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字“整形”争议

陈尧:汉字“整形”民意就在眼前

每日经济新闻  2009-08-25 01:47:46

陈尧

        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8月22日《北京日报》)

        自教育部研制出的  《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就引起了大众和舆论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也曾发表《汉字“整形” 需慎行》的时评文章。也有专家经过初步测算后称,“这44个汉字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常用字,一旦要‘整形’,更换字典、教材、身份证、户口本、广告牌等费用将达几十亿,由于‘新’字要调整,新疆的花费是巨大的。”

        在网络上,许多网友也旗帜鲜明地表示持反对态度。一些人认为这是“瞎折腾”;也有网友说:“教育部更应该做一些对教育事业有益的实质性事情”;还有网友建议:“汉字要不要‘整形’,应该让10多亿汉字的使用者说话,而不是让几个研究汉字的专家说了算。”期间,民间也进行了调查统计,在新浪网和腾讯网的调查中,9万多位网友,其中92.3%表示反对。

        不难看出,教育部的官方数据与民间的调查数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值得人们仔细揣摩。任何调查统计,在确保统计口径的设计尽量完整、科学的前提下,还必须对调查对象、样本数量等作出必要的、合理的考量,否则,很难让大众信服。就像之前就取消“五一”长假而进行的调查一样,官方的结论是赞成取消的占大多数,而民间却是一片反对声。在这种背景下,“五一”长假被取消了,由于对旅游市场影响太大,以至于今年有部分省份想绕过国家相关部门,以“强制性休假”等理由恢复“五一”长假。

        现在,虽然我们不知道教育部得出这一调查结果的调查样本是多少,但是就常识而言,恐怕很难超过9万网友这个基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九成网友反对比“67%赞成”更具代表性。征求意见就是征求民意,民意就在眼前,不知道教育部听到没有?

        教育部在这一敏感的时间点上公布调查数据,与当时取消“五一”长假的征求意见稿还没有出台,就有清华大学的某位教授说“取消‘五一’长假已成定局”或许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担心的是,万一这44个汉字被“整形”后,由于反对的人太多,又得恢复回来,那才叫“折腾”。

TOP

汉字“整形”:精英文化遇民间挑战?

2009年08月25日 07:36:17  来源:人民日报

    44个普普通通的方块字,这几日成了舆论追光灯下的“明星”。事情缘起于教育部还在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其中,有44个字的写法略有调整。

    看到新汉字表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取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睁大眼睛细细比照,这才发现了44个汉字的“变脸”奥秘。比如“琵、琶、琴、瑟”4个字,左上的“王”的末笔,原来是横形,在新字表中,横变形,像“球”中的“王”字旁一样往上提了。其他40个汉字,调整幅度也大致如此。

    如此微小的调整,有没有必要?我注意到,这些天,网上意见和公众情绪大都集中于此,且不赞成者众。

    据说,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规律性、系统性。

    但这种“美化字形”的专家说法,看来并未得到公众认同。在某网站进行的相关调查中,超过八成的网友反对这一“整形美容”方案。如此一边倒的意见反馈,多少出乎有关部门的意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他在博客中写道:“如果以美不美作为对现行汉字动不动‘微创手术’的理由,恐怕要动手术的汉字远远不止这44个,只要开了这个头,就可以一直动下去。”

    这道出了公众担心:微调固然无伤大雅,但如果这样的调整常态化,则可能对汉字文化的未来发展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个“历时8年”、“经过专家全盘考虑、反复研究才得以出台”的局部性汉字技术改良方案,因何会遭遇民间的情绪反弹?从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出民意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也能体会到在公众权利意识高涨的时代语境下,专家精英化的文化阐释权正遭遇越来越频繁的民间挑战。

    在今天公众表达十分活跃、社会公共空间前所未有扩大的条件下,民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变量”,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种公共政策出台前,主张“变”的民意会积极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形成“主流民意”的印象;而一旦政策出台,形成改变,一些主张“不变”的民意往往会选择积极表达,并形成相对强势的声音,给人“主流民意”突然生变的印象。

