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盂县民歌最后的守望者
  作者:贾彦卿 文/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2-05-15 | 点击数:8988
 

  一脸沧桑的老农梁书印一生酷爱盂县民歌。

  刘宝和老人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唱起盂县民歌来依然歌声嘹亮、浑厚,激情四溢。

  韩润民一谈到盂县民歌就容光焕发。

  在有着悠久历史的盂县大地上,多少年来一直传唱着一首首或高亢嘹亮或婉转的小曲,这些歌曲就是濒临失传的盂县民歌。它的歌词缠绵悱恻,语言生动传神,而且讲究韵律和韵味,曲调优美和谐,感情表达真挚。古老淳朴、生动活泼的盂县民歌,是农民在劳作中、放羊时以及面对自己的心上人时唱出的生命之音,那种原生态的歌声是农民内心深处深沉又缠绵的一种强烈的生命之音的呼喊。

  “河曲山曲、左权开花调都出了名,而盂县民歌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它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5月13日上午,一直致力于发掘整理和研究盂县民歌的盂县文化馆馆长郭秋彦这样说。让他感到忧虑的是,盂县民歌现在濒临失传,亟待挖掘和保护。从2002年以来,盂县文化馆已经开始多方挖掘整理来保护濒临消失的盂县民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三晋都市报 2012-05-15
【本文责编:CFNEditor】

上一条: ·元宵民俗渐行渐远 民间技艺传递对传统节日敬意
下一条: ·“故事大王”常维范的故事
   相关链接
·[朱煜荣]纳西族热美蹉传承人的双重身份调适与实践研究·[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阐释与变异
·[刘卓越 孙义苏]非遗活态传承中的身份重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的代际实践·[李香霖]“俗民”何以“感受生活”
·[葛玲]当代赫哲族“伊玛堪”传承情况调查·[高瑞华]“传统”的发明:当代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重构
·[包海青]演述与回应: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口头文本动态生成机制研究·[王晨阳]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
·[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
·[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