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打开哈萨克音乐文化之窗

打开哈萨克音乐文化之窗

打开哈萨克音乐文化之窗

新闻来源:伊犁晚报    作者:毕亮    [2009-10-21


      中新新疆网10月21日电    在新疆,乃至在全国,提到哈萨克音乐文化研究,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韩育民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位研究成果颇丰的专家。今年4月,他的学术专著《中国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更奠定了他在哈萨克音乐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哈萨克音乐文化研究作为自治区十五教育科研项目,自2004年立项以来,凝聚着韩育民全部的心血。该专著一出版,就备受学界好评,被哈萨克人称为了解哈萨克音乐文化的窗口之一,并填补了我国没有出版过关于《中国哈萨克音乐文化》的学术著作的空白。

    1953年9月出生在乌鲁木齐市的韩育民,1956年随同父母迁往伊犁,一住就是53年。可以说,韩育民是听着哈萨克族民歌长大的,而且还熟练掌握了哈萨克语,由此也爱上了哈萨克民歌。后来,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哈萨克音乐文化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1970年,17岁的韩育民正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插队。这一年冬天,他接到调往伊宁市文工团作小提琴手的调令后,在一个风雪之日韩育民就带着一百多斤粮食骑马到当时的公社去办调离手续了。为节省时间,他决定过喀什河到公社。在过河之前,河岸上的哈萨克牧民就告诫他冬天大雪时过河非常危险,但还是帮他把干粮结实地绑在了马背上。
    刚开始,马匹在喀什河里走得非常顺利,但刚过河一半,韩育民骑着的马就停在河中央不走了,冬天的喀什河水异常湍急,不时会有大面积的冰块朝韩育民和他的坐骑袭来。这时候,韩育民注意到马不停地喘着粗气,四条腿在河水里颤抖着,仿佛随时都会倒下。举目四望,除了茫茫风雪和刺骨河水,视野之内空无一人。就在韩育民打算放弃的时候,马匹在停了足足有二十多分钟后,终于开始慢慢尝试着前行。这细微的前行,宛如救命稻草,把韩育民拉回了现实,让他看到了生还的希望。
    终于,在马匹的努力下,他们十分艰难地走上了河床。满心欢喜的韩育民却不知危险正在一步步靠近。正准备上岸的马匹,由于过河时体力消耗过多,这时候有些后劲不足,前蹄在岸坡的冰块上没有站稳,毫无防备的韩育民一下被甩到后方。情急之下,韩育民见到东西就紧紧抓在手里才没被甩到急促的河水里。最后马匹用尽全身力气,终于跃上了河岸,韩育民也跟着上了岸,并被附近赶来的哈萨克牧民救了回去。后来,从救他的牧民口中得知,他一直紧抓着不放的竟然是马尾巴,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顿时浮上了心头。
    正是这件事,让韩育民从心底感受到了哈萨克人的善良、勇敢和智慧。直到现在,韩育民依然对马充满“好马比君子”般的敬重。哈萨克族民谚中有“歌与马是哈萨克族的一对翅膀”的说法,对韩育民而言,哈萨克人的一只翅膀救了他,他就要用毕生的精力来研究另外一只翅膀,而这也一直是他的愿望。
    顺利回到伊宁市的韩育民在心里暗暗决定要为这个有着“救命之恩”的民族做些什么。至此,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种子就种在了韩育民心底最肥沃的地方。多年后,这一粒种子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1976年韩育民从伊犁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教授音乐课程。此时,上学时学到的一般音乐理论知识远远达不到他讲课和研究的要求,于是在繁忙的授课之余,他专心自学各方面音乐知识,并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学习进修。但一直忙碌在上课和不断充电之间的韩育民却始终没有忘记当初那个愿望。
    1980年,伊犁师范学校在当年升格为伊犁师范学院,也就在这一年,韩育民在哈萨克音乐文化研究上开始崭露头角,他写下一系列有关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论文,这些论文频频见诸于《中国音乐》等核心期刊。
    在知识储备和材料搜集达到了一定程度后,从2000年开始,在教学之外,韩育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哈萨克音乐文化上,并开始了他系统研究哈萨克音乐文化的学术之路。对哈萨克音乐文化系统地研究,不同于以前就某个问题写一篇论文,它要求研究者全方位地对这个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梳理,而且要了然于胸。
    在韩育民的研究道路上,现成可借鉴的资料极少,一切都要从基础开始,而且一直以来哈萨克音乐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为韩育民的资料收集增加了困难。每次田野调查和资料搜集都是最辛苦的时候。
    2003年,韩育民又一次到巩留县的一个牧区去搞田野调查,为了找一个在山上放牧的民间老艺人,韩育民只身爬到了百米高的山顶,并从老艺人那里记下了重要的原始材料。在山顶上,微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他全然不顾,凝望远处,一副陶醉的样子。显然,他陶醉沉浸在刚刚老艺人演唱的歌词和旋律中。坐在山顶的韩育民完全融进了民歌里,自己成了马背上的哈萨克人,骑着马儿唱起了歌奔跑在无垠的草原上……
    下山的时候,韩育民的双腿犹如灌了铅,一瘸一拐,可口中却唱着刚刚从老牧民那里听来的歌。现在,韩育民研究的一些歌谣就是这样利用寒暑假、节假日顶着烈日冒着寒风一点一点记下来的。
    虽然是高校里的专家学者,但韩育民对那些隐没在民间的众多民间艺人、阿肯和民间音乐家却是非常敬重的。在韩育民眼里,这些人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只是一直以来没有机会表现,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韩育民总会到各个牧场拜访他们,向他们“取经”。
    韩育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工作室,把电脑打开,他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都是利用点滴时间一个个敲进电脑的。实在疲惫了,韩育民也有过想要放弃的时候,但一想到那些无偿给他提供资料、给他很多帮助的各行各业的哈萨克人,韩育民也就释然了。
    夜深人静时,韩育民在分析哈萨克民歌的时候,都会被这些质朴的旋律所打动。在他仰望星空,在深邃的夜空里寻觅哈萨克人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力的时候,韩育民就会对哈萨克人的创作力惊叹不已。有时候半夜,韩育民突然就被一个问题惊醒了,马上就拿起纸笔记了起来。等写完了才感觉已经睡意全无,于是穿衣又开始了他的研究。而韩育民这个痴心于哈萨克音乐文化研究、对哈萨克音乐有着解不开情结的汉族学者通常是在夜里两三点才开始睡觉,那时候窗外的星星和月亮都被他感动着,恨不得架着他去睡觉。

      文章来源:新疆新闻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