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字“整形”争议

汉字整形意见将上报国务院

2009/09/01 14:48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法制晚报    朱治华


  截至昨天,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表示,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

  一些网友认为,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将是非常巨大的,包括课本、工具书等的印刷及地名的更改等,因此汉字“整形”多此一举。

  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TOP

教育部在文字改革问题上必须解放思想!

张翼

2009年09月01日 15:10来源:大河网   

  教育部对44个汉字的整形行动被九成网民所坚决反对,这充分证明一句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教育部在文字改革问题上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如同小脚女人走路的架势已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满,网络只不过是其意愿表达的渠道之一。

  我们不会忘记,早在“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早在一九五一年就是领袖集中人民智慧和呼声之后的光辉指示。正是在这一指示之下,我们才有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来,才有了一九五六年的《汉字简化方案》和一九六四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

  必须要看到,汉字简化的伟大历史意义。文字作为工具,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如何简单快捷持续有效地为最广大的劳苦群众服务,如何打破少数人对于智力资源的垄断。改革文字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而这种突破口,又恰恰是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是我们无产阶级世界潮流。

  毛主席在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日(八天之后,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十一天之后,人民日报予以发布。)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就的谈话,他说,吴玉章讲到提倡文字改革,“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 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以采取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么?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

  今天看来,这段谈话无疑是中国文字问题上坚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宣言书。

  首先,敢不敢承认汉字有缺点,明不明白到底汉字有什么缺点?很明显,汉字是有严重缺点的,主要是因为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字数多,字形杂,难读、难认、难记、难写和不便使用,尤其是不便于数千年封建制度迫压和帝国主义欺瞒中的祖国劳苦大众使用。

  其次,敢不敢坚持简化字而后拼音化的大方向?64年《简化字总表》公布之后,人民群众仍然觉得不满意,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造成的困难还是存在,掌握先进理论,学习优秀文化的成本还是太高,因此才有了七十年代初着手,七五年报国务院审批,七七年经国务院发布的《第二套简化字方案(草案)》,而这个方案完全是广大工农兵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有着极其广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可惜,八六年被废止了。直到今天,广大群众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还在为我们错失拼音化的良机,在文字改革方向上回潮的做法深以为憾。

  再次,文字拼音化,既要简化汉字,又要推广普通话,还要大力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狠抓汉语拼音教学,教育部对此抓了吗?抓得怎么样?人民满意吗?

  最后,这次44个汉字的整形,说是美观至上,其实是为繁体字大回潮做准备,一旦繁体字回潮,人民群众和广大劳动知识分子几十年为之努力的文字改革成果将毁于一旦,而我们与世界文字大潮回合碰撞交融的机会将丧失殆尽,落后的保守的自欺欺人的天朝上国思想将更加根深蒂固。

  而这,算不算闭关自锁复古倒退呢?请教育部长官们思之!

TOP

砖家孔乙己

天涯默客

2009年09月01日 15:13来源:大河网


  制造砖家的工作室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一个硕大的会议室里有一张硕大的椭圆形会议桌,桌子上预备了一些堆积成山的文件资料,可以随时为砖家们提供各种数据。做砖家的人,一旦领了主子们的意图之后,每每坐在会议桌前,找一摞文件,开始精心编造一些荒唐的理由以达到主子想要表达的要求------这是前几年的事,现在这些文件没有了,------桌上的文件已经变成一台台小巧的电脑了,砖家们可以在舒适的椅子上,轻点鼠标就随时完成一些更加不着边际的理由了,已经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挥汗如雨的工作了。

  我从参加工作起,便在某砖家工作室里跑跑腿,领导说,我样子太傻、太憨厚,怕编造不出让公众满意的理论,就在这里做点跑腿的小事罢。工作室里的砖家们,虽然容易说话,但找资料的时候,也是很麻烦,他们往往一会找这个,一会要那个,甚至有时候,领导不满意的时候,还要重新再来,在这看似简单的反复工作中,有时候难免要犯犯错,要准确的拿到砖家想要的资料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因为找资料常常张冠李戴的缘故,所以领导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我的关系比较强硬,辞退不得,便改为将文件分类摆放整齐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无所事事,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领导是一副凶脸孔,砖家也因为以前时常犯错而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工作室,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唯一不用我帮忙查找资料的人。他身材很高大;脸色红润,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样子;一部飘飘的花白胡子。穿的是一种被某些砖家称之为“国服”的长衫,光光鲜鲜的,并以此为荣。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每次到了工作室,所有在工作的砖家们,都是很敬重他的,只有我们这些跑腿的,可以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先生,繁体字要恢复了吗?”他不回答,却对其他的砖家说:“繁体字者,国粹也,然乡野粗人却不识国粹,悲哉?哀呼?”,说完,闭了眼睛,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一部长长的白胡子,也随着脑袋的摇晃而左右摆动。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先生,翻来覆去,这不是在瞎折腾吗?”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凭空污蔑砖家……”“什么污蔑?我们都习惯了简体字,难道要我们重新回课堂重新学习?”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要的,要的,为了弘扬国粹,不是折腾,……是正道!……砖家们的事,能算在折腾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粹者当扬”,什么“者乎”之类,引得我们这些跑腿的都哄笑起来:工作室内便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也是科班出身的,只因研究了几本所谓的“国学”书籍,发表了几篇有自己观点的论文;于是就被冠以砖家的美名,由于近些年来,国学热遍大江南北,于是,孔乙己先生愈发的红了,各种各样的名头愈发的多了。乙己先生尽管红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对待我们这些小跑腿的人,还是没有什么架子,所以,每每孔砖家来的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开开玩笑的。

  孔乙己进来了半天,从资料上摘取了一些论据或者说是结论,就开始伸伸懒腰,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孔砖家要休息一下了,于是旁人便问道,“孔砖家,你当真是国学大师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也不生气,脸上还是笑眯眯的样子。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发表的一些论文都会引来公众的质疑或是不屑呢?” 孔乙己还是笑眯眯的模样,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我们也都跟着哄笑起来:工作室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随便笑的,领导是决不责备的。而且领导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自己是砖家,自己要保持一定的风度,所以绝不会跟我们一般见识的,终究是从唾沫堆里冲出来的砖家。不过,他倒是常常想把自己渊博的学识传授给我们。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吗?”我感动地点一点头,毕竟,人家是国学大师、是砖家,居然肯跟我这小人物交流。我便答他道,“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孔砖家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右手捋着胡子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想,我没学过繁体字,我是不会知道的,便唯唯诺诺的样子,低声嘟囔着,我不知道的。于是,孔大师说:“看看,这就是要恢复繁体字的理由,‘回’字的四种写法都没人知道了,我们的传统国学就这样被遗忘了,被抛弃了!” 而后,又会满嘴“之乎者也”,一副很大师、很砖家的忧心忡忡的样子,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跑开,我怕孔砖家接着考我。

