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最好香包:庆阳香包

中国最好香包:庆阳香包

                                          中国最好香包:庆阳香包
                                添加日期:2009-11-16 10:36:00 作者: 新闻来源:国际在线  


       提起香包,人们就会想起庆阳,而说起庆阳,香包自然是最具影响的城市名片。所以您千万可别小看了这一只只小小的香包,千百年来,它已融入了庆阳大量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刺绣艺术等成为庆阳民俗文化的代表。

  2002年,庆阳市政府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节会期间,许多领导同志和全国知名学者给予了极大关注,薄一波、铁木尔·达瓦买提、王光英、马文瑞、贺敬之、张仃、靳之林等以及甘肃省的一些领导同志都曾热情题词,予以支持。革命老前辈薄一波写下了“庆阳香包甲天下”的题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光英称庆阳香包为“民族瑰宝”。习仲勋、许嘉璐、布赫、吴阶平等领导同志曾欣然担任节会顾问。《欧洲时报》、香港《大公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对庆阳进行了大力宣传推介。节会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客商云集,为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自此,庆阳市已成功举办五届香包节和一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创造了庆阳香包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局面。在特色文化产业兴起的过程中,庆阳市以香包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得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自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始,庆阳先后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窑洞民居之乡“、”五蝠皮鼓——庆阳一绝”,“道情皮影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中国民俗文化及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中国民俗艺术教研基地。2003年,庆阳市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最具艺术气质的“西部文化名城”。2005年“庆阳香包绣制”进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贺梅英老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庆阳市121名民间艺人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庆阳市155名民间艺人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协会命名451人为庆阳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004年,随着全国民俗学会年会在庆阳的召开,《走庆阳》、《看庆阳》、《庆阳历史文化揽胜》、《庆阳民俗艺术之魂》、《庆阳史话》等一批画册书刊的出版以及许多曾参加香包节的全国民俗学专家纷纷出版专著,对庆阳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了研究发掘。

  庆阳以“小巧而精美的香包”为载体,向国内外展示了这个古老又新兴的城市的风采。借着五届香包节的东风,庆阳的香包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庆阳香包的制作因不受地理环境、气侯条件的限制,家家户户、个个妇女都能做,因而有着良好的生产基础。香包企业通过生产销售,逐渐摸索出以妇女为主体,以家庭为基地,以手工绣品为主导,小作坊、大规模,“公司+农户”的香包生产模式,实现了香包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据统计,在“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仅香包一项就销售258万元人民币,引进协议资金24.7亿元。小小香包,从庆阳的历史与现实、经济与文化交织中脱颖而出,不但承载着巨大的文化含量,而且承担起了重要的社会功能。香包节以快捷的方式起到了全方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作用,高高树起了庆阳特色民俗文化的旗帜。以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带动以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为主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从事香包刺绣、剪纸、皮影等艺术品的从业人员达10万人,发展经营公司102家,年生产各类民俗文化艺术产品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年产量约500多万件,产值过亿元,产品不仅销往国内28个省、市(区),还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另外,还多次应邀赴法国、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厦门、青海、澳门等地举办文化产品展销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功,有力地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目前,“小香包、大产业”成为庆阳市妇孺皆知的发展理念。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和庆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看到这里您一定会想,小小的香包怎么会具有这么大的魅力、释放这么大的能量呢?这就要从庆阳香包的渊源说起。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 ,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和肯定,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题词赞誉“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远古文化科学的历史缩影。据有关专家考证,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大约公元前2360年左右)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据《黄帝内经》记载,把草药、香料做成香囊的做法,世代相传,遂成习俗。每逢端午,庆阳当地家家户户的孩童或头戴、或肩披、或项挂、或背缀,以寄托祈盼平安吉祥、如意幸福的美好愿望。




