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会员之声
   学术传真
   会议信息
   讲座信息
   媒体报道
   时评杂谈
   出版资讯
   音影图文报道

学术传真

首页动态·资讯学术传真

罗永麟先生追思会举行
  作者:戴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5 | 点击数:4336
 


  

  4月25日是罗永麟先生的诞辰纪念日。我校中文系和上海民间文艺家学会在这天举行了“问道民间世纪行——罗永麟先生追思会”。副校长陆靖,上海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相关负责人,以及罗永麟先生的家人、同事、学生和朋友聚集在中山北路校区小礼堂,总结先生的学术成就,追忆先生生前的点滴往事,缅怀先生的高尚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会议由中文系系主任谭帆主持。

  陆靖发表了讲话,回忆了先生的学术历程,高度评价了他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并认为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坚守学术本质、勇于突破创新,热爱教育事业、精心培养学生、不断提携后备学者,是为人为学的典范、后辈学习的榜样。

  上海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何麟总结了先生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贡献,并表示,先生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的学问大家。

  先生的同事,讲述了和先生交往过程中的往事,并指出了先生在学科建设上的贡献,以及与其他学者不同的学术研究路径和旨趣。先生的学生回顾了恩师对自己的精心培养历程,并表达了继承先生衣钵,推动我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决心。先生的女儿罗静如回忆了父亲生前进行学术研究的情境。她认为先生的肉体属于家庭,但灵魂属于大家、属于民间文学,并为父亲感到骄傲。

  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总编、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何承伟作总结发言时说,先生的精神需要后辈继承,成果激值得年轻学者深入研究。他认为,我们还应该学习他团结大家向学问的精神,为中国民间文化走向世界而不断努力。

  罗永麟先生于今年3月17日17时在徐汇区中心医院辞世,享年99岁。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获中国民间文学界最高荣誉奖——民间文艺山花奖(成就奖)。先生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民间文学被正式纳入高等学校中文系的教学计划时,先生就率先开设了民间文学课程。先生是我国民间文学教学的创始人之一,是我校民间文学的创始人。先生首倡“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研究,首辟仙话研究领域,穷十年之功探索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一生孜孜不倦探索民间文学、通俗文学和文人文学之间的关系。主要论著有《中国仙话研究》、《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等。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校报 2012年4月26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讣告: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罗永麟先生仙逝
下一条: ·“罗永麟先生民间文学教学六十年庆祝会”举行
   相关链接
·[毛巧晖]抗战时期民间文学的大众化实践及本土话语的生发·[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张玉琳]重返生活世界:民间文学的家庭生活实践及其活态传承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杨赫]增进理解还是固化偏见:西方记者甘露德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与中国国际形象建构
·[王雨铭]生成性遗产: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保护建构·[王心怡]“名”“实”之间:走马镇空间生产与故事传统传承
·[王敬让]地理感知与贾平凹《商州三录》的民间文学世界·[谭羽聪]媒介、复制与共创:网络文学生产机制的一种想象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邱毓琪]民间文学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系·[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文青]民间文学《劏狗六爹的故事》的非遗传承历史考究
·[刘明花]民间文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梁家胜]数字时代民间文学的开源特质与新生机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