  有几回,工作室的其他几位砖家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跟他们开始“之乎者也”,有时拱手有时作揖,让我们听的、看的是一头雾水。不过那些砖家们散去之后,孔砖家看到我们一副副目瞪口呆的样子,孔砖家终于有点“愤怒”了,伸出一个指头朝向我们,说道:“悲哉,悲哉!我博大之国粹,自此将毁于一旦矣!哀其不争,怒其不为......”。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就会知趣的走开,各自找点无聊的事去做了,尽管我们知道,孔砖家的怒火不是朝向我们的。

  孔砖家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工作室还是受到一定影响的。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领导来工作室巡视,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据说现在正在忙着给汉字整形,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位砖家说道,“他怎么会来?……他忙着给汉字动手术,忙了,咱们的工作室大概是资料不够齐全了。”领导说,“哦!”“是不是我们的工作室也该重新升级了。这一回,据说人家开始使用网络、电脑了,所以,孔大师大概也开始习惯网络办公了吧?”“是这样啊?”“肯定是,人家鼠标一点,要什么资料有什么,哪还像咱们这样还用人工查资料!”“以后看看吧,孔大师不来,咱们好像没有什么雷人的料了。”“是啊,我们也该改善工作环境了。”“改善之后会怎样?”“怎样?……那就方便多了?说不定孔大师还会回来,继续为我们做贡献,继续让我们雷人呢!”领导也不再问,若有所思的走开了。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砖家们正在静静的工作,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国之民性不开,汉字何以创新!痛哉,惜哉!”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赶紧站起来向外一望,原来是孔大师站在门口,一副愤愤的样子,我赶紧把大师请进了工作室,一边通知了领导,领导很快就过来了,一边与孔砖家寒暄着,一边责怪孔砖家这么久不来,弄得工作室想爆料都没有。孔砖家看了看还是到处堆积资料的工作室,一边摇头道:陋哉,陋哉,实难当改字之重则也......领导回到:马上更新,马上更新,大师还是要常来啊。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领导说道,“孔乙己不来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不来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而我们的工作室终于换成了电脑,接上了网络,自此,一批批的砖家们更是慕名而来,一时间,更多的砖家源源不断的从这个工作室走了出去。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大师已经有些傲慢了,已经看不起我们的工作室了罢。

  于09/09/01

TOP

教育部专家:67%支持汉字整形是误读 大多数反对

2009年09月01日 23: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8月23日,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中新网9月1日电据中央电视台《新闻1+1》消息,教育部就44个汉字调整方案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不过围绕着这次汉字整形的争论并没有结束。针对外界有关的质疑,教育部专家出面澄清,否认已经把意见汇总上报。另外,专家还指出,有关“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字形调整”消息是误读。

  昨天是8月31日,是《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不过今天教育部网站并没有刊出相关的信息。但早在几天前,有媒体报道,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网络投票一边倒:反对者超九成,支持者了了

  中央电视台报道称,有媒体报道称,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报道指出,“教育部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到昨日截止,44个汉字‘动刀整形’引发各界强烈反响。记者昨日从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

  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但在各网站上进行的调查讨论依然在继续。而在网站的调查中,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公众意见。新浪网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3%,支持者仅占4.5%。

  另外中新网的一项调查称,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一边是67%的支持,一边是91.3%的反对声,两个迥异的数字,和背后的不同民意,预示着汉字调整会如何走下去?

  王锡锌:网络表达被扩大,专家和公众需要沟通

  对此,《新闻1+1》节目嘉宾、北京大学著名教授王锡锌认为,这次汉字字形调整虽然是小动作,但却有大争议,“专家的提供的方案在与公众交流的时候,出现了隔阂。在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问题。”

  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专家只关注于微调,从规范的角度,但对公众来说,关键是能不能通用,虽然这些调整很小,但可能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影;另一方面,专家认为这次是微调就结束了,但是老百姓会觉得这些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如身份证等。争议时正常的,关键是如果不能进行沟通,征求意见虽然截止了,但争议不会结束。

  王锡锌指出,就汉字来说,是很特殊的。“专家是从语言文字学方面是专业的,但是谁在使用汉字?普通人都会接触这些汉字。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如是否要回学校重新学习,这带有某种情绪化,但这种情绪化也提醒:专家提出了专业化的建议后,要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倾听公众的意见,并进行回应和沟通。”他说。

 目前正在统计数据,还没上报国务院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说,“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

  他指出,“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所以目前这个报道是不真实的。”

  姚喜双还表示,“我们作为征求意见组会把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也上报给征集意见的领导小组。我们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一方面也会认真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觉得大多数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和决策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

  67%数字有误读,绝大部分公众都反对

  对于此前有媒体所报道的,教育部称67%的公众支持汉字整形,与网上的八九成的不支持的鲜明反差。这引发了网友的质疑,有人甚至表示自己“被统计”。姚喜双指出,这其实是媒体的“误传误报”。

  姚喜双透露,“我们收集的意见3000多封邮件和信件,目前正在紧张的统计。媒体所报道的67%的统计数据是误传误报。这次的征集意见,有几个方面的数据:一个是支持或赞同我们通用汉字表这种问计于民的做法,对此,绝大多数网民持支持我们的意见。有人表示,字表向全国征求意见这个做法太好了,有意义、有价值。此外,还有对我们整体工作程序是支持的。”

  姚喜双指出,“说67%的公众支持44个字的微调,是误报。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我们会把这个数据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教育部人士称44个汉字调整案报国务院拍板不实

搜狐新闻 2009年09月02日00:08 来源:央视网

  《新闻1+1》2009年9月1日完成台本

  汉字:通用还是规范?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在今天的节目里面我们关注两条新闻,第一个是汉字调整征询公众意见截止到昨天就已经结束了,另外一件,今天是9月1日,是中小学开学的日子,用公车接送孩子上学又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首先我们还是关注一下第一条新闻,汉字调整。

  (播放短片)

  解说:

  “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是今天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的一条报道,报道中说,关于44个汉字的调整问题,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来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

  昨天8月31日是教育部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结束的日子。然而,今天我们在教育部的网站上没有找到最新的相关新闻公布。但早在几天前,8月22日的《北京日报》曾报道说,在教育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9天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的人表示赞成,认为自行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虽然教育部的公开征求意见昨天已经结束,但是在一些门户网站上,直到今天相关的调查讨论却依然在继续。而在网站的调查当中,却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公众意见,到今天下午记者截稿时,新浪网举行的题为“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中,显示共有54.9万人参加了该投票,其中91.3%的网友反对44个汉字整形,支持者仅占4.5%。另外,中新网举行的调查显示,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

  面对着《通用规范汉字表》获67%赞成票和门户网站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调查中,91%的反对票这两个差异的数据和背后的不同民意,汉字调整究竟会如何走下去?

