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政治语境下的民俗“乡愁”何处安放
——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
  作者:记者 张晓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4-02-28 | 点击数:5044
 


  “乡愁”是什么?可能是一棵百年老树,可能是一口古井、一个戏台、一枚邮票,也可能是有月亮的夜晚那清远的笛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故乡,“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愁代表着浓浓的情感。在当前城镇化浪潮的推涌下,乡愁更成为所有中国人内心最为柔软的一部分。日前,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知名专家学者纷纷就“留住乡愁”一展高见。

  乡愁是文学艺术领域的一个基本主题,前些年学术界也一直在讨论。针对中央会议文件中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文亮表示,虽然运用了一种文学化的语言,但强调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自然环境的改善,更要注意一种人文环境的营造、建设。“我们现在所谓的乡愁是诗化了的,和思乡病不一样,已经变成整个社会的一个大的制度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说,城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东西,而是应该从公共性制度的角度来讨论,当做政治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问题。

  国家政治文件中提到的“乡愁”,是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其实跟先前提及的“中国梦”是有连续性的,话语表达中预留的弹性空间,与中国社会变革中各个社会阶层的解读所构成的张力,最终将推动社会往良好的方向发展。中国产经新闻报社副总编辑陈首认为,城镇化进程中伴生出来的问题,就要在城镇化设计中予以解决,如“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还要再加一个“失约的城市”。“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城市化运动并没有给我们承诺一个更美好的生活。乡下人到城里以后找不到向上的憧憬,城里人又何尝不是呢?今天的现实社会危机的普遍性就在于此。”

  “人的城镇化”将是对此前“物的城镇化”的拨乱反正,它预示着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将是中国人重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过程,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找到了制度和实践的支撑。社会意义层面的乡愁,不是乡村之愁,而是整个社会之愁。“如果我们把‘乡愁’当作是一种病,那它不一定就是针对乡村,还要连城市一起治着,而且要赶紧治,不要等着‘乡愁’变成‘乡仇’。”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说。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研究员王学文也表示,如果我们的新型城镇化设计不够合理,将城镇化建设理解成消灭农村、消灭农民,大拆大建,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论是保留着原来的乡村,还是变成城镇,变成城市,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建立一种邻里之间真正有情、有义、有责的生活共同体。只有形成这样的生活共同体,我们才能“留得住乡愁”,而不至于使“乡愁”变成“乡仇”。“‘人的城镇化’的实现与否关系着新型城镇化的成功与否。这是一个涉及到理念革新,政策调整,推进方式改变和社会观念重塑等方面的整体性工程。”

  目前中国的情况是,2001到2012年十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庄,每天都有近80个村庄在地球消失。“这样的速度完全可以让我们想见,如果不及时制止,多年后我们从哪里寻找乡村的面貌,从哪里找到那些珍贵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大学教授马知遥表示,其实目前乡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还活态存留在乡村中。传统村落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砝码,一旦这个防线突破,中国大地上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真的要很快消失在推土机和拆迁队伍的钢铁工具下面。村落里珍贵的民俗、丰富的建筑遗产、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有久远历史的村落格局和自然环境都随之要遭受破坏。

  “留住乡愁,首先是留住乡村文化聚落,即包含了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一种空间整体。”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陈国忠认为,所谓的撤村并点、旧村改造,如果完全以一种工业化的模式来做,就是一个大失误。乡村聚落本身就是有农民,有农业,有完整的乡村生活,这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经济载体方面。”

  青山绿水,美丽家园,是人类整体的理想。城镇化建设不是要消除村庄,而是要将村庄建设的更漂亮。因此如何建,成为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马知遥认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保护好山水田园,尤其是那些有传承价值、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十分必要。好山好水好家乡才能留住村民,唤回那些流浪的人。只有传统村落的保护落到实处,中国的乡愁才能找到明月下的炊烟和古老的传说。

  本报记者 张晓东

  文章来源:联合日报 2014年02月24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吕微 户晓辉]“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讨会
下一条: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温州大学举行
   相关链接
·[王均霞]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视野中的本土女性民俗学研究·[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
·[程梦稷]画框与化外:明清日用类书的诸夷图像与视觉政治·[杨镕]文本化与语境化:民间艺术传承的双重路径
·[邹东子 甘德志]“不祥之地”还是“聚财宝盆”·[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
·[张兴宇 李有明]传统节日的新媒体传播与地方性知识再生产·[吴沛]甘罗传说的“神圣儿童”原型分析
·[覃金凤]敦煌词“民间词”观念生成演进的历史语境考察·[刘婷婷]复苏的传统
·[刘清源 魏滢哲]当代社会语境下祭星仪轨的象征符号与行为逻辑·[刘茜瑜]从官服僵尸到吸血贵族: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鬼怪符号的互鉴
·[刘会惠 刘婷]非遗语境下宁都县刘坑村竹马灯舞的文化转型·[刘蓓]圣与俗:旅游语境下西王母神话神圣性的多维建构
·[霍志刚]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与文化认同建构·[韩亚轩]“花儿”中的程式、表演与文化记忆考察
·[杜若桢]《王者荣耀》神话叙事的数字化转生·[邓又嘉]非遗语境下传统表演艺术的“新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