    其实,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网络意见的五花八门、千变万化,让人莫衷一是。在诸如城市燃放烟花爆竹、节假日改革等问题上,都曾出现过这种情况。之前的汉字繁简争论,包括这次的字形微调,也存在类似状况。

    对有关决策部门来说,寻找民意,其实是寻求民意的“最大公约数”,也就是公众的相对共识。对于一些紧迫性相对较小、但分歧相对较大的问题,谨慎地体察民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不断深入了解民意当下状况的同时,也要提前评估和了解未来民意的可能变化,才可能明智和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

    当然,44字的微调与否,还只是处于征求意见中。有报道说,针对“汉字微调”引发的争议,也引起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的注意。我们不妨静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TOP

关于汉字整形的“打杀”何时能一笔勾销

2009年08月25日 08:29 来源:大河网  李志杰

  教育部最近出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点击一些主流媒体网站,民众有关“汉字整形”的“文字”“打杀”不可谓不激越,有的论调甚至充满浓浓的“火药味”。

  有论者说,“汉字整形”是“瞎折腾”;有论者称“砖家”“叫兽”无聊无耻;有论者道,“汉字整形”,等于把健康人整成残废;还有论者责问:谁给了教育部权利……

  一则看似普通的征求意见稿为何遭受如此强烈的民意“反弹”?笔者认为,在公民社会,任何规范的研制都不得损害大部分普通民众的利益。且不说44个汉字整形,本身就不成熟,更重要的是,它一旦推行,将使利益相关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有民众的“打杀”,就有专家的“应招”。而此后教育部的回应无关痛痒,丝毫没有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坦荡胸怀。《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宁近日解释,“对44个字的字形进行微调只是供人们阅读的字体,或者供电脑和机器使用的字形,而不是针对教学用的字描写对象楷体字的”(8月 22日《新京报》)。显然,这是“汉字整形”在遭受民意“反弹”后,专家为了顾全“面子”而作出的些许让步。而这所谓的“渐进式汉字整形”依然透露专家的固执与傲慢。小到一只广告牌,多到浩瀚如烟的书籍,“阅读的字体”依然关系到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换言之,微调参考了书法美学(8月20日《中国广播网》)。从李宇明的回应,我们可以窥见专家与民众意见的分歧所在。也就是说,专家更多的是注重艺术,民众更关注的是“钱袋子”。孰不知,再美的字也不能当饭吃,它终究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一个符号而已。民众的“钱袋子”瘪了,吃啥穿啥?吃穿都没有了还臭美啥?

  王宁还称,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而要看它合理不合理(8月22日《新京报》)。笔者要对王宁说,此言差矣!一个字改还是不改,其已然超越教育的范畴,不但要听教育专家的意见,还要虚心倾听其它专家(比如经济学家)的意见,更要诚心倾听与之息息相关的广大民众的意见。

  民众针对“汉字整形”的“打杀”终究是一种语言的快意,在民众“话语权”缺失的当下,这种“打杀”“杀伤力”微弱。“打杀”的“杀”字在44个字之内。笔者期待“杀”字不要一笔“钩”消。倘如教育部能够充分尊重民意,及早收回“汉字整形”方案,则民众关于“汉字整形”的“打杀” “一笔勾销”矣!

TOP

网事聚焦 “汉字整形”到底谁说了算

河北日报 (2009-08-25 10:01:05)

教育部日前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这一“整形”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8月12日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中,“整形”的44个汉字有不少是平时的常用字,比如“琴”“唇”“亲”“杂” “杀”“茶”等。而新规范的写法又与原字只是个别笔画上略有变化,整体相差不大。消息一出,网友哗然,争议连连,汉字“整形”成为争论焦点。

“汉字整形”被指瞎折腾

教育部有关部门解释说,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汉字整形”方案一出台,便陷入一片“瞎折腾”的指责声浪中。