  主持人:

  王教授,就是44个汉字的调整,而且这44个汉字真是微调,无非就是竖勾要不要勾,还有点变成捺是不是,为什么会造成这么大的关注,有这么大的争论,您觉得什么原因?

  王锡锌(特约评论员):

  看起来小动作有很大的争议,我觉得这样一种争议可能反映出专家所提供的方案和公众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出现了隔阂,或者交通不够充分有效,造成这个原因最直接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第一,专家提出44个汉字的微调,可能主要是从规范的角度强调这样一种汉字的调整对未来的规范作用,但是公众所关注的是它是不是通用,是不是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因此这两者之间存在理解上的侧重。

  另外,专家这次所做的方案的调整,可能只是关注于我这次把汉字进行微调就结束了,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44个汉字微调以后,他可能会感觉到这些调整虽然很小,但是对他将来可能会产生一些直接的影响,比如身份证要修改,比如各种证件要调整,因此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我觉得争议是正常的,关键的是这两者之间如果不能进行充分的沟通,那么征集意见虽然结束了,但争议不会停止。

  主持人:

  有时候我觉得挺诧异的,为什么叫专家,人家一辈子可能就浸淫在这个领域,我就是靠这个吃饭,我对这个当然要对普通公众研究得深,我想专家的意见总是可靠的。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日常生活中谁使用汉字?我们使用汉字,但是改不改,你说尊崇什么意见,有时候真觉得特别困惑。

  王锡锌:

  对,所以就汉字来说,它是非常特殊的,一方面从专家的眼中来讲,他可能是从语言文字学这个角度,所以他是专业的,但另外一方面谁在使用这个汉字,这次微调的44个汉字是通用、常用的一些汉字,因此我们普通人都会接触到这些汉字。当然有些网络上的表达可能是过分夸大了,比如是否还要重新去学校学习等等,这也许带有某种情绪化,但情绪化的背后其实在提醒,在专家提出专业化方案的时候,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去倾听公众的意见,并且和他们进行回应和沟通,变得非常重要。

  主持人:

  王教授,接下来我们联系一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所长,我们听听他怎么说。我们接下来要联线的是姚喜双教授。

  姚教授,您好。

  姚喜双(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

  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

  首先我先问您一个事,今天我们听到一条消息,教育部将把收到的意见汇总之后,上报到国务院,由国务院来决定到底怎么办,这条消息到底是真是假?

  姚喜双:

  这条消息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现在征求意见工作还是在搜集意见组层面,现在大家都在紧张地工作,把大家收集的数据正在整理,因为刚刚结束我们的工作。同时我们征集意见组还要报道征集意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再过一段时间上交国家语委,所以前面的消息是不真实的。

  主持人:

  姚教授还有一个问题,跟数字有关。因为我们看到媒体报道,教育部统计出来的数字经过各种各样的渠道,统计出来的数字是67%的人赞同、支持,这个数字和网络上做的那些民意调查似乎有特别大的不一样,因为网络上的民意调查往往八九成的人不支持,那么我想知道这个支持你们收集到的是支持什么?

  姚喜双:

  这次我们收集的意见大概目前来看,有3000多封左右邮件、信件目前正在进行紧张地统计,您说的67%的统计数据有一些误报,我觉得有一些误传。我们得到的一些意见,包括我们网上跟帖各个方面,我想有三个方面的数据,一个就是支持或者赞同我们《通用规范汉字表》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问计于民的这个做法是绝大多数观众、听众、网民都支持我们的意见。比如我们接到一个解放军同志的来信,他说这个字表向全国公众征求意见这件事情办得

  太好了,有意义,有价值。


主持人:

  姚教授,您刚才说这一方面是人们支持这种做法,征询意见,另外还支持什么?

  姚喜双:

  对我们整体的工作程序是支持的,您说的67%支持44个汉字的微调是一个误报,据我们统计到的数字是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这44个字的微调的,我们也将把这个数字反映给专家组,请大家放心。

  主持人:

  这个就跟网络上做的民意调查基本上吻合。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决策,因为我们看到专家做出的意见还有公众反映上去的意见之间差距挺大的,接下来怎么办?

  姚喜双:

  我们作为征集意见组,会把这个意见一方面反映给专家,另一方面上报给我们征集意见的工作领导小组,作为我个人的观点,一方面要遵循语言文字工作的规律,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会认真地听取社会大多数人的意见。我想广大人民群众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的专家也会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进行决策,这是我的意见。

  主持人:

  非常感谢姚教授。王教授,刚才姚教授做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明,首先他说这67%是针对他们征询公众意见这种做法,而且他们调查出来的结果,绝大多数跟网络上的民意调查基本上是吻合的,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刚才说要顺应民意,您怎么看?

  王锡锌:

  刚才姚教授介绍的情况我们综合一下,其实有这么几点:

  第一,征求意见的做法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我们的通用规范汉字其实一直在做规范和清理工作,包括我们原来汉字有各种各样的改革调整,我们看到过去的汉字改革可能直接是动用权力等等来影响、来决定,来为我们提供规范的汉字没有面向公众去征求意见。

  主持人:

  我们没有发言权,就是一个受者。

  王锡锌:

  所以我们是汉字的使用者,但是没有被征求意见,这一次的做法公众是肯定的,我也是肯定的。

  另一方面,在44个汉字的微调上,的确我觉得是需要考虑专家代表讲的汉字发展的专业规律,我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评论。我只是要强调,当汉字强调通用的时候,也就是说为通常的大多数的人能够所习惯,有一种生活化的审美,而不仅仅是从语言文字的专业角度去审美。因此他们的意见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一个使用者的角度。

  第三个方面,我非常赞同姚教授的说法,决策最后是一种方案的选择,在公众、专家的意见之间,我们看看有哪种最好的,让汉字既做到通用,又同时能够规范。

  主持人:

  要这么说的话,顺应民意,要知道这一次通用规范汉字是3000多专家干了八年,如果顺应民意,他们不就白干了吗?

