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绍兴儿歌的地气与人脉
  作者:记者 王泉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6-05-15 | 点击数:5163
 

                                                                  

  

       我是在浙东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江边的一个小镇、东汉哲学家王充的故乡——章镇出生长大的,当年那些伴我游戏、陪我成长的绍兴方言儿歌,至今依然鲜活生趣,难以忘怀。

  最难忘的游戏儿歌叫《踢脚班班》。小朋友数人,排排坐在台门口的石阶上,伸出小脚,由一人当裁判来数脚。裁判蹲在这一排小脚前,用小手一只一只数小脚,一边数,大家一边唱儿歌:“踢脚班班,班过南山。南山荔枝,荔枝拗羹。新官上任,旧官请出。”当大家唱到最后一句,裁判正好数到那只脚时,那位小朋友就得站起来,“旧官请出”,他(她)就出列了,于是由出列的这位小朋友来当裁判,这样一边唱一边数下去,周而复始,一直玩到兴尽另换游戏。

  大概在1982年,我读到周作人写于1914年的《儿歌之研究》,里面居然有《踢脚班班》,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儿时故乡的游戏儿歌用文字表述出来,大有“如逢故人”之兴奋,可见这一游戏在绍兴一带是“古已有之”的了。绍兴方言中有很多“土”得根本无法用现代汉语表达的读音,儿歌童谣中的音韵自然更难找到对应的文字。我之爱读鲁迅、周作人的作品,原因之一是可以经常找到绍兴方言的现代汉语表达。但周作人是绍兴城里人,与我们相隔绍兴五六十里的上虞小镇上吟唱的《踢脚班班》略有不同,周作人记的是:“铁脚班班,班过南山。南山里曲,里曲弯弯。新官上任,旧官请出。”

  再后来我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一书里竟然也读到了《踢脚班班》。胡兰成是上虞章镇的胡村人,胡村地处上虞、嵊县交界处,解放前划归嵊县。胡村距我们章镇只有十多里路,我在镇上读初中时,比我低一级的同学中就有来自胡村的胡兰娟、胡长林,他们与胡兰成是否亲戚本家就不得而知了。因胡村地属章镇,因而我更认可胡的《踢脚班班》,但胡所记与我儿时所唱也略有不同。胡记如下:“踢脚班班,班过南山。南山扑碌,四龙环环。新官上任,旧官请出。”作为民间口传文学的儿歌童谣,各地所传有所不同,这是很正常的,这是口传文学“变异性”的表现,更何况是小朋友的传唱。但章镇小朋友唱的“南山荔枝,荔枝拗羹”中的“拗羹”不知何意?我至今也不清楚。这只有用周作人的“儿歌观”来作解释了:“盖儿歌重在音节,多随韵接合,义不相贯,……儿童闻之,但就一二名物,涉想成趣,自感愉悦,不求会通,童谣难解,多以此故。”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丛书”,其中有一本《越谚》,我在1990年10月收到该社编辑林爱莲女士寄来的赠书,当时真可谓“如获至宝,大喜过望”!《越谚》由清末绍兴人范寅采风编撰而成,清光绪壬午(1882)谷应山房刊刻,上海版书末附有周作人的“跋”。此书收录有不少从前绍兴地区的儿歌童谣,有许多都是我在儿时与小伙伴们玩唱过的。如拜月亮:“看见月亮特特拜,拜到明年有世界。世界少,杀只雕。世界多,杀只老雄鹅。”又如取笑正在哭泣的小孩:“己会哭,己会嗷,两只黄狗来抬轿。”但我们章镇小朋友唱的是:“己会哭,己会笑,两只黄狗来抬轿。抬到朱陵桥,扑煞跌了跤。”朱陵桥是我们章镇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可见这首儿歌已很“章镇化”了。

  流传最广最有名的是连锁调《一颗星》:“一颗星,隔灵灯。两颗星,加油明。油瓶漏,好炒豆。炒得三颗鸟焦豆,拨隔壁姆嬷搽癞头。癞头臭,加鸟豆。鸟豆香,加辣姜。辣姜辣,加水獭。水獭尾巴长,加姨娘。姨娘耳朵聋,加裁缝。裁缝手脚慢,加只雁。雁会飞,加只鸡。鸡会唬,加螔蚁。螔蚁会爬墙,肏得小老鼠它娘。”关于这首连锁调,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也有记录,但不完整。周作人在《知堂杂诗抄》中的“儿童杂事诗卷三”中,专有一首《歌谣一》讲一颗星:“夏夜星光特地明,儿歌啁哳剧堪听。爬墙晶片螔蚁寻常有,踏杀绵羊出事情。”诗下有注:“儿歌一颗星最通行,前后趁韵接续而成,绝无情理,而转换迅速,深惬童心。末曰,螔蚁会爬墙,踏杀两只大锦羊。末句有各种异说,此为其雅驯者也。”周作人说得没有错。周毕竟是在绍兴城里长大的,这首《一颗星》的末句,在绍兴城里是踏杀绵羊,比起我们上虞乡镇的末句“肏得小老鼠它娘”自然要雅训多了。

  关于《一颗星》还想多说两句。清代浙江钱塘人郑旭旦编纂的《天籁集》,收录有浙江儿歌46首。此书大约编成于清康熙初年,现存最早刊本为芝秀轩本,1862年许之叙刻于湖南,其中笫二十一首即为《一颗星》:“一颗星,挂油瓶。油瓶漏,炒黑豆。黑豆香,卖生姜。生姜辣,造宝塔。宝塔尖,戳破天。天哎天,地哎地,三拜城隍老土地。土地公公不吃荤,两个鸭子囫囵吞。”郑旭旦对此儿歌有如下评语:“此篇随韵粘合,然无文理。然绝世奇文,有不必文理而妙绝千古者,此类是也。”

  深涵着天籁妙音、童心天趣、浑然天成的儿歌童谣,实在是“妙绝千古”的奇文,而此类奇文用现代文体分类,往往划入“儿童文学”。然学界有鄙视儿童文学者,似乎只要一与“儿童”粘边,就是低与浅,根本不屑一顾。但从绍兴出来的那一代文士,如鲁迅、周作人、夏丏尊、刘大白、陈鹤琴等等,甚至那位与张爱玲共写过“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婚书的胡兰成,似乎都对这类“低与浅”的儿歌童谣民间语文情有独钟,他们的文字尤其是散文,往往别具一格、自有风味,有一种特别的“绍兴味”,如同绍兴的黄酒梅干菜一样,非别地可以仿造。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文以气为主”,这气首先是地气与文脉。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2016年4月6日第14版
【本文责编:赵昱】

上一条: ·互联网+传统文化,“屏”上共生
下一条: ·[施爱东]关于“公祭”的文化批评与地方诉求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郑立洋]民俗主义视域下网络小说《道诡异仙》文本解读·[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杨卓玥]西安回坊口承文学的文化叙事与传承研究
·[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
·[王雅静]八仙信仰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威]口头文学在新媒体中的具身性表达·[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
·[王佳]仪式·记忆·精神:北疆民俗文学内涵探析·[唐钟禹]戏曲与说唱文学的跨文体互文
·[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
·[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冉元艺]当代民族文学批评的民间视野
·[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