  由于庆阳人文历史古远,加之历史上的战乱,地方文献如《歧伯经》等大都佚失。随着中国政治文化重心的南移,庆阳地区很长时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封闭区,中国古老文化在地方民俗形态中得以保存。它的历史渊源除《诗经》、《史记》、《括地志》、《庆阳府志》仅供参考外,对香包刺绣只能依据地方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特别是现存民俗形态用一种“逆推”的思路去印证它的历史渊源。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这个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绵缝制,呈一边平直的椭圆型,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附加十字针黄白丝线装饰边缘,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主体为海棠花,是用彩色丝线绣成的。花叶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虽年代久远,仍艳丽如新。因双塔寺建造于金大定10年(1171年),距今830多年,香包至少与双塔同庚,故称“千岁香包”。它的出土发现,是对庆阳香包古老文化传承最直接的见证,同时证明了庆阳香包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千岁香包”是当时作为教徒心中的珍宝献给佛祖的,后人有诗赞曰:“千岁香囊藏佛塔,万针刺就海棠花,巧手绣出花藏界,诚心献给净土刹。”“千岁香包”因其工艺精湛,闻名遐迩,被民俗专家们盛赞为“中国最好的香包”。

  明清时期是庆阳香包刺绣内容的丰富期,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这种针工艺术普及于家家户户属兴旺期。“文革”中许多内容被当做四旧破除,香包民俗艺术一度陷于沉寂。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国家知名专家张道一、冯真、曹振峰、靳之林、杨先让及法国友人吉莱姆考察推介,香包刺绣再度兴旺,率先走向市场,走出国门。连续五年举办的“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使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同,香包、刺绣制作进入了高潮期。

  庆阳香包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它充分显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地方风情、民族特点,这种民风习俗散布着古文化的民俗特色,是活的文化,也是一种强悍的艺术。而这种真和美的艺术,锋芒毕露地闪耀着那些工厂、作坊生产和专家们设计的工艺品不可媲美的艺术魅力,因此,国人注目,外商竞购,享有“庆阳香包甲天下”的美誉。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但农村妇女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她们的心愿。家养的牛羊猪鸡犬,野生的狮虎猴鹿兔,水中的鱼龙龟蛇蟹,树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他们以此来表达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秽护身的希望。一个个小香包,浸透着妇女们汗水,是她们爱心的结晶,是她们希望的化身。 庆阳香包的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刺绣手法多样,被誉为“陇绣”,其包括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工艺。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庆阳香包大体有五种类型,头戴型主要供孩子们头上佩戴,常用彩色布和彩线做成虎头、猫头、兔头及各种动物头型帽,端午节戴上以祛邪护身。 肩卧型一般以猛虎雄狮为图样,绣成头大身小、有爪无腿的老虎、狮子,缝在孩子们肩上,以祛邪恶。胸挂型样式繁多,内容庞杂。一般用双股彩线把香包连起来,挂在胸前衣扣上,少则一两个,多则八九个,内容常为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表达妇女们盼福求安,五谷丰登的心愿。背负型主要为“五毒背心”。刺绣具有毒汁的蛇、蝎、蜥蜴、蜘蛛、蜈蚣五种小动物的图样,缝在孩子们上衣的衣背上。这些小动物本是有毒的,端午这天却要穿在身上,表达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哲学观念和护身心愿。脚蹬型多为飞禽走兽头型的图样,如虎头鞋、猫头鞋、蝴蝶鞋等,这种香包左右鞋双双对称,古以左为阳右为阴,寓古哲学阴阳平衡之理,取避邪护身、成双成对、并蹄腾飞之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庆阳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香包样式,其构图的寓意无不显示华夏民族古老文化的博大广阔。如《打春牛》等,反映了庆阳的家农耕文化,《鱼钻莲》、《蛇盘兔》、《莲里生子》等反映了劳动人民企盼世代生息繁衍、人丁旺盛的生殖观念;《福禄寿喜》、《喜上眉梢》、《三羊开泰》等寓意劳动人民追求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美好心愿,还有《老鼠点灯》、《猴偷桃》、《龙戏珠》等都有特殊的文化寓意。

  庆阳香包以其绚丽鲜明的色彩,大胆而奇特的造形,泼辣而热烈的动感,承传着庆阳民间民俗文化的血脉,凝聚着庆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群众伟大的创造精神。庆阳香包作为庆阳特色文化的代表,文化含量丰富,历史传统古老,地域风格鲜明,内涵寓意深刻,技艺精湛高超,被誉为庆阳历史的“活文物”,是古老庆阳的靓丽名片和发展信使。

  庆阳香包极大地提高了庆阳知名度,重塑了庆阳的对外形象和庆阳文化之魂,使国内外更多的人士领略了庆阳的美丽神奇。同时,它还将继续承担起扩大庆阳对外开放,促进对外文化合作交流、招商引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重任,成为庆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桥梁。

        文章来源:福客民俗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