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字“整形”争议

南方日报:惟愿历时8年的大工程不要一意孤行

潮白

人民网 2009年08月28日09:18  来源:《南方日报》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世之后,非议之声就没有停止过。但是,直到笔者看了我国30多位著名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的消息,始觉问题的严重程度。严重在哪里呢?文字学家反对专家——应该也是沾文字学边儿的人吧,有“内讧”的意味。也就是说,民间议论可能仅限于发发牢骚,专业人士打的则是“七寸”。

  一项历时8年、3000多专家参与的“工程”,国家投入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伴随的肯定还有不菲的财力,难道就是为了引起争端、制造新的混乱吗?“著名文字学家”姓甚名谁,我们从消息中都看到了;现在很想知道“专家”的构成,何妨一一公布出来,让大家见识一下?无他,时下的南郭专家太多,一来大家可能都有当一回孙悟空的瘾,运用利大于弊的“人肉”玩儿鉴别;二来把人们已经娴熟运用的44个常用汉字“动刀整形”,实在不可思议,当真应了古人所说的“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今人胜古人,概括更简洁并一针见血:折腾。诚然,如有的专家所说,汉字采用语素文字,字的数量大,很容易引起分歧,非常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规范”,以确保书面语言交流顺畅。然而,如此功在千秋的事情为什么偏偏人们普遍领会不到,却觉得会滑向完全相反的方向呢?

  如今公布一项涉及公众的研究成果,大抵都不被买账,这个问题应该值得重视。面对国字号社科院公布的2007年我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有幸跻身其中的人却一脸茫然:“我也算是白领,说出去怕朋友笑。”今年7月份的CPI数据,与人们的感受更完全南辕北辙。央视《百家讲坛》上的学者每每放出高论,也每每被舆论嗤之以鼻。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给人的感觉就是:本来很严肃的事情,却那么充满随意性,成了给生活添加佐料的 “噱头”。我们的社科研究为什么一味只是埋头苦干,全然不理睬活生生的现实或者与现实脱节至此?真需要方家来释疑了。

  所幸,《通用规范汉字表》还只是征求意见,尽管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未免不够诚恳和慷慨”,但毕竟还是给了;现在看来,时间长短倒在其次,关键是对待批评的态度,认真吸纳还是充耳不闻。惟愿《字表》能够虚心听取不太中耳的声音,而不要“偏持独见,一意孤行”。

TOP

67%赞成“汉字整形”? 汉字难逃“被统计”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7日 08:46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汉字的被时代也到了

  近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

  汉字整形,不见任何端倪,只是折腾的厉害。虽然,教育部看似客气,征求各方意见

  ,这只是一套假动作。如果社会各方的意见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各方的意见只能是公众自我发泄一下,仅此而已。

  从同意汉字整形的统计数据来看,我们就会觉得汉字也被“统计了”。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

  然而再根据网上网友的反应,这组数据似乎被颠倒了。无论网络怎么众声喧哗,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教育部门就掌握着话语权,而这话语权还是来源于民众自己,要给民众他们造成一种自我矛盾的事实。

  就像我们不明白专家为什么要对这些汉字进行“整形”一样,我们也不明白这些“正面搜集”的意见是如何 “正面搜集”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解释说,教授看来,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整形已经不容否认,只是在“字体”上有点区别而已。而王教授表示,楷体字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后才能决定要不要调整。这一点更令人难以接受了,难道只有书法家和小学教师才使用这 44个汉字?

  在网络上,许多网友也都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过更多的是持反对态度,一些人认为这是“瞎折腾”、是“画蛇添足”,还有一些人调侃到,“专家整的不是形,整的是‘寂寞’”。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在新浪网和腾讯网关于此事的调查中,有9万多位网友参与了调查,其中92.3%网友反对,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而只有很小的一部分网友表示赞同。

  不难看出,出自教育部的官方统计数据与民间的调查数据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和巨大的差异,很值得人们仔细揣摩、玩味和认真思考。诚然,统计数据“打架”,很正常也很普遍,即使在发达国家或不同的权威机构之间,都时常存在和发生这种现象。如果缺少明确的事实支撑,我们实在无法基于九成网友的反对,就逻辑得出教育部“67%赞成”的数据是“注水”的乃至虚假的,因为教育部也可以用同样逻辑、同样的理由来驳斥对方、证明自己。

  如果说解放后简化汉字是出于对普及汉字的需要的话,那么今天对汉字进行“整容”则是多此一举。汉字规范工作应当是在保持汉字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汉字的甄别和用法进行标准化,而不宜再对汉字字形动手术了。汉字的演变要遵循历史和文化流转的自然规律,不能以某些专家的审美意志为转移,否则,这样修改下去,汉字迟早会面目全非的。

  虚意设置民意,玩弄几个汉字之外,还要和民众继续玩躲猫猫。普通民众躲不过被时代的到来,然而,作为我们文化精髓的汉字,同样不能幸免。

  -王小异

TOP

调查显示85%网友认为汉字整形影响生活

http://news.QQ.com  2009年08月29日03:35   新京报 

这几天,争论得最热闹的就是《通用汉字规范表》征求意见稿了,据报道:这是教育部经过“慎重”研究,一大批专家、学者历时8年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


教育部最初回应,这次汉字整形主要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对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很小。但这个解释显然不能让人满意,最现实的影响就是,44个汉字改革一旦通过,根据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的评判标准,高考生最有可能最先受到影响。44个要整形的汉字有的是人名常用字,汉字整形会否影响到使用多年的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登记?

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等涉及印刷的部分,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天文数字。

教育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回应称,“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其他的也提了一些不相干的”,这个数据显然跟公众的印象大相径庭,纷纷质疑是从哪里搜集来的正面意见?

在新京报网就此展开的调查中,表示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网友仅占2%,表示“反对,瞎折腾”的网友占84%;认为“汉字调整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的网友同样仅有2%;选择“不赞成,影响大了,闹心”的网友占85%;对于“经过调整,将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的专家意见,31%的网友表示很无聊,65%的网友选择“不需要专家意见”,认为专家意见“应该有道理”的占2%。

这些事用了8年时间来完成,并且还是经过反复论证,慎重研究的结果,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味道。汉字整形的争论,关涉的是教育部和专家群体的公信力。接下来,教育部又当如何说服民众?

本报记者 张传文

TOP

马九器:公民时代 问政于民亟待规范

2009年08月29日 08:30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九器

所谓“尧悬谏鼓,舜立谤木,听采风谣,惟曰不足”,说的正是古代朝廷对民意的种种征求方式,尤其那些摇着木舌铜铃的采风官,常常走街串巷听取民意,更成为一道靓丽的历史风景线。可见,即使在久远的蛮荒时代,“问政于民”就已被发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要素,尽管实质上民意在封建王朝时代始终是一个配角或龙套。

直到进入现代文明社会,民意才真正从历史的配角向主角转换。当下的中国,正进入一个民主勃兴的时代,民意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林林总总的“问政于民”似有舞台主角的走势。从《物权法》到新医改方案,从《个体工商户条例》到《工伤保险条例》,琳琅满目、目不暇给,全部躬身而行、问政于民,民间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前不久教育部刚刚公开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里面涉及到44个汉字的整形,更是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大讨论。