汉字整形首先冲击了人们普遍的文字审美和使用习惯。杭州人对茶叶的“茶”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茶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后,有位杭州网友说这个“茶”字面临断“脚”之虞。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说,一个人形成的书写习惯,哪怕刚刚形成几年,就很难改了,此方案一旦正式公布实行,势必会让人们整天处于怕写错别字的焦虑之中。

更多的人则从成本的角度产生忧虑。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钱乃荣认为,在21世纪这个网络时代,理应对汉字整形更为慎重,能不改的尽量不改,因为动一动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后,中国大陆所有的电脑在理论上都得修改字库。

旅美学者薛涌认为,汉语的当务之急是怎么消化新词汇,而不是整形。网络词汇、外来词汇,每天如滔天之洪水。日本的外来语字典每年不停地出,中国的又在哪里?放着那么多新词汇不去处理,反而给并无大问题的44个汉字整容,有哪个纳税人愿意花钱供养这样的专家呢?

“汉字整形”不能忽视民意

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认为,语言文字是要流通的,是大众的事,不能完全由精英说了算。语言文字不扎根民间,就没有活力。在历史上,许多民族的精英曾经试图造过字,比如契丹大小字、女真大小字,但是由于没有在民间扎根,最后都没有流传下来。如果出于规范汉字的考虑,出台所谓的规范表,思路不应该是把已经通行的书写习惯改过来,而恰恰相反,应该尊重民间的习惯,加以固定化。

有网友说,那些文字早已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不是单纯的行政命令与专家的规范研究所能彻底取代的。像调整汉字这种涉及亿万国民日常生活的大事,还是多听听百姓的意见为好!

事实上,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汉字改革”还是相当谨慎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并非定稿而只是征求意见稿。针对汉字整形引发的争议,国家语委副主任李宇明表示会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但是也有网友担心征求意见会走形式,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新浪网做了关于“汉字整形”的民意调查,363776人参加,327287人反对,超过了 90%。但主持“整形”的语言专家王宁说,根据他们搜集来的意见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我们不知道专家的调查数据从何而来?问政于民,问道于贤,有利于字表的进一步完善,也有利于字表发布后的实施。我们期待有关部门能真正尊重民意,而不是把征求意见当成走过场。

李忠志、边慧/整理

TOP

汉字整形:我们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67%”了

来源:济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9-08-25

关键词:汉字整形;汉字;网友
  连日来,教育部的一份对于44个汉字的字形调整的方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调整是否必要、一旦调整将付出多少社会成本、是否会带来中小学校教学和考试的混乱等问题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67%”的调查数据如何得出也成为网上热点。不少网民预测,“67%”将成为新的流行语,还有人调侃自己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67%”了。

  据8月22日的《北京日报》报道,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透露:在过去的9天中,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大众已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提出了近1500条建议和意见。其中67%赞成,认为字形调整是必然的;反对的只有6%。在天涯社区,一个题为《又一新流行语 “67%”就要诞生了》的帖子连日来被在首页置顶,截至昨日下午3点,点击量已达299570次,回帖1233个。网友“疑问xyz”指出:“67%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数字,正好超过三分之二,刚好能保证征求意见稿通过,‘砖家’还是很聪明的!”网友“南山雾腾腾”说:“三个专家投票,一个反对,两个支持,就得来67%了!”还有网友指出,教育部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及有关材料登载在《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3日)和中国语言文字网上,但自己在那个网站上找来找去也没找到投票的地方,不知道意见是如何征集到的。昨日,记者在该网站上也仅找到一篇《〈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的文字报道,且该报道不能回复。

  对于67%的“大众赞成率”,几乎有九成的网友表示不相信或不接受,他们举出各个网站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驳斥。由于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网友们还纷纷表示将会发邮件、写信给教育部,代表那“6%”表明自己的观点。(记者 周全)

TOP

30多位文字学家呼吁 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

2009/08/26 03:12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



  本报讯教育部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汉字规范表》再起波澜。昨天下午,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通用汉字规范表》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

  尽管属于自愿参加各抒己见的座谈会,但参与的著名文字学者态度非常认真。参加座谈会的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社科院、北京语言大学等的著名专家江枫、王文远、萧启宏、李敏生、张朋朋、许寿椿、王永民等,都准备了书面发言稿。