  王锡锌:

  所以这里面的确涉及到一个,您刚才讲到的是一个成本,我们整个这样一个工程进行了这么多,现在引来了争议,但是我觉得可以分两块来看,首先 8300个《通用汉字规范表》,这是这些专家组经过八年,干了这么多时间他们的成果。我相信公众并不是说你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不行,你还是可以做,只是对这44个汉字的微调,现在公众普遍不能接受。我觉得放在这里进行一个争论,正是一个沟通的机会。

  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假如说过去我们已经投入很多成本,我们是不是要继续往前走,我认为依然需要再回到成本这个问题。至于汉字的调整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成本,尽管是关于宋体字印刷体的汉字调整,但是涉及到老百姓可能会想,我的身份证要不要改,我各种各样的证件要不要改,据说汉字这次调整涉及到 26个部门,因此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成本也需要纳入到这里面来,要综合考虑成本,才能选择一种最符合效益的方案,既考虑经济的效益,也要考虑社会的效益。

TOP

尘封多年的古字重现 兲、氼、嘦、嫑等网上复活?

2009年09月02日 12: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日电 先前的古字流行、近日的汉字整形,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刊发“林方伟”的文章称:路是人走出来的,汉字是老祖先造出来的,网络新词是网民从古字废场捡破烂掏出来的。在囧、槑之后,“兲”、“氼”、“嘦”、“嫑”、“嘂”等古字会不会走红?


  文章称,“囧”(jiǒng)、“槑”(méi——双倍的呆,呆到极点!)这两个尘封N年的古字,靠网友们发扬光大而爆红。

  在新词达人有份参与的讲华语运动里,“囧”怎能不跃上游戏“华文?谁怕谁!”的海报,请公众来猜一猜呢?当然经过擅长爱“世说新语”的网友的“看图作文”,这些字跟当初的意思已差了十万八千里。

  网上又有人呼吁网民再接再厉,循环古字。网友是批难以捉摸的族群,谁知道这些人一盆火的热情,到底能不能烧出另一波熊熊“囧”现象。不过有些字还蛮有趣,不得不佩服古人符合新e代思考方式的逻辑。让新词达人帮他们宣传宣传一些。

  ⒈“兲”(读tiān),原是“天”字的古体,或许可在网络上“问候”你讨厌的人。把它拆开来——我的兲啊!不是骂人的话吗?

  ⒉“氼”(读nì)。古人的智慧:人掉进水里,水淹到头顶,就是溺水了。是的,这就是古人版的“溺”。现代“溺”:沉在水中,越变越弱,最后无力挣扎,结局当然是做水鬼了。网上有人爱煽风点火,有人爱漫天开骂。新词达人建议:专门“救火”的和事佬,可以领这个“氼”封号。

  ⒊“嘦”(读jiào)和“嫑”(读biáo),不就是“只要”和“不要”的快速连读吗?

  台湾和大陆一些地区其实现在还很兴用“孬”(naō)。爱看台湾节目的朋友整天用“孬种”来骂人。拆开来看,就知道在说不好的下等人。“这样子”的速读也常被写成“酱紫”。现在老祖宗已经帮我们准备好了,不用白不用嘛。

  ⒋“嘂”(读jiào),四张嘴同时叫,吵死了。这样的叠字解义跟“槑”异曲同工。

  不过不假思索地“看图作文”有时还会让人糗大。广东话里“嬲”(niao)指的是“生气、不高兴”。不过倾向看图作字的网友,搞不好还想入非非。乱用一通,有时还真是“鸡”同“鸭”讲。

  大家还是先学好华文才来玩这些文字游戏吧。

TOP

上推下卸的文字改革 国务院听谁的呢?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5:16 来源:北京晚报 

  上推下卸的文字改革

  9月1日,关于44个汉字改不改有了一个不算结论的结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透露,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此条新闻新快报、华西都市报、新闻晨报等媒体均有报道,并见于全国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板块。

  可是,国务院听谁的呢?

  听专家的?教育部专家自己提出来这个调整方案,怎么好自己打嘴巴否定自己呢?再说这是一个历时八年的工程,其间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科研经费花了就得拿出科研成果,拿不出就要有人担责任,谁来倒这个大霉?要说八年前设置这个项目的时候,可没征求民意。换句话说,八年前,专家和教育部心里想的问题是怎么改、改多少。“改不改”在当时压根就不是个事儿,否则那时候预先征求一下民意,大家早八年群起而否定之,就既没有后来的浪费,专家也省得挨骂了。


  听群众的?这就比较麻烦。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此前曾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九成。于是有网友称,“被67%”了。大相径庭的两个数字,真正的民意到底什么样?是江湖太远庙堂太高,所以两种说法有出入,还是有一方睁着眼睛说瞎话自己糊弄自己?不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动辄称尊重群众意见,简直就是对民意的亵渎。

  不过,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上述难题都已经不再是教育部要面对的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滑头之极的手法。话没少说,一句实在的没有,主要矛盾直接上交,自己金蝉脱壳。将来无论改与不改,都先逃脱了干系,把自己定位在“只是负责执行”的角色上。同时,鉴于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意见从8月12日被抛出,就不断地被网民、媒体和非教育部御用专家拍砖,遂挂出了“也可能不会改”的幌子。万一真的不改,这句话就算是抢了先机,届时在全国人民面前也好占个地步。

  又及:在今天早上的新闻中,据中新社的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表示,“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这个消息是不真实的。他说,据统计,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

  一日之间的翻云覆雨,实在是把人看晕了。堂堂一个部委,说话办事怎么总让老百姓觉着不靠谱呢?高调抛出方案于先,拼命撇清于后,困难上交不成就说是媒体错了。机巧如是,高,实在是高。

  张 丽

TOP

网友恶搞汉字整形 自创疑似“脑残”新字(图)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4:20 来源:羊城晚报 



  并为26个英文字母整形

  本报今天消息 《新快报》报道:44个汉字“整形”在网上沸沸扬扬。创意无限的网友也不甘落后。前天,有网友创造出了三个“全新”的中文字,引来网上一片赞叹;更有网友把“整形”国际化,恶搞出“英文字母新写法”,将26个字母的写法逐一点评“修正”。