无论网络民意还是社会舆论,在“问政于民”、意见征求的井喷初期,往往不约而同地把最美妙的语言廉价送了出去,从那些激动人心的留言中、评论里,能看到一颗颗怦怦跳动的公民之心。那种情形很有些当初价格听证会面世的情形,刚刚从听之任之的价格时代迎来价格听证,公众仿佛终于可以“扼住价格的咽喉”,哪有不欢呼雀跃的道理。然而,随着价格听证会的一路开来,鬼使神差的,听证会竟然走上了“涨价会”的轨道,如此歪嘴和尚念经,只能一点点蚕食价格听证背后的民主、民意和法治精神,越来越为舆论所诟病。当下司空见惯的问政于民、意见征求,在经历了最初庶民欢呼的阶段后,也渐渐若隐若现一种“ 价格听证会”的气味。

以教育部的这个汉字整形意见征求为例,在公开十多天后,无论是大型门户网站的调查还是各类媒体的抽样调查,都显示反对声大大压过支持声,然而教育部的有关负责人却透露:他们收到1500条意见,67%%的同意。这是不是有种“价格听证会”的味道?尽管开诚布公、广开言路,尽管问政于民、听取民意,但民间和舆论的普遍反应却和部门的意见征求结果大相径庭,此种差异,只能让民间慨叹:我们又“被支持”“被同意”了。教育部的这次意见征求,反映出当下“问政于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征求有余公开不足;何为民意亟待规范。但见轰轰烈烈的民间表达,却看不到相关部门对通达内部的民意实况进行全方位公开,公众最后并不知道真正的民意汇总究竟是什么样子,更不知道纷繁聒噪的民意合唱中,究竟哪些才是真正有助于制度建设的民意。这就给大众留下一个 “会不会暗箱操作民意”的巨大想象空间,而想象从来都是质疑和谣言之母。

不仅是教育部的此次汉字整形意见征求,现在很多中央部委、很多地方部门都顺从时代的民意需求,纷纷开门立法、征求民意,但也常常走入相似的误区:重征求轻公开,重形式轻规范。因为成千上万的网民之所以有表达欲望,就是期待自己的表达能够影响政策和法律制度的最终制定,就是期待在文明社会里的公民不再人微言轻,而这种期待能否得到满足,就需要“问政于民”公开透明,在程序上保证公众能清晰看到民意的真面目,最终笃信“民意影响建设”的逻辑,从而更热情地投身于公共行为和社会建设当中。一旦这种期待一次次在模糊中落空或在不知所以中淡漠,终究削弱的是民众的表达欲望、削弱的是问政于民意见征求这一善政的基础。

由此,问政于民亟待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以一套科学刚性的程序保证民意征求“虎头豹尾”,力避“虎头蛇尾”,这是民意能否真正扮演现代文明社会舞台主角的重要推力。哲人告诫人们:正义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我们也可以说:民意不仅要实现,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TOP

不妨静观汉字“整形”

■ 卓兰花

海南日报 2009-8-30


  这些天,国内各大网站的文化栏目都“充斥”着这样的关键词:通用规范汉字、微调。

  44个普通不过的方块字,成了舆论追踪的焦点。事情起源于教育部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进行了微调。

  既然是微调,有没有必要?笔者注意到,近些天,网上意见和民众谈论的话题大都集中于此,且不赞成者众。

  笔者手头有一份新汉字表,撷取其中几个网民议论得最热烈的字进行比照,如“琵、琶、琴、瑟”4个字,左上的“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在新字表中, “王”字的最后一笔往上提了。其他40个汉字,调整幅度也大抵如此。笔者问过省里的几名书法家对汉字调整的看法,他们认为,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没有大的毛病,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实在没必要进行“整形”。

  反对者认为,字形的微调要考虑到群众的情绪,能不动就尽量不动,如果一定要动,最好解释清楚为何要这样改动,诚如海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主任、教授、博士后龙涛所说,一旦打开了汉字微调这道口子,那么将来这种微调的负作用会加倍放大。赞同者则认为,汉字微调体现了科学性,在细节处折射出人文关怀,如果进一步加强对“字表”的宣传力度,增加信息公开透明度就更好。

  细细想来,汉字表在正式颁行之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标志着汉字话语权由少数专家定夺开始转为普通民众参与。据说,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年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未免让人感觉仓促和不够诚意。

  其实,汉字微调这件事遭到民间的情绪反弹,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网络上的意见和建议五花八门,莫衷一是。这与之前的汉字繁简争论,有相似之处。如此看来,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遭遇民间挑战越来越充满了“文化味儿”。

  44个字的微调引发的各种争议,想必已经引起《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的极大关注,它将随着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期而偃旗息鼓。是坚持汉字微调还是最终取消这一做法,对此,我们不妨静观。

TOP

30多专家“上访”社科院 呼吁叫停汉字微调(图)

法律界 www.mylegist.com  2009-08-31 10:27  哈尔滨  

日前,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44个被“整形”的汉字更是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http://news.mylegist.com/18/2009-08-31/53895.html

30多专家“上访”社科院 呼吁叫停汉字微调(图)

44汉字“整形”

调查:你是否支持44个汉字字形调整?

《通用规范汉字表》自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44个字形进行微调的汉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相对集中。

汉字“整形”不仅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也将给信息社会提出新的挑战。日前,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44个被“整形”的汉字更是引起专家们的质疑。

信息产业领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一旦汉字实施了这些调整,各类文化产品诸如辞书之类的东西就得从头修改一遍,劳时费力不说,更要花去买者和卖者双方的大量钱财,经济成本之巨,肯定会令人惊异。

位专家把汉字“整形”比喻为“大楼修补”。他说,汉字“整形”就像一个大楼已经盖好了,但需要修补,但用的砖却不一样。在语言信息中,字为基础,砖变了,房子怎么修?汉字“整形”不仅是字形的问题,全社会的信息系统都要发生变化。现在银行、保险等用的都是巨型机,具有独特的操作系统,这些花费不菲的巨型机不会因汉字“整形”而更换,即使是“打补丁”升级所花费用也是天文数字。

“在信息化社会,这44个‘整形’的汉字,相当于重新发明了44个字,将会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这究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吗?显然相反。”这位专家说。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分析认为,从一些金融保险等经济部门来说,由于各类档案、文件和数据库等先前文字被“调整”,势必会造成一些混乱而影响了信息安全,给这些部门的工作带来麻烦,也会增加各类客户的使用风险。

王来华说,由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素质的差异,一旦实施了“调整”,并达不到整齐划一,那就会形成各用各的混乱局面,这就会直接带来社会成本方面的问题,也许全社会的人都要为这种混乱的情况多付出自己的劳动。

记者在采访中,也有很多人甚至包括我国一些知名的语言学家认为,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显得很仓促,应该给公众留下更多的讨论时间。

很多民众担心因为调整不慎而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

担心之一:汉字“整形”会带来生活诸多不便

“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的这44个汉字的笔画被改了,会让我们很不习惯。”天津市民张东生对记者说。

天津市民张楠认为,老百姓的习惯不是不能改,但要看是什么样的习惯,如果是陋习,必须要改,没得商量。但这次的44个汉字“整形”,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因此而改变人们的书写和阅读习惯,吃力不讨好,此举还当慎重。

听说44个汉字可能要调整的消息后,天津市民刘淑琴就有些担心,因为她的名字中刚好有一个“琴”字,而“琴”字就在被调整44个汉字之中。根据修改意见,“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刘淑琴很困惑,这小小一个笔画的改动,跟随自己30多年来的个人信息是不是都要随之改变?

