    春节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来的?当春运启动,火车满载着思乡心切的农民工,车声隆隆,车声隆隆,那是春潮在涌动。春节,就是这么乘坐着火车,热热闹闹地来了。

    承载火车的那东南西北的轨道,好像我们这个民族的经络、命脉,团团圆圆恭贺新年,这是几千年文化的薪火相传。那西北东南的轨道,又好像盘根错节的树根,深深地扎进社会的基层。

    说起来,回家过年,也就是过个团圆年,吃顿团圆饭。但是,这顿饭吃了世世代代,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团圆饭。中国人最讲究的是团圆,大陆送给台湾的一对大熊猫叫“团团”和“圆圆”。春节已经成为团圆的一个仪式。大年夜一家子团圆,春节里亲友们团圆,春节前单位里团聚,春节联欢晚会开播时人们在电视机里外团聚。直到正月十五吃圆圆团团的元宵。春节,这个团圆的仪式才画上圆圆的句号。

    如果从春运火车的启动到正月十五的元宵,春节这个仪式,是相当长的。

    写下这些文字的昨天和今天,我收到中国作协和中国足协送来的春节礼物。在上海话里,“作协”和“足协”的发音是一样的。我这个上海人和人说起来便说不清作协和足协,越说不清越觉得似又膨胀出很多的礼物。虽然很难讲收到礼物和送人礼物到底哪个更快乐。如果电视台组织一场正方、反方的辩论会怕也辩论不清。洋人重理性,送圣诞礼物时附上购货发票,若不喜欢礼物节后可凭发票退货取得购物的钱款。国人重感情,送大盆的花,整篮的水果,情重礼更重。

    春节这个团圆的仪式,又是非常重的。

    春节既是一种仪式,自然有承载这个仪式的各种物品。前几天我去京城的几家小商品市场,都已成了中国红的世界。不是满城尽是黄金甲,而是满城尽是中国红:剪纸、对联、中国结、灯笼。拥拥挤挤的顾客,一个个兴致致、红扑扑的,也都像一个个走动的红灯笼。有洋人对洋人指着四方惊呼:People! People! People! People!(人!人!人!人!)

    People之一的我,抱了各种中国红回家。不过就是觉得作为春节的承载物,还是太少新意,还是不能精彩纷呈,还是不能给人更多的惊喜。

    如何大俗而大雅?如何用魔棒一点使更多的民间艺术提高到让People和洋People像参观美术馆那样惊叹和回味和有长久的收藏价值?

    一如春运,什么时候,回家的列车,能变得优游而余裕?

    那么,当我们收集关于春节的记忆的时候,能感受民俗又感受精致,享受热闹又享受精彩。

    于是,春节团团圆圆而浩浩荡荡了。(全国政协委员 陈祖芬)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来源:新华网 2009年01月21日 08:34:01  

上一条: ·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年的春晚怎样?
下一条: ·新华网评:过年了,拜年了!
   相关链接
·中国春节 人类非遗|巴莫曲布嫫:春节是促进文化对话、助力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康丽]非遗保护与性别平等:春节申遗成功说起
·[李向振]现代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春节及其时代价值·[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杨秀]让年味儿重新浓烈起来· 中国民俗学会积极参与春节申遗工作
· 权威访谈丨中国年味世界共享——文化和旅游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谈“春节”申遗成功·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
·[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春节申遗成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视频 ‖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魁立先生访谈
·[马盛德]仪式与舞蹈·[庄钧然]云南鹤庆瓦猫安放“地虎”仪式研究
·[张芸朵]“热闹”:宁夏燎疳节的身体感研究·[杨吉然]滇西地区“开财门”仪式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