  8月31日,网友“和菜头”在他的博客中写道:“在教育部颁发汉字新写法之后,通过把握精髓,掌握实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新创造出了3个中文字,为此次汉字改革活动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 nan,形容词,也做名词使用。意味具有非同寻常的审美和思考能力。

  对于如此创新的“恶搞”,不少网友大呼“厉害”“过瘾”。


  出于对汉字整形改革的反弹,网友还恶搞出“英文字母新写法”,用幽默的方式讽刺汉字整形是“无事找事折腾”。

  山东济宁网友zmbhero 在帖子中说:“某国教育部称,今后拟将以下英文字母的写法微调:A的中间一横两边要出头……”很快,就有网友cu- cilife“套帖”回复:“B要分开写”。紧接着,跟帖一发不可收拾,网友们纷纷“盖楼”将26个字母逐一评点“修整”……

TOP

20天收集意见万余条《汉字表》调整结果暂不出台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5:09 来源:北京晚报

  本报讯(记者李莉)《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8月31日结束。由于此前44个汉字的写法调整问题受到各方关注,很多读者关心这些字的写法到底改不改。记者昨天从教育部获悉,《汉字表》方案将根据征集上来的意见和专家意见再次调整,短时间内不会有最终结果出台。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字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8月12日起至2009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事实表明,群众对《汉字表》非常关注,对汉字的调整方案反响很大。短短20天,征集到的意见数以万计,其中有电子邮件、传真、信件,也有网络留言。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虚心接受群众意见,并强调:汉字调整不会违反大家的意志去做。现在意见已经充分收集,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整理,近期将把征集意见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该负责人表示,“听取意见就是为了对《汉字表》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调整,使现在的初步方案更加合理。”对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教育部将交给专家组再进行讨论,根据群众意见对《汉字表》方案再次进行调整,之后再召开座谈会对方案进行讨论。因为还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所以不会很快有最终的确定方案。

TOP

教育部官员谈汉字整容:没权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2日 18:31 


    8月23日,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里,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中新网9月2日电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2日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对于上个月进行的44个汉字字形调整的征求意见一事,他表示,对于汉字字形调整,他们会慎之又慎,并且会听取民意,不会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


    近九成网友反对汉字“整容”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从8月12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由于此前44个汉字的写法调整关系到人们的书写习惯,因此这次征求意见受到各方关注。根据本网和某门户网站进行的调查,近九成的网友表示反对对汉字字形进行“整容”。

  此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姚喜双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目前征求意见工作还在搜集意见组层面,大家还都在紧张工作,收集数据,我们征求意见组还要报给收集意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过段时间才能上报给国家语委。姚喜双还透露,“据我们统计的数字,绝大多数公众是反对44个汉字微调的。这和网上的调查数据的吻合。”

  在网友反馈的消息中,较多的反对理由包括觉得没有必要“瞎折腾”,汉字调整后将对名字等造成影响且修改这些汉字也有很高的社会成本,可能会混乱民众的书写等。

    官员:没有权力去做人民不满意的事

  李宇明2日向中央电视台透露了本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他说,自8月12号至31号,已受到各地群众发来的有关汉字规范方面的信件、邮件3000多件,同时他们也对网上网友的相关跟帖也进行收集整理。“我们将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建议,尽量使我们的字表完善,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他说。

  针对大家关注的字形、繁简调整给生活带来不便,增加社会成本等问题,李宇明说,在字型调整方面,会慎之又慎。“能不动的尽量不动,大家习惯的,不会违背大家的习惯去改变。我表一个态,我们是国家公务员,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民不满意的事情,我们不会做。我们也没有权力去做人民不满意的事情。”

  李宇明强调,社会上流传“教育部将把44个汉字调整意见上报国务院拍板”的说法是不真实的。现在公布的是专家版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而且仍处在征求意见阶段,并不是定论。《通用规范汉字表》不会很快公布,国家语委、教育部会综合考虑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不断完善,直到各方都感到比较理想后再进行公布。“在后面的时间,我们还会通过座谈会等其他方式,继续征集意见,”他说。

TOP

教育部:规范汉字征求意见大多数人认为不宜改动

2009年09月02日 2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二日电 (记者 马海燕)教育部二日发布信息,表示八月十二日开始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工作结束。共收到社会各界意见近三千条,大多数人认为四十四个汉字字形微调不宜轻易改动。

  公开征求意见期间,共收到社会各界人士发来的电子邮件两千六百八十八件、信函一百五十七件、传真六十七件,总计二千九百一十二件。许多人士还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提出了大量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一些海外人士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于字形问题,四十四个汉字字形微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大多数意见认为字形微调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将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担心影响学生学习、考试和增加社会成本,认为不宜轻易改动。

  关于补充用字,要求补充用字的意见和建议占有很大比例,要求补充的字主要是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等方面的用字,大都是在语料库和许多渠道中难以收集到的社会用字。比如: (外“门”内“合”)、 (上“比”下“干”)等字。


  关于异体字问题,多数意见赞成字表恢复五十一个异体字,认为符合社会用字实际需要,比如“喆”、“淼”、“仝”等字。

  此外,不少人士还对繁简、字量和字级、字表体例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完)

TOP

《字表》恢复一些异体字 算是对汉字的一种尊重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31日 19:53 来源:南方日报


  人名用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到今天为止,就完成了其20天的征求意见阶段。该字表相对原来的增加了1300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姓氏人名用字。《字表》恢复了一些原本正常的异体字,如淼、堃、喆等,该算是对大众文化心理乃至对汉字的一种尊重了。

  《通用规范汉字表》到今天为止,就完成了其20天的征求意见阶段。该字表相对原来的增加了1300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姓氏人名用字。用教育部官员的话说,原来在字库里面没有这个字,现在就需要把它补充进来,为使用提供方便。而不补充进来,这种姓氏的人就将成为“黑户”,身份证没法办、银行卡没法办、飞机没法坐,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实际上,当电脑普及之后,这种影响就已经造成。因为电脑字库没有收进而要求人名用字如何,很有活人被尿憋死的意味。