担心之二:“整形”汉字将与书写习惯“碰撞”

对于此次汉字“整形”,天津资深媒体人安冬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还是很敬业的,从那么多汉字中选出44个字,肯定是经过了大量辩论、研究、研讨后才确定出来的,而且其中肯定也有学术的意义以及文化的内涵之类的东西。而使用文字的绝大多数人只是把文字作为一种沟通和表达情感的工具,即使专家们决定改变一横一竖,人们仍然可以使用“错别字”,反正不影响生活。

但安冬也表示,无论如何,教育部这样的调整征求意见值得赞许,体现了政府部门慎重的态度和对民意的尊重。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分析认为,从民众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与大家书写习惯的“碰撞”,一旦实施了这些文字的调整,人们围绕这些文字的书写习惯就不得不改变,于是,人们就会觉得不方便,甚至在一个时期内会造成“错误百出”。

担心之三:汉字“整形”将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

TOP

汉字整形今迎截止日:9成民众反对 方案何去何从?

2009年08月31日 12: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新网8月31日电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截至8月31日。从8月12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集民意以来,“44汉字调整”一事激起了轩然大波。尽管有关专家称67%的民众赞成调整,但民间自主发起的“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显示:八、九成民众明确表示反对“汉字整形”。

  汉字整形? 近九成网友反对!

  截至8月31日中午,某门户网站关于“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的网友反对“44汉字整形”。此项调查中,反对者占投票者的91.2%,支持者仅占4.6%,表示“无所谓”的占4.2%。

  另外,根据本网调查, 82%的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不支持改变字形。另外,6.7%同意调整字形,认为“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还有11.4%的网友认为“改变字形”的举动很无聊,表示“不关心”。

  以上两组调查结果和有关专家公布的数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月12日有关部门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公开征求意见之后的9天里的调查结果,据有关负责人透露,已经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收集到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字形调整,反对的只有6%。

  难道民众真的“被代表”了吗?一边是1500人的意见,一边是50余万人的意见。究竟哪边可以代表大多数?不仅仅是网上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民众反对“字形调整”,在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字形调整”的相关报道和评论中,也可以发现“反对的声音”远远高于“赞成的声音”。



 反对者:瞎折腾添乱!专家改的不是汉字,是寂寞

  广东资深教育专家、编了大半辈子中小学教材的梁冠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44 字“整形”是瞎折腾,难为老师和小学生;规范汉字应基于群众生活需要和书写方便,而不是依据所谓科学统计,许多生活常用字进不了常用字表很奇怪。

  梁冠超直言:“小学生会问:为什么‘叔’‘淑’等字可 以有钩,‘督’就不能有钩?还有 ‘甫’字有勾,到‘傅’又没了,为什么?这会把老师也搞糊涂了。这不是瞎折腾吗?纯粹是找麻烦!”

  小学语文教师赵新也以其教学经历表示“字形调整”应慎行。赵新以“杀”字为例谈到“字形调整”或许会影响到汉字教学。“以前告诉学生下部的‘竖钩’像个矛,可以杀人,改成‘木’后怎么说呢,木棍儿也可以杀人吗?”

    王立群和张颐武先后写博客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不支持态度。王立群向记者表示,汉字最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其实用价值高于美学价值。他在博客里说,一旦汉字整形手术真的实施,中国大陆约有10亿人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只要开了头,汉字就可以被一直动下去。“真想不到整容之风竟然刮到了汉字的头上来!下一轮将要被整容的还有哪些汉字?我们只能等着被整容了!无奈!现实中国真正需要整容的恰恰不是汉字!”

  中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也同样考虑到了教育人士的担忧。在8月2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聚会上,这些文字学家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主要原因之一是担心“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

  网友对此也表现出不满与不耐烦。有人表示,专家们“改得不是汉字,是寂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网友甚至说:“砖家们,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过分的去研究文字,而很少研究自然科学,最终才导致我们和西方的差距。“真不理解这些专家在现代社会还会这样。这不仅仅是劳民伤财,而且是对民族发展的一种误导!”

  赞成者:规范文字,有法可依

  虽然反对声高涨,但是赞成“字形调整”的专家也不少,主要有两种意见。

  日前,上海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致信《新民晚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性来研读字形结构。

  汉字研究者李山川说,对汉字笔画调整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寻源。比如,将“杂”字的下半部改为“木”,“九”,“杂”字的意思就是多种树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掺杂”“交错”“不纯”等词义。

  另外,广东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也召开《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多数专家认为,“字表”的出台对“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起了很好的作用。应借此机会向全社会倡导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把它提到“有法可依”的高度。


  专家组:我们不和大家顶着干,没有改掉祖宗的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作为当事专家之一,做出澄清,称“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她指出,汉字写法调整,参考了台湾字形以及书法家的书写习惯。

  “我作为研制的专家组的一个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大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都会考虑。”她说。

  对于网友铺天盖地的质疑声,王宁在感谢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指出:“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希望能够更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在下一步修改的时候更好地去衡量,怎么做才能够既科学又好用。……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全社会。”

  她还说,“应该说这次我们既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者说和大家顶着干。”

  教育部研究员费锦昌说:“这次微调44个字的字形性质,不是我们另外搞一套东西,更不像有些人讲的把祖宗的字形改掉了,不是这样的。”

  费锦昌认为,一般来讲,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也许是感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压力,《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大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截止日到临,“字形调整”何去何从?

  不管语言专家是赞成还是反对,毕竟都限于从学理角度来探讨“字形调整”是否合理。而长期耕耘在中小学语文教育前沿的教育专家和老师对于专家“字形调整”的举动却有一肚子苦水。

  难道真像《中华读书报》说的那样“汉字的被时代也到了”?在民众的眼里,“教育部看似客气,征求各方意见 ,这只是一套假动作。”

  在“被”字风行的时下,网友大喊“被教育部67%”了,大喊“被统计”了,表面上看是一种“调侃”,实际上,正如《中国青年报》所说,“一个字词要想真正一语风行,长久地被使用并阐释,它必须真正触及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或焦虑,击中那个时代的精神状况或权利困境。”各种以“被”字为前缀的词组实质上描述了一种“受人摆布”的不自由状态,一种弱势的权利受强势的权力任意玩弄的被动状态。

  在网络民意调查的数据结果出炉后,有关专家提供的统计数据“67%”支持率的说法受到冲击。那么“字形调整”何去何从,最后是顺应部分专家的意见,顺应印刷宋体字,还是顺应 “不要折腾”、“没必要”、“经济浪费”等民意呢?在公示结束之日,让我们对最终结果拭目以待。

TOP

众学者质疑汉字“整容” 称有中断汉字传承之险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8日 10:36 来源:科技日报

  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是否有必要?教育部8月12日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并征求社会意见,引起舆论普遍关注。8月25日在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研讨会上,一些学者认为此举只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以前的铅字时代,字形调整在印刷车间完成,相对容易,”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王立建说,“现在汉字普遍信息化了,我们看到的印刷出的汉字基本都出自计算机。所以最好别造新字,因为增加一个字就得增加一个新编码。”

  曾参与制定汉字编码国家标准的王立建举例说,“竖勾”变为“竖”的“亲”字,是一个计算机使用的标准字库里找不到的陌生符号。“《通用规范汉字表》里的8300个汉字,我们仔细看了一遍,”王立建发现里面有不少国标字库里找不到的字形,“有1653个字不在GB2312(包含6763个汉字) 里;有275个字不在GB18030(包含27533个汉字)里。”

  这就意味着,275个(或者1653个,取决于计算机使用哪种字库)新字,是无法输入电脑的。据王立建说,它们只能等待被纳入国标字库,并排在已有的9万多字的后面(待遇等同生僻字)。而想要进入国标字库,还需要大陆与港、台、日、韩取得共识,但新字能否被大陆以外承认,得打个问号。

