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媒体报道

首页动态·资讯媒体报道

第十八届鸡鸣山民俗文化庙会将于5月22日举行
  作者:刘延旭   摄影/图:蒋效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3-04-19 | 点击数:4569
 

  

福临鸡鸣

      “河北鸡鸣山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这里佛、道、儒三教合一。每年我都会跟家里人来这里祈福,观赏风景,登山远眺。这里比北京城区的空气要好很多。”报名北京车友会参加鸡鸣山庙会活动的北京市民张先生,已是连续几年参加庙会活动的老主顾。谈起鸡鸣山,他颇有兴致,他告诉记者:“每年春天这里也特别热闹,来自北京、河北、内蒙古的10余万旅游爱好者跟他一样,都来鸡鸣山参加一年一度的民俗庙会。我也有所感慨,作为国家4A景区鸡鸣山,由于它离北京只有120公里的距离,虽说现在它是河北的一颗瑰宝,也逐渐成为了我们北京市民休闲度假的新宠。”

  记者从鸡鸣山景区负责人赵万仓那里了解到,第十八届鸡鸣山庙会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将于5月22日—31日(农历四月十三至二十二日)再次向游客呈现民间传统文化的多彩魅力。

  赵万仓介绍,本届鸡鸣山庙会将继续传承河北张家口下花园悠久的民风习俗,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扩大旅游消费为重点、充分展示鸡鸣山的宗教文化,全面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庙会期间, 将集中展示北方宗教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同时联动宗教、体育、文化、旅游部门,组织开展敬香拜佛、游览观光、登山健身、文学、书画、摄影作品展示活动;将设置各地美食、工艺品、民俗文化、特产百货、风味小吃等上百个摊位,戏剧、歌舞、秧歌、杂耍、旅游纪念品,民俗特色工艺品、演艺、等将亮相庙会,为广大游客打造传统民俗与现代休闲娱乐相融合的文化盛宴。

  赵万仓说,鸡鸣山庙会是鸡鸣山景区每年都会举行的一个盛大活动。与去年庙会相比,本届庙会在规模上、人数上还会有进一步的突破。鸡鸣山景区位于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东2公里,离北京仅有120公里,从北京市区驾车经八达岭高速公路大约一个半小时即至。今年马上开工的城际铁路开通后,从北京西直门乘坐火车半个小时就可到达。由于交通便利,很多旅游专家预测,鸡鸣山将是京城自助游爱好者又一热门去处。还有地产专家认为,随着城际铁路的通车,廉价的下花园地产会因为鸡鸣山旅游的持续升温成为投资者的热选。庙会活动对于充分展示民间传统文化魅力,全面提升鸡鸣山品牌社会影响力,拉动全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下花园体育旅游局局长夏净介绍,鸡鸣山海拔1140米,垂直高度570米,山石陡立,孤峰入云,气势磅礡,有京西第一奇峰之称。据考证,此山因10亿年前的一次大地震推挫而成一座孤峰,素有“飞来峰”的美誉。山上景观融神、奇、险于一体,历史文化集佛、道、儒三教于一身。山上的庙宇最早始建于魏太和五年(公元231年),原有大小庙宇112间,供奉着佛、道、儒三教的圣贤。遗憾的是这些庙宇大都毁于“文革”,如今已恢复重建的庙宇和景观主要有“山门牌坊”、“ 水景观”“临济光明塔”、“山神庙、”、“财神庙”、“观音院”、“永宁寺”、“碧霞元君殿”、“仰佛”、“五指峰、”、“龙骨岩”、“万佛石”、“骆驼峰”、“獒头岩”、“朱砂洞”、“南天门”、“碧霞元君殿”等。

  夏净告诉记者,目前,鸡鸣山景区已成为北京外围重要的旅游胜地,每年的鸡鸣山庙会都会吸引各地的游客来参观。2006年以来,景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最具发展潜力品牌”、“全国百家佛教文化旅游胜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河北省风景名胜区。此山因孤峰独秀,有“参天一柱”美称。另外,因为鸡鸣山佛、道、儒三教并存,2006年被有关部门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最具发展潜力品牌”,2007年被评为“最受网民喜爱的中国佛教、道教文化旅游胜地”,2008年荣获“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推介活动新兴十大品牌”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千龙网 2013-04-19 09:51:25

上一条: ·共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展示中心
下一条: ·广西壮民欢度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
   相关链接
·[于晓雨]泰山庙会时空中的传承与变迁·[周逸敏 羌玲]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使命
·[游红霞]谱系理论视角下民俗文化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王浩鑫]生活之承与开发之舍:地方传说实践的双重面向
·[王海翠]冀南地区的庙、庙会与“行好圈”·[宋毅林]佛教东传与祛疫符号的生成
·[齐琪]从民俗活动到进入春节申遗文本·[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
·[刘欣怡]从高禖祭祀到神女信仰·[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梁和阳]平台作为多重桥梁:短视频中民俗文化复兴的社会机制及实践逻辑·[何世华]做好乡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为构建中国民俗学自主知识体系打牢坚实基础(结合长春市实际)
·[浩斯巴雅尔 木仁]《元朝秘史》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研究:挑战、机遇与实践探索·[高睿涵]仪式与认同:泰山王母池蟠桃庙会的叙事表达
·[崔泽玲]山西朔州社火寻踪:从朔城区到平鲁区,看地方文化在全球交流与本土扎根中的传承新径·[徐永安]传承与变迁: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2025年中国重庆·丰都庙会举行·为拓展民俗学学科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第一手资料——“海外藏中国民俗文化珍稀文献”(18种)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行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张兴宇]乡村振兴与民俗文化遗产资源利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