  按照正在征求意见的《汉字表》,“通用规范”的汉字为8300个,另外包括“琴”“亲”“魅”等44个汉字在专家倡导下进行了写法调整,比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最后一笔由“点”改成“捺”等;对于异体字,新研制的字表收入了51个异体字,主要用于人名和地名,其中包括人名中常见的“喆”和“淼”。

  众学者质疑包含44个“动刀整形”汉字的《汉字表》,其中主要观点有四个:一是人为地制造了新的文字混乱;二是《汉字表》于法无据,与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抵触。为了汉字信息处理,20多年来制订了一系列事关汉字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如GB2312(6763个汉字)、GB18030(27533个繁体、简体、港、日、韩汉字),而《汉字表》规定“通用规范”汉字为8300个;三是任意肢解、修理汉字。现在我国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成熟,计算机输入和处理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并无差别,没有必要用改变字形或者简化汉字“割裂带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烙印”的汉字;四是爱汉字就是爱祖国。为了两岸文化交流、为了国际的汉字教学,必须保持汉字的传统,任意“改造”汉字会削弱中华民族的统一性。

  著名翻译学家江枫说,汉字表在正式颁行之前公开征求社会意见,是一件好事,标志着曾经被少数语言学家和文改官员垄断的议论汉字话语权开始为普通民众分享;但是据说是有3000名专家参与、历经8个寒暑才完成的《汉字表》,在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时只给了不到20天的时间,未免不够诚恳和慷慨。

TOP

汉字整形,谁能改老百姓的习惯?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08-26 08:15:15

  
■说文解道之张鸣专栏

    教育部给44个常用汉字整形,舆论大哗。老百姓每天日用的汉字,教育部语委几个专家一嘀咕,笔画说改就改了。等于是用政府的权力强行改正老百姓的日常习惯。如果此事可行,那么,交通部门兴许哪天高兴,就可以把右侧通行改成左侧通行。食品卫生部门可以取消筷子,通用刀叉。商业部门可以规定人们购物一律用卡,取消现金交易。既然教育部可以随意修改人们的书写习惯,那么上述这些部门理论上当然也可以这样折腾一番。

    老百姓的风俗习惯能不能改?当然可以。不过,这主要是指那些违反人道的恶俗。比如我们曾经有过的缠足、溺婴和纳妾风习,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都下大力气加以纠正,也立法加以禁止。但是尽管如此,这些恶俗的消失,还是要靠大力度的宣传,以及耐心的说服教育。除此以外,其他的民风民俗,严格来讲,就不大好由政府出面,强令推行。即使有充分的必要,也应该经过充分的公共讨论,征得老百姓同意,才能实行。

    当然,有些习俗实行之初,本是政府规定的结果。比如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则,开始只是学习西方的一种政府规定,然后强令实行,时间长了,就成为人们的习惯。这种由政府起始的习惯,多半是因为现代交通原本就是一个舶来品,鉴于其较强的公共性,又只能由政府引进和推行。对于老百姓来说,原来没有相应的规矩,只能靠政府来制定。可是,即便如此,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不能随便改。比如内地实行右侧通行,而香港则反之,不能说香港回归了,就把左侧通行改成右侧通行。同理,内地通行简化字,而香港使用繁体字,也不能因此叫香港改繁就简。

    还有一种情况,政府当初改习惯的时候,也没有充分征求民众的意见,但推行几十年之后,多数的人已经习惯了。比如简化字,当初推行的时候,似乎也没有经多数民众的同意。但现在简化字已经成为多数内地民众的通用文字,多数人所认识的汉字,就是简化字,没有简化字,他们就成了文盲。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专家有多少理由,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不应该再改回去。