  即使新字进入了国际标准,排在字库9万名开外,仍有可能不被识别,因为许多电脑和电子设备使用的是字数较少的字库,无法处理生僻字。

  “这张《规范表》体现的是铅字时代的思维,”王立建说,“里面还根据汉字使用频率,分出了几级字库,这在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既然已经有了标准字库,为什么要另划一个8300字的圈子呢?做好馒头不让吃,非要吃窝头吗?”曾任中文信息学会理事的计算机学者许寿椿认为,“在机械打字机、四码电报、铅字排版印刷三者被淘汰后,我们已经跨入数字化时代,因此《规范表》完全不合潮流。”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院李敏生说:“这个表只是对1988年国家出台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略做修改,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会搞的《简化汉字总表》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规范表》的思维,和60年代的汉字简化思维是一脉相承的。”

  “《规范表》8300字公布,等于宣布其他汉字不通用、不标准,这不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民情。”汉字研究专家萧启宏认为,《规范表》的实质,是将“五四”以来的汉字改革成果用法定形式固定。他认为这样做,有中断汉字传承的危险。

  “任意改革汉字,使两岸不能通用,国内外不能通用,古今不能通用。”一份与会学者签名的质疑声明中写道,“……希望教育部收回《通用规范汉字表》,迅速组织专家学者,而不是只组织少数从事过和支持过文字改革工作的人……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和充分的论证。”(高博)

TOP

汉字整形 成本几何 □郭松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1日01:57  青年时报

  □封面评论

  昨日是《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截止日,面对普遍的质疑与反对,教育部将做何抉择,引人关注。而日前又传出,有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此举的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一时间专家学者们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折腾得不亦乐乎。

  真没有想到,这么快,中国的专家学者又再次“孔乙己化”了。笔者在这里说他们“孔乙己化”,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专门喜欢研究“回字有四样写法”这种没用的学问。

  试问,这44个汉字究竟为什么非要整形呢?不整形就妨碍了“保八”目标的实现?不整形就不能降低文盲率?不整形就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统统都挨不上,整形仅仅是为了“好看”,而所谓“不好看”,也仅仅这些专家自己的感觉而已。老实说,好看不好看,纯粹是个人偏好。

  虽然汉字整形毫无道理和意义,但由此产生的成本却相当惊人。有人指出,一旦这44个汉字真的被整形,“各类文化产品诸如辞书之类的东西就得从头修改一遍”,此外,“全社会的信息系统都要发生变化”,各类信息操作系统,“即使是‘打补丁’升级所花费用也是天文数字”,花费之巨,肯定会令人咋舌。现在经济危机还没有过去,大家经济压力也仍颇大,所有这些,肯定要比汉字怎么好看更需要我们关心。

TOP

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令人忧


大洋新闻 时间: 2009-09-0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郭松民

  郭松民

  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搞出《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居然是“44个汉字整形”。日前,又有30多位著名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此举的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8月31日《哈尔滨日报》)。

  真没想到,这么快,中国的专家学者又再次“孔乙己化”了。并不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穷”,因为他们不是先富即为中产,酒钱早已不是问题;也不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迂腐,因为教授潜规则女生,以嫖娼的方式“扶贫”等,现在连新闻都算不上了。说他们“孔乙己化”,是说他们像孔乙己那样,专门喜欢研究“茴字有四样写法”这种没用的学问。区别在于,孔乙己替人抄书,是自己弄钱养活自己,而这些专家学者,则又拿工资,又拿津贴,研究的学问与“经世致用”这四个字连边也沾不上。

  44个汉字的整形仅为“好看”,却要由此产生相当惊人的成本。

  专家学者的孔乙己化,说到底,是中国文人自命“精神贵族”的悠久传统在当代社会的死灰复燃。近十几年来,专家学者的地位渐趋优越——虽然不如官员显赫,老板富有,但也没有他们的压力或限制,到了教授、研究员一级,便待遇优厚,终身无虞——于是乎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儿要改春节,一会儿要用熊猫代替龙来做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会儿又要用繁体字代替简体字……总之没有消停的时候,这些伪议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客观上帮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专家学者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存状态。

  知识分子掌握的话语权也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受制约,也会被滥用,围绕汉字整形的喧嚣,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先生当年对孔乙己式中国文人的批判,仍然没有过时。质之中国专家学者的精神状态,我还要大声地说:先生不能走!

TOP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 近9成民众反对

新民网  2009-09-01 05:13作者:李晓明来源:新闻晨报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44个汉字“整形”遭网友调侃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 “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汉字“整形”方案一出,立刻遭到网友炮轰,有网友还用调侃的口吻对写法调整进行了讽刺。如“唇”字由半包围改成上下结构,网友评论“张扬个性的年代,不用掩口说话”等。

  [3大质疑]

  若改字成本由谁来买单?

  如果44个汉字改变字形,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一些人士更是担心,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笔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

  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如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改变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成本无法估量。

  汉字“整形”谁说了算?

  写了一辈子的汉字,突然间要改变写法,让不少人觉得无法适应。难道仅凭专家的研究,就要求所有人改变书写习惯?汉字整形,究竟谁说了算?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并未得到公众认同。不少人质疑,因影响面太广,汉字“整形”不该由几名专家说了算。

  对此,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此次的汉字表虽然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但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该司会将各方意见汇总,提交给国务院,最后由国务院决定最终定稿,然后再交教育部负责发布。

  调查数据为何存差异?

  教育部就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天后,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9 成。显然,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截然不同。据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有网友对教育部发布的赞成数据预言称:“67%将成为下一个网络流行语。”

  在一家网站进行的在线调查中,反对的网友超过了八成;另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的投票中,35万网友中有九成投了反对票。同时,一些语言文字专家也对此表示反对。

TOP

教育部:汉字调整因反对声音较多 可能不会改

2009-09-01 09:15:00 中国青年网



汉字调整



44汉字“整形”



  汉字“整形”迎来民意“审判日”。截止到8月31日,《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全部结束。44个汉字的“整形”问题受到各方关注,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该司将把接收到的意见汇总后上报国务院,最终由国务院决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样改。同时该司还透露,鉴于目前外界反对的声音比较多,最后也可能不会改。

 44个汉字“整形”遭网友调侃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这份征求意见稿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事件随即引发各界强烈反响。

  按照这份《通用规范汉字表》,“唇”、“琴”、“亲”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 “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 “捺”……汉字“整形”方案一出,立刻遭到网友炮轰,有网友还用调侃的口吻对写法调整进行了讽刺。如“唇”字由半包围改成上下结构,网友评论“张扬个性的年代,不用掩口说话”等。

  [3大质疑]

  若改字成本由谁来买单?

  如果44个汉字改变字形,涉及的范围太过广泛。一些人士更是担心,因改字引发的成本花费,可能是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这笔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

  一旦确定汉字“整形”,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44个汉字,用其做偏旁部首的汉字也得改变。那么相应的字典、辞典、课本都要重新印刷;使用这些字的招牌、店铺也得改变;与这些字相关的地名、人名也得重新修改……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比如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 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改变成本就高达数十亿元。还有教科书、辞海、其他书籍等,成本无法估量。

  汉字“整形”谁说了算?

  写了一辈子的汉字,突然间要改变写法,让不少人觉得无法适应。难道仅凭专家的研究,就要求所有人改变书写习惯?汉字整形,究竟谁说了算?

  据有关部门介绍,此次编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并未得到公众认同。不少人质疑,因影响面太广,汉字“整形”不该由几名专家说了算。

  对此,记者昨日从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获悉,此次的汉字表虽然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但会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然后该司会将各方意见汇总,提交给国务院,最后由国务院决定最终定稿,然后再交教育部负责发布。

  调查数据为何存差异?