  以前也有不准用于人名的字,当然不是电脑的字库容量问题,也不仅仅是因为避讳。《万历野获编》载:“宇文周天元帝好自尊,令臣下不得有高、上、天、大之名,至改高祖称远祖,后世非之。”显然,这里有避免臣下僭越的成分。宋徽宗的时候,给事中赵野也拍马屁道:“陛下寅奉高真,世俗以君、王、圣三字为名字者,悉令厘正。”并且,那些名字里带“天”字的,“亦当禁约”。徽宗依奏。明朝正德初刘瑾权柄在握时,亦矫诏禁官民名字有“天”字者,“俱更正”。皇帝亲自下令、臣下建议、太监假传圣旨,殊途同归。倘若今天也是如此,则张君秋、张笑天、陈嘉上、黄圣依等名字不会存在是必定无疑了。


  倘若上面“恩准”的话,古人则什么字眼都可以用于取名。如清人梁章钜所说,“头、眼、耳、鼻、牙、手、足、掌、腹、脐、脾之类皆有之。而《庄子达生篇》有‘祝肾’,《列子阳问篇》有‘魏黑卵’,《北梦琐言》有‘孙卵齐’”;至于“以畜类命名,尤古人所不忌”。南齐张敬儿因“母梦犬子有角舐之,已而有娠”,所以为他取名“‘狗儿’”;张母后来“又生一子,因‘狗儿’之后,复名‘猪儿’”。是宋明帝“以其(原)名鄙,改焉”,否则,《南齐书》里面的就不是《张敬儿传》而是《张狗儿传》了。《左传》说申繻曾对人名用字制订了五项原则,所谓“名有五不”,即“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生,不以器币”,不过,按清朝学者王士禛的看法,“春秋诸侯、公子、卿大夫之名,犯此者甚众。沿及汉初犹然”。他举例说:“如疥、疵、痤、虮、虱、狗、彘、掉尾(姓昭涉)之类。见于《史》、《汉》者,不可枚举。”王氏且引陆龟蒙《小名录》序云:“三代之时,殷尚质直,以生日名之,如太甲、太乙、武丁是也。周以伯仲次之,如太伯、仲雍、叔达、季历之类是也。自周以降,随事而名之,至有黑臀、黑肱之鄙,羊肩、狐毛之异,负刍之贱,御寇之强,乃至狂狡,不寿、不臣都可以入名。”所以王士禛很不明白申繻“之言何据”。

  名字就是一个符号,当然,这个符号有时很特别。比如安禄山有11个儿子,“皆是玄宗赐名”,庆宗、庆绪、庆恩、庆和、庆光、庆喜、庆佑、庆长等,意头都很不错。可惜,正是安禄山和他儿子的起兵反叛,导致大唐的由盛及衰。今年3月,前《人民文学》主编程树榛先生在《南方周末》有一篇《一个荒诞而真实的故事》,讲到“九大”代表王白旦因名字听起来像王八蛋而为陈伯达改名王白早,陈伯达倒台又为江青改名王百得。虽然旋即有陈益南先生认为作者袭用传说,为文有欠严肃,但王某人的名字符号显然也是不一般的。《浪迹丛谈》云,明朝宗室诸藩生子“例由礼部制名”,为什么自家人连取名的权利也没有,留待方家释疑。但礼部有了这项权力,也就有了腐败的机会,“主者索贿,不满意则制恶字与之”。文中所举例字太僻,此不照录。因此,在名字这个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可能含有很多文化要素。苏轼贬到黄州之后始自称东坡居士,有人认为因其“居州之东坡”,洪迈则认为是“专慕白乐天而然”,概“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白诗中有“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等;而东坡诗中,也有不少“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定似乐天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的句子。

  刘声木《苌楚斋三笔》云:“前人别立名号,必另有取义,然亦有奇异,以病自名者。慈溪郑寒村性晚得痹疾,改其名为风。乌程张鉴效之,因取同声之字,更其名为蹇。”诸如此类。刘声木认为这种取名“皆未免好奇太过,后人不必则效也”。取名贵东坡一类的“自然”固好,但人家硬要寻僻也是权利。在极端的字眼之外,《字表》恢复了一些原本正常的异体字,如淼、堃、喆等,该算是对大众文化心理乃至对汉字的一种尊重了。

  作者:田东江

TOP

恢复繁体字就是恢复民族文化灵魂吗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31日 19:58 来源:解放日报

  问:近来,个别汉字调整字形以及“不考虑全面恢复繁体字”的消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对此,有电影导演公开在网络博客上提出,一个民族的字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5000年灿烂文明的灵魂从有形上讲就是繁体汉字。请问,恢复繁体字就是恢复民族文化灵魂吗?应该如何看待繁简变迁以及汉字规范?


  ——上海威海路 范兆伦

  答:为找回“民族文化灵魂”而呼唤恢复繁体字,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作为记载文明发展的工具,繁体汉字与简体汉字都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灵魂紧密相连,繁简之间亦存在隔离不断的历史脉络。

  繁体字在承载中华文化的历史上有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繁体字更适合于单音节为主的文言文时代,对以口语化为特征的现代书面语来说,就有了“难读、难写、难认、难记”的缺陷。因而,以简化汉字作为现代汉字的主流是发展的必然。在新时期,恢复繁体字也不一定就能让民族文化灵魂重新焕发生机。

  汉字经过上世纪中叶的整理和简化后,已经进入记录现代汉语的良性状态。经过半个世纪的磨合,人们已习惯了这套文字表达系统,达到了“约定俗成”的自然境界。在此过程中,曾经有过“二简”方案的仓促上马以及被淘汰,这不失为现代汉字系统“径易而不拂”的一个证明。

  不过,就像历史上多次发生变化一样,汉字是乐于接受调整和变化的。此外,汉字还有书写体和印刷体之分。书写体是艺术的,印刷体突出实用性。对于使用汉字的人来说,实用通常比艺术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金石学家唐兰说过,书写文字,人人都不同,所以文字用的时代略久,就容易混乱;书写体本是永远流动的。他同时指出,印刷术的发明和进步,足以使正楷体容易固定。印刷体和书写体,有时是有歧义的,可无论如何,印刷体总还可以作标准用的。自从发明印刷术后,汉字受到印刷物的影响,逐步走向规范。规范是一种约束,也是进步。上世纪的汉字改革运动,正是在书写体基础上通过规范印刷体而取得成功的。

  当然,汉字规范并不妨碍书法艺术的存在,也不妨碍书写者继续美化地使用汉字。现在电脑用字中有各种字体,如新魏体、幼圆体、新宋体等等,都是经过字体设计而为公众所熟知的印刷字体。