    改习惯,哪怕像此番教育部的汉字整形,都是大事。不仅会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像相关招牌、公章、指示牌的修改,字典、输入法的修改,其耗费恐怕得数以十亿元计。更糟的是,这种改习惯,会造成人们生活的混乱和不便。成千上万的人,一时间会处于担心写错别字的恐惧之中。显然,如果改别的习惯,恐怕造成的混乱就更大。在历史上,王莽是被视为一个篡权者的,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个改革者。可惜,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者。他的失败,不仅在于他的改革,过于理想化,往往不切实际,朝令夕改,一夕数变。更重要的是,他的改革,轻易改动人们的习惯,尤其是涉及百姓日用的习惯。比如说,他居然下令废除百姓使用了将近两百年的五铢钱,恢复使用春秋战国时的贝币、龟币和布币。这就等于说,现在我们不许用钞票,改用清朝时的银。于是天下大乱,无谓的货币改革,成了压断王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习惯,哪怕是肉食者看了不喜欢的习惯,都是百姓日用的东西。一旦成了习惯,若要改动,就必须慎之又慎。如果改动根本没有太大的必要,就不能改。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改,就是折腾。没事折腾老百姓,是在制造混乱。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TOP

文字整形三宗罪

裴钰

经济观察网 2009-08-27


经济观察网 裴钰/文 最近语委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对44个汉字进行“整形”,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也是一个人文思考的契机。文字整形和规范汉字无关,违背母语文字原则,不严肃地照搬日本国的汉字,这是此次语委文字整形的三大问题。

文字整形,和规范汉字无关

什么是规范汉字呢?规范汉字的目的是匡定正体字。秦代李斯推动“书同文”,原因是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滋生了大量的异体字。秦统一后,众多的异体字给社会用字带来巨大混乱,所以,李斯制定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字体,统一了字形,解决了六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

我国于1956年实施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发布了正体字选字表,淘汰了异体字1055个。虽经多次微调恢复,但目前并不存在大量的异体字,常用的正体字基本稳定。

目前汉字的现状是不存在大量异体字,正体字基本稳定,这次之所以叫“汉字整形”,只是对正体字做字形上的调整,所以,这并不是在做“规范汉字”。汉字规范的核心内容,是匡定正体字,甄别异体字,绝不是并不是由于具体的一个字的字形不美观了,更不是把“竖弯钩”变“直竖”,这些都是为了改而改,理由可以成千上万,甚至可以请书法家来作证,但都是毫无意义的。

母语汉字和媒介汉字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母语通用文字标准。而印刷用汉字,也就是《印刷通用汉字字型表》上的汉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专业用语,是“媒介语言”,即“媒介汉字”,人们只会在互联网、计算机屏幕,或者数字化印刷品中看到这些汉字,人们并不书写它们,而是通过电子手段来使用它们,比如,电脑的键盘输入,手机按键“写”短信等等。

当“母语汉字”和“媒介汉字”出现了差异,该怎么应对呢?

在多样化的时代,母语“是人们表达愿望、内心欲望、感情和本地生活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活宝库。”“保护母语的完整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根本原则,我们维护汉语的完整性,自然也包括维护汉字字形的完整性。“母语汉字”的地位要远远高于“媒介汉字”。

所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母语汉字”规范标准,而《印刷通用汉字字型表》是“媒介汉字”规范标准,当两者在字形上有差异时,毫无疑问地要用“通用字表”去严格规范“印刷字表”,而不是倒过来!

有的人说字体整形,只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小事一桩。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是“母语文字的书写传统”,必须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想改变母语书写传统,在今天的人文时代,不是说你有没有能力这么做,而是说你根本没有权利这么做!

愚蠢的错误:照搬日本国的汉字

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整形后的几个字,出现了很不好的错误,我相信这是由于考虑不周造成的。比如,新字形的“茶”,放弃了母语汉字的字型,直接照搬了日本汉字的字型,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茶”字也不一样。见图:

            

左:整形后的新“茶”字

中:日本国汉字“茶”字

右:中国台湾地区的“茶”字

事实证明,在“茶”字,是参照日本国的汉字字型。文字是靠字型说话的,你说你参照谁,你得经得起展示。我再次提醒有些同志,要避免汉字简化“二简字”的教训,闭门造车,一意孤行,都是错误的。