  教育部就汉字调整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天后,曾发布消息称“67%民众意见支持汉字调整”,但是在各大网站进行的调查中,网友反对的声音接近9成。显然,官方数据与网上调查数据截然不同。据报道,教育部于8月22日发布消息称,“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有网友对教育部发布的赞成数据预言称:“67%将成为下一个网络流行语。”

  在一家网站进行的在线调查中,反对的网友超过了八成;另一家知名网站发起的投票中,35万网友中有九成投了反对票。同时,一些语言文字专家也对此表示反对。(新闻晨报记者 李晓明)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窦文涛:44个汉字整容 专家振振有词

2009年09月01日 10:11凤凰网专稿


凤凰卫视8月31日《锵锵三人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窦文涛:赴韩整容团回国为何出现大麻烦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听说最近局势要分房分地嘛,还是要整形。

许子东:慰问,慰问。

窦文涛:整形,你的面貌就不一定很稳定,你知道吗?最近整形之风大盛,在你们上海虹桥机场就出了事情了。

梁文道:怎么了?

窦文涛:说一帮从韩国回来的游客,30几岁到40几岁的这么一些女士,她们拿出这个护照。

许子东:不让她们进。

窦文涛:海关说这是你吗?说是啊,怎么不一样啊?人人都不一样,结果。

梁文道:这是个整形团。

窦文涛:说把帽子,把太阳那个草帽拿下来,把墨镜摘下来,才发现脸上缠着绷带,刀刀伤痕,全是去韩国集体去整形的,回来之后,照片认不出来。最近北京机场也发现这个问题,就是说有旅行社专门组织成群成群的到外国去整形,结果回来之后,入关的时候麻烦了,平常一个人45秒钟,现在要折腾一个小时,只能对着说你脸上什么地方是没整的,然后这个检查人员就对着没整的地方对半天。

许子东:它这个基本上是一个韩国整容业的广告,整个就是一个很好的广告的构思了,你是看到他们卫星掉下去,安慰一下他们对不对?帮帮他们,帮帮韩国的工业,对不对?

梁文道:韩国整形是很厉害。

窦文涛:很厉害。

梁文道:韩国是全民整。

窦文涛:连跳崖的那个。

梁文道:对。

窦文涛:那个叫什么?

梁文道:卢武铉。

窦文涛:卢武铉。

梁文道:也去整。

许子东:他也整过?

窦文涛:他老婆让他去整的。

梁文道:这样才能赢啊,然后韩国是这样的,所有的女生她们要高中毕业了,父母给孩子的一个礼物就是送她去整形,全民都整。

窦文涛:这个韩风也刮到中国了,现在中国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怨长相,一帮一帮的去整容啊,觉得用人单位会看上她们整后的样子。

许子东:她们说看电视,看中国的电视台,新闻的时候是北韩,待会儿就变南韩了,电视剧,到了半夜就都是整容了,基本上是在朝鲜半岛上转来转去的。


窦文涛:44个汉字整容 专家振振有词

窦文涛:我跟你说,整容扩展到各个领域,你没听说吗?连咱们无比神圣、源远流长的汉字,这是国家语委,教育部还有一个什么语言文字工作的那么一个机构,最近出来一个征求意见稿,你知道吗?44个汉字面临整形,你可以看看,咱们今天上一堂语文课,就是说这个比如说琴瑟和鸣的这个“琴”,凡是有两个“王”的,原来这个“王”是这么一提嘛,对,谁知道它前后怎么回事。就是比如说一个“杀”,下面一个竖、提,一个勾,那么以后就变成一个直竖,你看,好像嘴唇的唇,原来的那个写法是上面那一撇一直包围到下面了,它以后就建议变成两块儿。

许子东:就是嘴巴整容整大了,变(九迪音对)罗伯斯了。

梁文道:这个整法其实是修正对不对?因为中国你说汉字整容,我们早就整过了嘛,简化就是整容嘛。

许子东:我们都是变性啊,汉字简化字全体变性了。

梁文道:对,那现在这个整法,你看得出来它是有点往回整,比如说像你“杀”下面那个“木”,其实本来繁体字就是这么写的。

许子东:就是木。

窦文涛:没错。

梁文道:它现在是往回整了。

窦文涛:这次专家们还觉得自己是振振有辞呢,他们确实是从书法考虑,而且好像仅限于将来印刷体宋体字的那个部分,反正还挺复杂,到底为什么这么改,他们说为了让汉字更有规律性,更规范。可是好像民间最近大家一直在聊,都认为这个瞎折腾,什么改的不是字,是寂寞,说你们八年时间干什么?就搞一些这个。但是咱们有关机构拿出的民意调查,说我们做民意调查了,67%支持我们这个44个汉字整形。

许子东:他那个民意调查是什么范围的民意调查?

窦文涛:所以也有人说,说你自己搞的征求意见稿,然后你自己去搞调查。

梁文道:它这个调查说不定就是他们委员会内的。

许子东:但是网民的反对你也要加以分析,那不是上次,我不知道张颐武那个可靠谱不靠谱,他说现在上网的大部分人是25岁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网吧里上网,那你知道20来岁甚至20岁以下在网吧里上网的人,当然只知道简体字,对于任何的改动,他连字都嫌麻烦了,所以当然是反对,那这个是民意我们要做区别。有几个我觉得它改的是有点道理的,比方说那个钟,简体的钟,那个时钟的“钟”跟姓锺的“锺”混起来是一个钟嘛,对不对?所以现在电脑上一转转过来,钱钟书的“钟”老被搞错嘛,就是香港的墙上都搞错,很多人都是把那个姓锺变成打钟的钟了嘛,现在好像这个是改过去了。但是这样一弄也弄得挺复杂,它是指限定,还有那个苹果的苹,苹果的“苹”现在改成了繁体的那个草字头,下面一个步,然后一个页的这个“蘋”,但是它只限于浮苹,你讲植物浮苹的时候可以用这个字,但是苹果的苹还是那个简写的。

梁文道:还是用原来那个苹。

许子东:所以那个苹果想用繁体的那个字还是不成功,这里边有一点复杂,我觉得小学老师会多出很多工作量。

梁文道:其实我觉得整个简体字一用之后,对我来讲就很困难,比如说我会看简体字,但是我不会写,比如说有时候把一些稿子繁体换简体,一换就总是会出错,因为很多繁体字原来那个字是分得开的,到了简体字就分不开了,那它一变式把你搞错,你整个意思就完全变了,常常有这个情况。

窦文涛:咱们当年改简体字的时候,还没想到有电脑这一出呢。

梁文道:没想到繁简转换对吧。

许子东:我觉得现在这个事情除了目前给老师增加一点麻烦,给小学生添一点困惑以外,我觉得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我觉得都是为在简繁双轨在做一个试探。因为现在这个呼声不单是内地有,比如说我们上次跟陈丹青我们也讲过,中国现在实际上也是简繁双轨的,你知道,今天你窦文涛要是写本书,你是论《刘勰文心雕龙》的,中华书局就给你用繁体字出版,因为你这个文心雕龙全变成简体字,人家不知是什么。

梁文道:看不懂的。

许子东:你今天照说像于丹这样的书,讲《论语》的,照说都应该用繁体的,它用了简体就带来很多的问题。所以现在国家实际上也还是双轨制的,只是现在人家呼吁,把这个程度要提高,比方说大学生,或者说再缩小一点范围,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你是不是都应该懂繁体?这个不单是大陆,现在对岸也呼应,马英九前一阵就提出,叫识繁书简。

窦文涛:什么意思?