  严格说来,教育部《通用规范汉字表》所提出的44个“整容”汉字,属于字体设计,而非对汉字的重新规范。因为它是在原有的印刷字体系统内部对个别字在笔形上作了一些修正,以利于字形统一。《字表》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这一方案透露两方面信息:一是必要时可以恢复使用传承的文字,而不必视为不规范;二是反对盲目扩大繁体字的使用范围,或无限制扩大“类推简化字”。

  其实,对已经掌握使用繁体字的人来说,“由繁入简”是比较容易的。可对习惯使用简体字的上亿人来说,要学习和掌握大量的繁体字,就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了。在手写汉字方面,繁体字所带来的书写困难和缓慢问题,终究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恢复繁体字,还会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现代社会,并不要求人人具备直接阅读古籍原典、整理古籍等方面的能力。就专业人士而言,也并不是掌握繁体字就可以了,专业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古汉字的不同需求。

  与简体汉字相比,繁体字确实有表义更明确的作用。比如《字表》拟恢复的“”字,文字训诂学家王宁先生说浮的“”与“萍”“苹”长期混用不分,但现在必须把“”拿出来,因为这与环保有关,且在植物领域,“”并不等同于“苹”。这话很有道理。但是,查《说文》可知,“”字的小篆与“萍”“苹”本是各不相同的字。“萍”“苹”字未简化,只是由于以前“果”被某些方言区的人俗写作“苹果”,于是就把“”字取消,采用了“苹果”的写法。既然现在要恢复“”字,那么是否也该恢复“果”的写法呢?同时,还是否要将“”字中的“”字简化呢?又如,“钟”与“”是两个姓氏、两个家族,所以有理由分开。但“”并非繁体字,而是一个类推产生的简化字。

  因而,站在汉字规范的立场来看,汉字“微调”确实应当慎之又慎。毕竟汉字一经造出,就很难取消身份,这在文字史上不乏其例。我们不主张全面恢复繁体字,是为了使汉字更稳定,让它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理,我们也不希望汉字频频变动,哪怕只是外科手术式的“美容”,也会牵一发动全身,影响整个文字系统的约定俗成。30年前废止“二简”方案,是尊重民意、尊重科学的一次重大决策。可尽管这样,此前匆匆上马、其后又匆匆废止的做法,还是给社会留下了不少隐患。所以说,对汉字进行“变脸”和折腾,有必要严肃对待。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 陈五云

TOP

陈章太:汉字简化总体上成功 不可能恢复繁体字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4日 08:05 来源:光明日报



  汉字规范与汉字社会应用

  随着汉字及其使用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的推进,关于汉字规范的问题也不断地引起讨论甚至争论,作为一名语言研究者和语文工作者,我也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汉字规范促进汉字应用

  汉字规范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而是一直与汉字使用相伴随。汉字在3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而历朝历代都对用字有基本的规范要求。《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字样》、《干禄字书》、《龙龛手镜》、《字鉴》、《俗书勘误》、《康熙字典》及《佩文韵字正》等,都是历史上厘定当时汉字的文字范本。纵观汉字规范的历史可以发现,汉字规范与社会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乱世时,文字也呈现乱象;当治世时,文字也得到治理趋于稳定。汉字的规范有两种途径:顺其自然约定俗成;政令强制法定求同。这两种途径看似矛盾,实则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约定俗成的“规律”借助政策法令加速其社会应用,而政策法令以约定俗成的内容为基础对其因势利导。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汉字简化总体上是好的、成功的,是应该肯定的。20世纪以来,在楷书被社会稳定沿用的状况下,汉字规范主要以规范字符为主,而其中一项重要的规范工作,就是因应社会使用的“避难就易”而进行的汉字简化。关于汉字简化,我在1992年发表的《论汉字简化》一文中有过详细论述,其中的基本观点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在此简述其要旨。一是汉字简化不是人为地、主观地凭空创造,而是有深远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汉字简化在总体上是正确的,实际社会应用效果是好的。三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待汉字简化必须极为慎重,汉字的形体应当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文章中也谈到简化汉字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今后还应继续深入研究。

  汉字繁简问题的争议

  近期,围绕着汉字的简繁问题,讨论很多。其中也有建议恢复繁体字使用的声音。分析这些意见,有的是出于关心社会语言文字使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有的是关心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有的是对当代社会语文生活不够了解的,当然,也有个别人是出于个人爱好或其他目的的。有争议是正常的,但是只要面对我国的语言文字实际使用状况,就会明白,有些争论是没有必要没有意义的。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全国阅读繁体字书报困难程度的比例为,“基本没有困难”的占22.71%,“有些困难但凭猜测能读懂大概意思”占35.98%,“困难很多”占41.30%。平时绝大部分的人写简化字,只有0.92%写繁体字。对广告、招牌、标语使用繁体字,66.95%的人无所谓。

  除中国大陆外,简化字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近期的一些网络调查显示,民众支持恢复繁体字的比例也远远低于赞成继续使用简化字的比率。简化汉字在我国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截至2004年,我国平时主要使用简化字的比例已占95.25%,也就是说,全国十亿以上的人主要使用简化字。这是无可否定、无可争辩、无可改变的事实。停止使用简化字恢复使用繁体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假如有人不顾现实想要这么做,中国语文生活将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大致可想而知。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汉字社会使用的大局为重,不能再折腾了!至于海峡两岸汉字及其使用问题,最实际可行的是维持现状,加强交流,多作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适应,求同存异,逐渐缩小差别,顺应文字社会应用的自然发展。

  再说,事实上汉字的简繁两体从来都是一个统一的文字体系,而不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独立体系。简化汉字是国家通用文字,但繁体汉字也有其使用空间,尤其在书法艺术、古典文献、中医药学以及传统文化等方面更是不可或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这方面有明确规定。以前在简繁汉字争议中出现的某些情绪化、个人化的言论,忽视了汉字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社会应用。而回顾历史,无论是专家行为还是政府推动,汉字简化和汉字规范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服务社会应用。国家制定的语文政策或者规范标准,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以利于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社会交际,而任何变动都应该是因应社会大众应用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少数人的个人好恶。

