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视觉表达和跨文化观察暨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视觉表达和跨文化观察暨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Observation &
Zhuang Xueben’s 100th Birthday Commemorating Conference




        2009年 7月27日-31日,号称人类学民族学奥运会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在昆明召开,有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三千多人参加。
        大会分为若干论坛,影视人类学是其中规模最大的论坛之一。影视人类学论坛又分为18个专题组,“视觉表达和跨文化观察暨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这个专题组由中山大学、广东美术馆和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中山大学邓启耀、法国亚威农艺术学院Jacques Defert、摄影理论家李媚和中山大学杨小彦共同主持。本专题组有来自中、法、美、日等国的40多位学者参加,根据论文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我看人:谁是我?谁是他者?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第二单元为“人看我,我看我:本文化持有者自述和视觉分享”,第三单元为“我看人,人看我: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对视与对话”。
        研讨会开始,邓启耀做了《我看人看我》的专题主持开场白,指出,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问题是,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已故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关于“我看人,人看我”的人类学观察,从视觉人类学角度可以在不同的断句情况下理解: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等等。这是本专题组研讨主题策划的一个结构性考虑。
        第一单元“我看人:谁是我?谁是他者?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研讨会”是对尘封半个世纪的摄影大师庄学本影像的多学科学术研讨。研讨主题为:上个世纪初中国的西部开发和边地摄影、庄学本与中国人类学摄影、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他者观看的多种方式、民族学:国家建构与民族认同的人类学考察、中国历史中的影像人类学考察、人类学考察与摄影方法等。庄学本影像的重要发掘者李媚首先介绍了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庄学本特展”和刚刚出版的《庄学本全集》,接着依次发言的学者和讲演题目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蔡萌《互为他者身份认同的摄影关照》、台湾世新大学陈学圣《民国期刊中的少数民族——从王小亭到庄学本》、复旦大学顾铮《重新定义“国家”——从庄学本在<良友>画报上的作品说起》、中央民族大学付爱民《以庄学本早期探索为起点的少数民族影像志建立方法研究》、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人类学与民族学调查中的建构性叙事—— 以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为个案的研究》、日本法政大学文学部千野明日香《简论庄学本《康藏民间故事》、中央民族大学殷会利《从庄学本影像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看与被看”》、中山大学麻国庆《视觉的表达与鲜活的多民族生活世界的再现-------以庄学本的田野调查和摄影作品为例》、王建新《图像资料与人类学研究---本土经验及若干现象初探》、冯原《曝光的“中国”与庄学本的边疆影像——一种图像比较的研究》、邓启耀《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四川大学龙成鹏《他者的景观——1941年庄学本西康影展及其评论》、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莎《“西康女子”涂面习俗考述——庄学本影视人类学带来的启示》等。参与组织筹备研讨会的广东美术馆王璜生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张谦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叶星生因故未能出席,但或分别提交《人类学影像之“酷”与早期慢照图像风格》和《机缘与自觉:作为文化遗产的庄学本摄影》等论文参会。
        第二单元“人看我,我看我:本文化持有者自述和视觉分享”,以少数民族学者及其专题为主体,直接由他们表达对外来人拍摄的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看法,同时展示他们拍摄的纪录片。在会上交流发言的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拉木.嘎吐萨(摩梭人)《影视解读中的摩梭人》、摩梭民俗博物馆多吉(摩梭人)《别人眼中的我们和我们眼中的我们》,纽约州立大学翁蝶蝶《泸沽湖纪行:论纪录片跨文化田野合作个案分析》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王明富(壮族)《“那文化”是稻作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等。多吉等拍摄的《走进他乡的祖母房》在参会的360余部纪录片中,被评选为23部优秀作品之一,在大会设专场展映。
        第三单元为“我看人,人看我: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对视与对话”,希望通过多学科的跨文化观察,讨论全球化背景中,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关系的人,如何从不同角度建构各自的“观看”。发言人有:台湾长河艺术文物博物黄英峰《苗族服饰国际巡展的跨文化观察》、香港中文大学邓圆也《谁令我们脱下了传统服饰?——探究苗族服饰的全球化流动》、法国亚威农艺术学院Jacques Defert《强势文化模式,少数民族文化与当今创新动力的跨文化观察》、华南农业大学魏乐平《外来文化在怒江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影像观察》、中山大学刘琛《呼喊与细语——我看杰克逊》、吴逸飞《岭外之观:局外人看广州艺术家眼中的生活》、星海音乐学院周凯模《局外人和局内人——香港粤剧的“观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Jack Rollwagen《人类学影像计划:美国村庄生活》、中山大学熊迅《谁的传统以及谁被教育?——以一个村落的田野调查为例》、广州美术学院陈晓阳《关于记忆的图像叙事》、中山大学王瑛娴《农民、知识分子与国家——20世纪50年代的杨家埠年画改革》、广州日报李文《神庙前的文艺会演——西江悦城龙母诞仪式再造与视觉表达》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王海龙、中山大学苏芸和杨晓芹,也分别提交了《视觉语法与视觉人类学的结构语言》、《从文化地理的特性看汉藏艺术的跨文化传播》、《镜头下力量的转移:传统仪式的观察》等论文参会。
        最后的高潮由几位纪录片作者再度掀起:独立制作人何扬关于纪录片《新桃花源记》背后——未尽之事及爱尼传统的简述,吴晓慧的纪录片《多样的天堂之路》、《小喇嘛农布和他的葬礼》的故事,王艺中讲述他在金三角拍摄的经历,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王艺中的纪录片《生活在金三角的人们》经国际专家评选,被人类学大会列为6个杰出作品之一,在研讨会上经主持人额外推荐放映的《象奴》,让与会者深受感动并反思一些关于后殖民时代资源掠夺和非人道奴役的问题。
        本专题学术选题的策划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传统“影视人类学”中的影像民族志和人类学电影等“影像”类文本,仍然是专题研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关于看和被看,谁看,谁被看,如何看,看什么和怎样看等关系,也是本专题研讨关注并通过不同策划实验的内容。本专题希望学者,特别是年轻的学者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例如影视人类学如何面对当代?如何面对非传统民族志的研究对象?如何面对困境(如调查者作为“局外人”的身份困境)?也就是说,在人类学田野中,如何“重新界定访谈对象”(马库斯),传统“影视人类学”除了拍摄少数民族,还需不需要把镜头对向包括自己在内的其他群体?影视人类学的田野,是否也应该包括大众文化、网络社区等多媒体视觉现象及其人群?影视人类学的方法,除了参与观察,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方式?影视人类学的理论,除了经典人类学理论,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提升我们面对当代问题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TOP

studying!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