有的朋友说这是不是民族主义情绪?当然不是。照搬日本国的汉字字型,我认为是破坏中日两国各自的汉字传统。汉字传入日本后,千百年来,日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汉字传统,和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的汉子使用是有不同的。见下表:



图说:从左起:中国大陆地区字形、中国台湾地区字形、日本国的汉字字形。汉字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字形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的。

中国和日本都有自己的汉字系统,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两个国家各自的汉文化传统,不必强求一致。但是,我们不必废弃自己的文字字型,而去贴合日本汉字的字型,这种“中日混一”的方法,破坏了我国汉字的规范,扑灭了两国汉字系统的差异性,从多样化的角度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我个人坚决反对“茶”这个字的新字型!

文化是需要多样性的,我们没有民族主义情绪,但是要维护多样性的文化原则。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09-9-2 00:13 编辑 ]

TOP

1956年以后,再无1956年

http://news.QQ.com  2009年08月27日05:44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鲍亚飞

  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意见征求截止到本月31日。也就是说,5天后这44个字是不是要改就会有定论:“琴”字是否要拉眼皮,“魅”字是否要变成短腿,而“亲”是否该一笔“勾”销等诸多单字引起的争议话题也将终结。习惯的马上就会习惯,反对的将可能一辈子纠结在这莫名其妙的小规模文字秀里。
  支持“整形”者说,此次修改是尊重汉字结构,遵循统一规则。他们的意见是说把“横”改成“提”,把“竖钩”改成“竖”,诸如此类修改的种种就是尊重了汉字的结构,就是在遵循统一规则。反之,这些字的存在就是一种对结构和规则的玷污。

  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这次被选中的44个汉字,在“整形”后反而不规律、不统一了。例如“刹”和“铩”字中的“杀”字写法本来相同,在修改后写法却不一致了。“琴”字从横到提也没有觉得好在哪里;“唇”字半包围结构应当不至于比上下结构更糟糕;“亲”字一笔勾销就更加莫名其妙。“修改的理由只有所谓的规则,不修改却能找到一千条不改的原因。”

  好处没看到,坏处可能是留给人们的痛苦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小学生、初中生倒问题不大,关键是高中生,如果在作文中很自然地写出了他学了近20年的“亲”字,是否会被错一字扣一分?如果是,那他/她该多冤枉?个体没有好处,对社会而言呢?我们马上能想到的就是:浙江最起码有40万人(笔者发短信参与“看看有多少人和你同名”游戏,其中浙江人名字中含“琴”的14万人,含“新”的有27万人)因为名字中有“琴、瑟、新、薪”等字而需要换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银行卡、学生证、职业等级证、营业执照……然后又会有多少人因为名字的“稀里糊涂”而领不到邮局寄来的包裹,拿不到亲人给自己汇来的钱款,甚至因为准生证需要修改而生不了孩子,落不了户。还有很多,往小了说比如修改路牌、修改公司匾牌,往大了说甚至要重制电脑输入法、重编教科书、重订字典。

  44个汉字“整形”引发的后续工程,实在太浩大了点。难怪老百姓们评价专家们耗时8年搞出这么一个名堂,“他们改的不是字,而是寂寞”。

  目前使用的这些简体汉字符号是在1956年1月由国务院确定并正式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结果,并谨慎地花3年多时间分4批推行。很戏剧性的一个现象:从1952年成立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到1959年7月简体字推行完毕用了8年——和这次诸多专家认为需要修改44个汉字的研究耗时一样长!

