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碎瓷里的千年时光

碎瓷里的千年时光

碎瓷里的千年时光

作者:孙长清


南方报业网 2008-10-29 15:41:56  来源:南方日报





资料图片





  山东枣庄分布着十多处古瓷窑遗址,从7300多年前北辛文化出土的大量原始陶器,到伏里古陶、沂蒙彩陶、陈郝古窑瓷,可以说是造型奇特、千奇百怪、功用齐全、异彩纷呈。其中,尤以中陈郝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中陈郝烧制历史已有1400多年,而且曾经一度作为土贡品进献京城。

北方第一窑

  中陈郝,在地理图标上,仅仅是作为蟠龙河畔的一个古老村庄而存在,但谁又知道它烧造瓷器的历史竟是如此久远。从北朝晚期,下迄宋元,至明清,绵延千余年。其面积之大(约4至5平方公里),出土文物之丰富(仅1996年,该村村民在建房时,一次就出土瓷碗312件,筒式匣钵两个),年代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在我国北方是不多见的,在山东属首位。因此又号称“中国北方第一窑”。但在浩瀚的历史烟云中,它和万物一样,经历了发生,发展,衰落的全部过程。

  1987年9月至10月,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枣庄市博物馆的同志们联合对中陈郝遗址进行了发掘。村中自地表以下3米多深,全是不同时代堆积起的瓷片。历年来,村民在耕田翻土、开挖水渠时发现数以千计完整的瓷器。以挖掘的文物看,不仅有窑具、瓷器、铜器,还有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器皿,更有造形生动灵巧的玩具。中陈郝烧制的瓷玩具,形象独特,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从而可以看出,中陈郝烧制玩具的技艺是十分精湛的。

九庙十桥

  究竟是陶瓷文化选择了中陈郝,还是中陈郝选择了陶瓷文化,无从考证。不过中陈郝独具特色的地域特色,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矿资源和高岭土,为烧造瓷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

  由于烧瓷业的兴旺,中陈郝也就成了这一地带(邹、滕、峄)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众多的庙宇和石桥布满作坊区,鼎盛时期形成了“九庙十桥七十二座缸瓦窑”的繁荣景象。九庙中最著名的是泰山奶奶庙。在大清光绪“流芳不朽”碑中写道:“历览陈郝之神庙,自唐、宋、元、明及今屡经重修……唯泰山一庙,庙殿虽呈剥落而族祭宛如归市。”可见建庙之早,闻名久远也。十桥中最著名的要数罗锅桥了。罗锅桥也叫清漳桥,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完全采用青石结构的纵联式单孔拱桥。它经历千年的洪水而未毁坏,牢牢地屹立在蟠龙河上,承载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地前进。当我们站在桥上,遥想昔日辉煌的盛景,仿佛历历在目……

三大瓷区

  中陈郝瓷窑遗址被考古界称为北方民间第一窑,为研究我国古代窑炉的结构、瓷器的烧造技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过去枣庄一带曾出土的不少青瓷器找到了归属,改变了过去“南青北白”的说法,从而证明了枣庄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烧制青瓷了。此外,在白瓷区隋唐窑瓷器上发现的煤渣,又说明了枣庄地区在距今1200年左右已采用煤碳作燃料烧造瓷器了,同时也为研究枣庄的煤炭开采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根据散布瓷片和出土器物的釉色,该遗址大致可划分为青瓷区,白瓷区和黑瓷区三大区域。

  自蟠龙河出村东上为青瓷区。青瓷区发现的大量瓷器,造型古朴凝重,以实用为主,釉色青中闪绿,坚实耐用;白瓷区位于中陈郝村南广阔地域。尤其是东南角有一片名叫“瓦碴地”的麦田,瓷片更为集中;中陈郝村西为黑瓷区,地面散布大量黑瓷片,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碗、罐等,更加讲究实用,质地坚固,施釉均匀光洁,釉色比较单一。其所生产的黑瓷,据兖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期被列为贡品运往京城。

  行走在乡间的小道上,感受着淳朴的民风民俗,体验着千年古镇的文化底蕴,使人情不自禁地喟叹这座古镇历史的久远、文化的丰厚。

文/孙长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