许子东:就是你要认识繁体字,但是你可以写简体字,这在台湾是很重要的一步,当然也有很多人,那边很多人反对,因为台湾是很多人捍卫繁体字,觉得是中华文化,我们跟大陆的区别就在什么什么地方,但是马英九跨出了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跟以前民进党的。

梁文道:但是结果他就遭天灾天谴了。

许子东:不相干嘛。

梁文道:要搞简体字。

许子东:世界上不相干的事情都是由阮次山拉起来的。

梁文道:有关系的。

窦文涛:是真的,是真的,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天上下雨、下粮食,鬼半夜哭叫。

许子东:你的意思是台风来就是因为他要识繁书简?

梁文道:他要大家写简体字。

窦文涛:中国人是最重视字的,你知道吗?字是很神圣的,为什么过去中国的皇帝都喜欢给自己弄很多字。就好比今天我们也喜欢说,大师啊,泰斗啊,你看他都认为你给我起这么一个外号,我就真的是了,中国很多都是这样的,你没觉得吗?

梁文道:但是现在早不是了,我们字已经完全彻底“革命化”了。

窦文涛:不会,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中国人还是重视这个名字,必也正名乎啊。不举别的例子,就举我们石家庄,我们石家庄最近说不改名了。

梁文道:你原来说不是要改吗?

窦文涛:要改,大张旗鼓的改。

许子东:要改什么?

梁文道:但是我不大明白,它原来是石家庄,要改为什么?

窦文涛:因为你看我们石家庄,其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城市。

梁文道:当然了。

窦文涛:堂堂的河北省的首都啊。

梁文道:是啊。

窦文涛:河北省的省会啊。

梁文道:没错,没错。

窦文涛:你北京再了不起,你还不是被我们包围的吗?

梁文道:对,是。

许子东:就凭你这句话,你将来就出大问题了。

窦文涛:怎么了?

许子东:北京被你包围,你什么用心啊?北京是伟大领袖住的地方,你敢包围?你这是什么话?

梁文道:你地方包围中央。

许子东:对,你什么居心啊?

窦文涛:你再大也在河北人民共和国的范围,开玩笑,但是就是说我们这么一座英雄的城市,伟大的城市,对吧?人才辈出。

梁文道:行了,行了。

许子东:知道了。

梁文道:然后呢?

许子东:知道,你就是三鹿奶粉的城市嘛。

窦文涛:长期以来,就是这个名字,有一小部分石家庄人会觉得叫起来石家庄,石家庄,你知道吗?

梁文道:怎么了?

窦文涛:不符合我们这个。

许子东:嫌这个农村气,庄嘛,乡土,为了摆脱乡土的这种虚荣心。

窦文涛:所以一直在探讨,要改名,我们那儿的政协委员专门提出过,就是说要改。

梁文道:石家寨?

窦文涛:我们成山寨了。

许子东:石头山。

窦文涛:我们可以叫石门,对吧?还有人给我们改名,叫什么冀都,冀就是河北的意思嘛,冀都就是河北的都。

许子东:弄的不好听以为鸡都,很难听的。

梁文道:很怪。

窦文涛:鸡都也不错啊。

许子东:鸡的首都。

窦文涛:还有一个,还有说叫北宁,还有人提出叫北宁,你知道嘛,有了我们,北方就安宁了。

梁文道:和南宁对着。

窦文涛:我待会儿再跟你说这事,《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


韩国人弃用汉字 首尔意指No.1

窦文涛:现在啊,有很多人就算这个账,有人说过,我们石家庄如果要改了名字,付出的这个成本得达十个亿之巨。

梁文道:嗯。

窦文涛:你不要小看,改个名字就像当年陈水扁搞什么去中国话,你知道你改一个名字啊,好多东西都得改啊,你知道吗?就是,但是为什么仍然要改,这还不光是我们石家庄人是这样,我跟你讲一个2005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韩国的这个汉城市长李明博,就是今天的总统。

许子东:改首尔了。

窦文涛:他提出,他提出就是说我们这个城市的名字,照罗马字母的拼音叫Seoul,S-E-O-U- L,叫Seoul。那么你们中国翻译,就是汉译,你们一直叫汉城,说你们不应该叫汉城,你们应该叫首尔,然后大概过了9个月之后,中国方面《新华社》也发布,就说以后我们就叫首尔,所以现在就叫首尔。

当时大家说这是为什么呢?说汉城这个名字,611年,叫了611年了,那么就是说李明博当时他们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呀,当时中国有人就讲了,说你改你的名字,你为什么要管我们中国怎么翻译你这个国家这个首都的名字呢?

梁文道:我怎么叫你,是吧。

窦文涛:说这个里边,背后隐藏着一些自尊心的东西。你比如说韩国人就讲了,说首尔是什么意思?首,首尔在我们韩国。

许子东:No.1。

窦文涛:No.1,就是首要的城市,第一嘛,No.1的这个都城。可是叫汉城呢?其实600年前,它原本是因为汉山。

梁文道:汉江。

窦文涛:汉江而得名,就叫这个汉城。后来日本人不是占据过他们那里嘛,短暂的也叫过京城。

梁文道:对。

窦文涛:后来韩国人又收复失地,又改回叫汉城。但是他们就延用啊,韩国开奥运会之前,还专门有那么一项啊,把那个所有牌匾上,那个中文字,他们语言跟日语一样。

梁文道:对。

窦文涛:有一些残留的中文字,就去汉化。

许子东:就去中国话。

窦文涛:他要我的韩国文化嘛。

许子东:一方面又抢我们的文化遗产,一方面又要摆脱我们的影响。

窦文涛:唉。

许子东:在我看来多此一举,人家东京有名嘛,东京要这样的换了说,我们变成你们,你们不是有西安,有北京嘛,那我们做你们东京干什么?按照音翻吧,那叫脱壳。

窦文涛:脱壳,Tokyo。

许子东:嗯,Tokyo,以后我们叫做脱壳算了。

窦文涛:对,人们就举例子,包括那个旧金山,SanFrancisco,那中文名一直就是叫旧金山。

梁文道:旧金山,嗯。

窦文涛:也没有改,而且你知道很有意思,就是说。

梁文道:美国人才懒得理你。

窦文涛:对啊,你像平壤,平壤这个音啊,我发现叫Pyongyang,但是你看我们还是叫平壤。就是说它这个,所以有人讲,开玩笑嘛,就是说照这么改的话,受汉城改名鼓舞,世界各地掀起改名热潮。俄罗斯的中文名称,建议改为(如霞音对)Russia,(如霞音对)这符合汉译信达雅的原则。美国的中文名称改为什么呢,阿妹你看,America,阿妹你看。日本的中文名字可以改为叫什么?甲片,Janpan,而且甲,在这个中文里咱知道是A的意思,又会联想起中国人很喜欢的日本的A片文化,所以就甲片。

梁文道:这些东西,你要这么叫的话,你比如说把英国改成就以前清朝的时候我们管它叫英吉利,那那个吉跟利都是犬字边的,所以本来是这么写的嘛。但是我就在想,就是这种改名啊,你当然可以批评韩国。韩国这个,当年要改这个名字,我觉得你从外交上来讲,尊重他的意思。

窦文涛:对。

梁文道:是很重要的礼节跟尊重,人家你喜欢,我叫什么。

许子东:对,你喜欢我们叫你什么,我们就叫你什么。

梁文道:对,比如说我们现在不能够把英国真的还能叫成英吉利嘛,对不对,把他当动物,那不太好嘛。但是,问题是当初李明博这么改名,其实在汉城那边,在韩国那边也有很大的争议。那争议在哪呢?就是因为汉城的这个名字,原来就是他们自己把自己叫做汉城的。