  汉字规范仍需延续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是过去规范工作的延续,是我国当今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语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对我国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作用意义重大,值得我们期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语委鉴于过去制定的用字表存在某些不统一不周密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已经提出全面清理现行字表、制定通用汉字表的想法,但因各种原因一直延至本世纪初。《通用规范汉字表》自立项到研制工作完成,历时8年,集中了国内众多文字学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在研制过程中体现了语言规范应该遵循的科学性、政策性、社会性、稳妥性的原则。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要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之路,同时为了大众更好地交流与沟通,社会用字也需要规范。从现有资料看,《通用规范汉字表》基本体现了现在社会语文生活中通用汉字的字量、字级和字形规范。该表把通用汉字分为三级:分别满足汉字社会应用的基本需求和专门需求,体现了汉字社会应用的层级性和多样性。一级的3500字和二级的3000字是通用字,以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用字频率为基础确定收字量,保证了一定字量的社会用字覆盖率,符合《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用性质,基本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用字需求。三级的1800字作为通用规范字表的补充,所收的字是一些领域的常用通用字,基本满足这些领域的用字需求。

  《通用规范汉字表》作为专业性很强牵涉面又很广的部门规范,要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艰巨。任何政策和规范,一旦不为社会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脱离社会应用,就会失去存在意义和价值。因此,做好《通用规范汉字表》的宣传解释工作尤为必要,毕竟汉字是我国法定的通用文字,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离不开汉字使用,有关汉字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也建议,字表在更广泛的范围征求意见,力求绝大多数群众的了解、理解、支持与接受,并在社会应用中积极消化该字表。其实,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也是宣传汉字规范、改善汉字社会应用的过程,这对汉字社会应用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语文生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陈章太

  (作者系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TOP

学者:汉字微调不代表演化方向 应适当恢复繁体字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9月03日 10:55 来源:南方日报


  44个汉字“字形微调”征求意见昨日结束,教育部官员表示会听取民意

  汉字“整形”遭多数意见反对

  “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出台,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关系到每一位中国人的日常书写,汉字“整形”会不会影响高考?汉字“整形”会不会影响电脑打字?这些话题激起争议。

  据新华社报道,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为期20天的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经结束,社会各界人士共提出建议近3000件,对今后字表的增补取舍、修改完善将起到重要作用。据了解,社会意见主要集中在字形、补充用字和异体字3个方面的问题。关于44个汉字字形微调问题,大多数意见认为这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使用习惯,将给大众用字造成麻烦,担心影响学生学习、考试和增加社会成本,认为不宜轻易改动。此外,不少人士还对繁简、字量和字级、字表体例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有关部门将仔细整理,认真研究,充分吸收,努力制定出一个充分体现民意、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字表。

  44个汉字的“整形”究竟有没有必要?改或者不改,有怎样的理由?昨日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中山大学著名古文字学家曾宪通教授。

  整形合不合理?

  “只是更便于大家对汉字结构的理解,过去的写法和改后的写法,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从古至今,每个朝代都会对汉字书写进行规范。”曾宪通认为,《通用规范汉字表》是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停滞了10多年后又一次对汉字所做的规范工作,“我认为背景主要是现代信息社会,电脑以及各种印刷体书写不规范,国家希望对一些汉字进行规范”。“这次的汉字微调整以及增加异体字,既强调通用,又强调规范,精神上是可以理解的。”

  曾宪通说,汉代有一个“隶古定”,就是汉代人把汉代以前的隶书字体变为楷书的笔法,中间就发生了笔画上的差异,有些字可以这么写,也可以那么写,在民间不同地方都有流传,因此每个朝代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汉字书写进行统一规范。“比如明代字典《字汇》、清代的《康熙字典》,都起到汉字规范的作用。”

  曾宪通举例说,“杀”的繁体字是“殺”,左半边是原字的声部,右半边代表古代一种兵器——是“杀”字的意义所在。变为简体字的时候,“殺”只取了原字的左半边,至于下面要不要改成“木”字,与“杀”字的本意关系不大。“杀字下边改成‘木’,只是由于过去存在不同的写法,并不存在对错的问题,因此改不改的意义并不是非常大。”

  曾宪通认为,“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只是更便于大家对汉字结构的理解, 过去的写法和改后的写法,也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在今天书法的隶书中仍然常见,这次的规定只是为了规范,也并不能说明原来的写法就是错误的。

  “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后,对于个别字体的书写,先后出台过一些规范,比如现代通用规范汉字表,以及 1965年出台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里面的规则制订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结果发现一些规则没有贯彻到底,出现了不统一的地方,这次44个字的微调,只是出于一种统一规范考虑,不代表对错,更不能代表汉字演化的方向。”曾宪通说。

  简体字应否改?

  “‘云’和‘雲’前者用于动词,后者用于名词,因此应适当恢复繁体字的写法。”

  在曾宪通记忆中,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简体字的改革风波并不是第一次。在上世纪80年代, 曾经出现过一个《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当时有一些专家在全国不同地方收集到一些汉字简写的方法,本来准备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不过后来被国家语委废止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原本计划了更多汉字被简化,比如“道”字在当时的方案里,简化为“辶”里括入一个“刀”字。还有些地方把“干部”两个字合写成一个字——“干”+“卩”,结果当时都被专家叫停了,因为这些改动会伤害人们对字义的理解。

  曾宪通认为,此次44个简体字的“整容”,只是一种为规范起见的微调,不涉及简体字的变形和改革。

  44个简体字的“整容”还引发对于汉字繁简之争的讨论。比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在博客中对此事发表看法时提到:“既要高度尊重传统的繁体字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也要尊重简化字的现实的功能。”

  到底目前的简体字需不需要一些改变?曾宪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部分简体字有必要考虑改回繁体字。他举了一个例子:繁体字原本并存“云”和“雲”两字,前者用于动词(后接某人所说的话),后者用于名词(一般指云朵),结果两个原本意义不一样的繁体字都简化成了一个字——云,造成了今天大陆人对这个字理解上的误差。“前不久,我在凤凰卫视的字幕里就看到人云亦云这个词,变成繁体字后竟改成了‘人雲亦雲’,这就是对古代汉字错误的理解了。”

  再比如繁体字中“乾”、“幹”、“干”三字都有不同的意义,但是改成简体字后都变成了“干”,结果大陆的“饼干”,印成繁体字后就变成了“饼幹”,从字义上就闹了笑话。“我认为,目前最应当改革的是这一类简体字。它们应适当恢复繁体字的写法,以便于大陆人对其原本字义有更为正确的理解,不在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转换中造成误差和歧义,便于和港澳台以及海外接轨。”

  本报记者 李培 张胜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