窦文涛:是。

梁文道:那个汉字是当年他们自己写的。

许子东:对啊。

梁文道:那他现在呢,是在经过一个去中国话的过程之后,才改成这样。那为什么要这么改呢?大家就说因为李明博当市长的时候,他已经箭指总统宝座。所以那时候呢,他非常大力要搞各种的动作。比如说开发,重新把那个被埋掉的清溪川,挖出来嘛。那么这些东西加起来叫做什么?形象工程。所以你老家石家庄改名。

许子东:也是形象工程。

梁文道:也是个形象工程。

许子东:安徽的什么弯道超车,也是形象工程。

梁文道:对。

窦文涛:你要说这么说,现在全国所有的大学,这二三十年间,名字全抬升一等级。

许子东:对。

窦文涛:一个市的,他改一个叫华南,一个什么省的他改叫什么西南。

许子东:学院都变成大学。

窦文涛:学院都变成大学。

许子东:这都是形象工程,而且是跟政纪有关的形象工程。李明博当年就是为这个来树立自己的风头嘛,可是现在马上很多人又回头再想,你知道吗?因为最近几年韩国有个热潮,就是重新,很多人认识汉字,学写汉字。

许子东:对啊。

梁文道:虽然,他在很多的公共建筑上面,路牌上把汉字去掉,但是我们不要忘了,韩国的这个中华文化,或者是原来这个华文文化很强。

窦文涛:那真是源远流长。

梁文道:到现在还很强,他现在还考科举呢,你知道嘛,还有科举考试呢。

窦文涛:嗯。

梁文道:或者说不讲国界,就儒家的文化,我们不讲儒家就完全一定是中国的,对不对?

窦文涛:对。

梁文道:对。

许子东:就是儒家文化在他那里,根源很深的。你何必把它产掉呢?你铲什么呢?你拿不掉的。

窦文涛:那只是说没有考虑什么民族自尊心那些大事,从我一个个人来讲,其实我挺喜欢新加坡。你想,如果说是也有中文,也有英文,我们的这个语言系统里,各种各样语言都好,我觉得至少对我个人的生活和素养啊,很方便的。

许子东:你太浪浪漫了,新加坡就排斥中文,他一定要用英文。

窦文涛:是嘛?

许子东:他就是因为中国人太多,他唯一一点就是用英文来维系它的这个小国家。

窦文涛:反正我们石家庄,其实照我个人的喜好。

许子东:挺好的名字。

窦文涛:我还是喜欢。

梁文道:我觉得挺好的嘛。

许子东:就是。

窦文涛:我们石家庄有一个领导说,说是希望我们每一个石家庄人出去,都能够自豪的说我是石家庄人,我说我20年前,我就自豪的说我是石家庄人。

梁文道:对,光明。

窦文涛:大国的自信。

许子东:最重要它不是庄,它是石家庄市。

窦文涛:《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石家庄市。

(广告)

窦文涛:但是你知道,他们说也有改的比较合适的,像这个淮安,就这个淮,老的过去这个淮阴和淮安两个地方合在一起以后,就叫淮安。但是他们说这个就很有意思,说这个淮安是周恩来,周总理的老家吧。

梁文道:嗯。

窦文涛:照顾了这头,可是又有人说那你照顾了这头,那淮阴侯韩信呢?就被遗忘了,你照顾哪头。

许子东:厚今薄古嘛。

梁文道:对啊。

窦文涛:所以又有人讲说,景德镇市,人家就是个镇,人家不改。为什么?还是有实力啊。

许子东:人不是镇,人家还是市,只是名字上叫镇。

梁文道:对。

窦文涛:所以我们庄,其实不用自卑的。

梁文道:庄本来就不用自卑嘛,庄有什么问题呢,对不对?而且我觉得你们做庄,每天这样子也很有气派,我觉得,别的地方不会这么叫的。

许子东:香港的地名呢,也都经历过一番这个去乡土化。

窦文涛:嗯。

许子东:所以后来有些学者就提出来,他有些乡土化,比方说现在有一个地方叫马廖水,原来叫马尿水,是不是。

许子东:嗯,然后又或者说香港现在有个新市叫调景岭嘛,过去叫吊颈岭,上吊的那个吊。

窦文涛:他其实也会改。

梁文道:对。

许子东:一他就是把一些太粗的,马鞍山那边吐露港啊,风景很漂亮,中间有几个小岛,一直我想起那个(山墰映月音对)。后来我搞不清楚它名字嘛,整天看着,后来查一查地图,他说马屎洲,就是马使的洲,他也没改。但是他也很可爱,对不对。

窦文涛:对。

梁文道:对。

窦文涛:还有一些跟这个改朝换代有关,你像台湾,来的时候全是日本名字,那个时候。

梁文道:嗯。

许子东:对。

窦文涛:所以就全改,全改成中国名字。

许子东:那是正常的。

窦文涛:还有一个你知道吗?柬埔寨,柬埔寨叫什么Kampuchea,这个词最早是从法国知名者那儿来的。

梁文道:对。

窦文涛:后来他们柬埔寨自己独立以后,就要改这个名字。当时西哈努克都不同意,西哈努克引用的就是说,你看中国,中国对内就叫中国,但是中国并不拒绝管他们叫CHINA。

许子东:对。

窦文涛:就感觉中国有大国气度。但是反倒是那个洪森,柬埔寨那个领导人洪森,他曾经通知中国的《新华社》,说你们改我的名,我不叫洪森,我叫云生。因为他的华人朋友告诉他,就说这个云生更接近你的这个洪森这个名的方言的读音。而且在中文里,是个美好的意思。结果呢,咱们也就从了他吧,改。改了之后,世界上以为柬埔寨换了个首相,这云生是谁呢。10个月以后,洪森又通知,说得了得了,搞乱了,再改过来,还叫洪森吧,不叫云生。

许子东:一般来说,中国改外国的名字,尽量用好词的,你比方说德国,这么缺德一国家,很多时间我们给他就德国,那个德字在中文里面,是个非常正面的词。日本叫独国,独立的独。美国,美国你看,这个名字真是帮他大忙了,给人产生了很多幻想,日文里面是米国。

窦文涛:米。

许子东:唉,日文里面叫米国,中国里面法国,你看,改得几个国家名字都不错。

梁文道:后来改的才改好的,以前没那么好。

窦文涛:你知道清朝有个大臣奏折,则这里头说是葡萄有芽则可,西班何物?为何有芽?肯定是该大臣放的。

TOP

谁能叫停汉字整形?

    2009-09-01 13:53     东北新闻网   


  《通用规范汉字表》自8月12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来,44个字形进行微调的汉字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反对和质疑的声音相对集中,很多民众担心因为调整不慎,而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新华社天津8月30日专电)

  人们对于汉字整形的担心,现在通过网络进行了投票,有九成网民不赞成整形,具体说来有:汉字“整形”会带来生活诸多不便 整形”,汉字将与书写习惯“碰撞”,汉字“整形”将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

  在信息化社会,这44个‘整形’的汉字,相当于重新发明了44个字,将会撼动整个信息社会的基础。这究竟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能使整个社会的效率提高吗?显然相反。的确,如是好像是专家们现在似乎是没有什么正经事,或是现在的汉字专家干得就是正当事,可是这样的事情,是经过一个比较宽裕的时间来让社会和百姓消化了吗?或是说,这44 个字汉字的整形,已经能够到来非整形不可的地步了吗?既然整形被社会所诟病,那么为什么就一定要整形呢?也许专家们说的也是有些理由的。可是现在的整形汉字,如果一点付诸实施,那么,其成本付出要比仅仅是一个石家庄改名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因此不可草率行事。

  某网站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这44个汉字一旦被整形,全社会不仅要经历习惯被改变的痛苦,还将要付出巨大的物力和财力。别的不说,各种教科书、字典就要进行修改,类似的标牌、公司名称、身份证、户口、电脑输入法等,都要进行修改,这些修改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绝对是个天文数字。也许其中的一些专家自己的名字也会因此受到牵连。而如果是整形与未整形共存,那么也会徒然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不知道是何苦来着。

  那么既然是现在我们似乎并不是特别需要汉字一定要整形,那么这些汉字专家的做法,是否就是在添乱呢?尤其是像“琴”字,这样的汉字,一划横,和非要改成提,是否就一定是意味着汉字的规范呢?再如一些半包围结构的,一定要改成上下结构,是否就一定是必要的。就如同“唇”一样,如果是改成上下结构了,那么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电脑上的所有的汉字就都需要改的,而且就为44个汉字如何如何的,这些专家的这些工作,好像是与扩大内需,会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再如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很多,为什么偏偏用这事,为我们的社会添堵呢?!

  据媒体报道,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显得很仓促,应该给公众留下更多的讨论时间。现在是让人们知道有整形这档子事,还是一定要改,最终的定夺,不是专家而是国家的有关部门权威机构,要是非要该不可的话,那么一定也不是现在。现在有更多的事情比这件事情重要。陡然增加因为汉字整形的社会成本,增加本来并不需要的精力和人力财力之处,如果是说不尊重专家的意见,好像的辜负了这些专家的工作,而现在要整形,肯定不是时候,既然有9成的民众不同意,也有不少的专家表示反对,那么就先来个妥协,此事现在不议,先束之高阁吧。

  不过,叫停汉字整形,不会是一件很难下决心的事情。

(荆楚网 李华新)

TOP

时评:汉字整形真的没有必要吗?

2009年09月01日 13: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郑根岭

  昨天是新版《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最后一天。近20天时间里,此事一直争议不断,主要集中在对44个汉字字形的微调“整形”上。据某些网站的调查,百分之八九十的网友反对给这些汉字“整形美容”,简直视之为洪水猛兽。由此看来,一帮专家集8年之功搞的这项工程,面临通不过“民意测验”的危险。

  不过,我浏览了一下网络上发表或转载的各种意见,感觉不少人并没有认真看一看到底具体是怎么回事,只是从众心理在作怪,看热闹乱起哄。

  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专家“瞎琢磨”“穷折腾”,不如普通群众高明。有人因名字中含有整形字,担心换身份证、修改银行户头和档案户籍之类。也有人说得改词典、课本、招牌等,社会成本巨大。还有人忧虑得重新学写44个整形字好麻烦,会导致高考等诸多考试中扣分。更有不少人竟然上纲上线,好像这44个汉字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当然代表,责怪数典忘祖、乱改祖宗传下来的宝贝,甚至乱扯什么“大多数”、“民意”、 “精英文化”、“话语权”之类,还对专家大肆进行人身攻击……

  看得出来,不少人的过激反应,几乎是不假思索想当然。媒体推波助澜,充斥着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无稽之谈。主其事者畏首畏尾,缩手缩脚,好像天然理亏的样子。弄成这个局面,估计不光当事者预先想不到,就连其他人恐怕也料不到这么热闹。

  其实,认真琢磨一下,不难发现有些“说法”缺乏理性态度。首先,44个汉字整形,本来是个专业性问题,而非大众化问题。尽管公众天天在使用汉字,但是对其起源、字体演变、结构规律等有多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专家更有发言权。 3000位文字专家耗费8年时间的研究成果,在一些人眼里竟然被看成一钱不值,这话不觉得说得过分吗?在汉字改革方面,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走专家路线,而不赞成民粹路线,至多注意两结合但以前者为主,毕竟术业有专攻,这当中的学问讲究不足为一般人道;像这样搞成“网络文革”,于事无补反而有害,这不是简单化的“话语权”问题。

  具体看整形的那些汉字吧,说是44个,其实可以归并为7类(当然会进而以部首扩及更多的字)。“毂” 字左下角“车”上加一短横,本来是对上次汉字简化中的一个失误的纠正,与繁体字在这个细节上取得一致。“唇、蜃”等字或部首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系与辱看齐,也有利于小学生认字。“琴”的横变提、“魅”的捺变点、“巽”的竖弯钩变竖提、“亲”的竖钩变竖、“恿”的横折钩变横折,都是比照别的字进行规范,有利于电脑化时代的文字处理。这种整形,根本不属于动大手术,只是相当于美容和统一步伐,哪里谈得上重新学认字、写字,哪里谈得上修改签证身份证、档案和银行帐户?现在都是电脑处理汉字,操作系统支持字库、输入法字库中相关字稍作整形即可,即使采用五笔字型输入法,也不会影响到编码变化。至于各种相关考试,考题暂先避开这些整形字或者判为两可不就成了!

  更何况教育部官员还一再解释,这些改变先只限于常用印刷字体宋体字,也没强制性地要求一日之间就完成天翻地覆的改变,何来因整形字而增加多少个亿的社会成本?别忘了这次整理过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有8300字,远远超过1988年版《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7000通用字,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6个繁体字,因此像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更新在所难免,并不仅仅取决于这44个整形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不信44个整形汉字这么一点修修补补的小事,就能动摇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使之受到根本性的损害!相反,44个整形汉字的提出,正是考虑到阅读的通行性包括纸质文本和电脑储存,是与时俱进、紧跟电脑时代步伐的表现。电脑化的特点就是规范、规律,汉字整形就是为了理顺和一致,使之更趋向于规律化,而不是混乱不便,况且这种整形并没导致功能性改变,不是另造新字,只是美化微调。

  通过汉字整形引发的媒体舆论风波,我感到如今社会上浮躁之风太盛。按说一事当前,先得耐心、认真地弄清事实真相,然后再说赞成还是反对或者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上来就一阵乱棒把对方先打昏了再说。领头的“意见领袖”想当然地行事说话,更多的“随从”起哄架秧子,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你是我非的“口水仗”,一时间使得似是而非、耸人听闻的说法甚嚣尘上。仔细研究这些“说法”,其实大成问题。我甚至怀疑有的人虽然振振有词,但很可能根本没有具体看一看要整形的44个汉字都是哪些,又是怎么整形的。

  现在流行质疑、反对,这不是坏事,有助于使事情更趋完善,所谓相反相成是也。可问题是,唱对台戏,当反对派,不能流于容易赶的时髦,更需要唱出水平、当得有理。也就是说,反对、质疑的态度也要认真,也要讲究科学,尤其要实事求是,不能像“见风就是雨”那种,不能像街头看热闹乱起哄,不能连所以然都没搞清楚就起哄架秧子,这不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态度。像这一段时间闹哄哄的半边话语霸权一般的非议、反对整形字的风波,是不是显得跌份儿,失之于疏浅呢?

  一项本来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文化工程,弄成现在这个局面,有关部门处置不当,难辞其咎。既然已经进行了8年的工作,应该是说深思熟虑了,那么为什么不让权威专家出面进行耐心详细的解说呢?由官员上场吞吞吐吐地欲说还休,总让人感觉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从而使这场社会论争误入歧途、贻误好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