  时间是一样的长,但成效是不是一样显著就不好多说。只有一句话说给支持此次“整形论”的专家们参考:既然1956年确定的简化汉字没有产生太多问题,那就千万不要再试图进行功效类比,毕竟1956年以后,再无1956年。

TOP

官方首次回应“汉字整形”争议:各方意见会合理吸收

凤凰网 2009年08月27日 07:39新闻晨报



晨报讯近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引爆一场争论。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上首次就此事表态:对于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8月12日,教育部宣布,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自2009年8月12日起至2009年8月31日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按照这份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琴”、“亲”、“魅”等44个汉字进行了写法调整。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 “提”;“唇”字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了上下结构,“亲”“杂”“杀”等字底下的“竖钩”改为“竖”;“魅”的右部的末笔由“捺”变“点”……对此,有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多数网友认为这是“穷折腾”。近日,我国30多位著名的文字学家聚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体对《通用汉字规范表》科学性表示质疑并呼吁叫停。

昨天,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挂出一篇新闻稿,落款为“《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新闻稿中称,“《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大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于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虚心听取,分类整理,认真研究,合理吸收。”

TOP

汉字的纯洁性

2009年8月27日 09:27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景清  

  在2008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演绎的神奇的汉字,在世人面前大大地火了一把。是啊,汉字是炎黄子孙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象征。维护汉字的纯洁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年4月,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江蓝生在该院的一个论坛上说:“在推行简化汉字的语文政策方面,我们应该不动摇,不折腾。”“不折腾”好。一折腾就会损害汉字的纯洁性。

  今年以来,取消简化汉字的呼声日盛一日,甚至有人把它提到全国人代会的议事日程上。有的人则态度比较缓和,把“取消”的期限放宽到50年。如果从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算起,全面推行简化汉字已有50多年的历史。当年我已在高中读书,繁体字已经习以为常,但为了掌握简体字,为了文字的统一,还是很认真地学写简体字,很快也就适应了。当然,如果今天恢复使用繁体字,适应起来恐怕并不会比那些主张废止简体字的先生来得更困难。问题是推行或废止简体字,都不能从一己之得失为出发点。我不知道提出废止简体字的先生是否作过民意调查,是否问过老百姓怎么看?我也没有作过调查,但我敢肯定,起码有80%以上的群众不赞成废止简体字。因为他们是简化汉字的受益者,他们不愿意来回折腾。不管主张废弃简体字的先生有那么几条有根有据的或似是而非的理由,跟80%以上的数据比较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谁知要不要废止简体字还要“且听下回分解”之时,教育部最近又公布了给44个汉字“整形”的方案。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个方案自然也是有其道理的。但奇怪的是并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反对声四起。我个人也不赞成将“琵琶”中第一个“王”字的最后一横改成一挑,将“亲”、“茶”下面的一勾去掉,变成“木”之类。有的是习惯成自然,约定俗成,是没有多少道理可讲的。顺带说一句,像“木子李”、“立早章”之类说法,早已口口相传,你非得拗着来,说章不是“立早”,是“音十”,而在字典里,“章”字还是在“立”部找出来的呢!这样群众能接受吗?因此为汉字“整形”招致非议,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将此和废止简体字联系起来看,不是忙中添乱,瞎折腾么?

  折腾汉字,破坏汉字连贯性和韵律美的,还有屡屡出现在印刷品中的英文缩写或词语,并大有扩张地盘之势。偶然用用“GDP”、“NBA”之类大家所熟知的,这也可以理解;现在动不动就用上了英语,把汉字扯得支离破碎,好像在汉字里就找不到相应的字、词。且不说我们的出版物是写给广大群众看的,群众跟英语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会增加他们阅读的困难,减少阅读的乐趣,是不受人欢迎的;就是从维护汉字的纯洁性而言,也是不应该这样做的。这使我想起了日本的出版物。它们的文字由“假名”和汉字组成;有时为了表达准确的意思,还要在汉字旁边用“假名”注上读音。打开日文书籍,我们只看到一连串的“假名”和汉字夹杂、连用。我们的出版物是不是也要弄到像日文那样才肯罢休?

  维护汉字的纯洁性,就是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这是关系全民族的大事。我们的教育部门、出版部门、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作出表率。

TOP

星洲日报:汉字整形不如想想复兴传统节庆

2009年08月27日 09: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8月27日电马来西亚《星洲日报》27日刊文说,汉字繁简之争尚未降温,中国又计划微调44个汉字,并增加和恢复使用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后者大家无限欢迎,但给汉字整容,反对声浪普遍。给通用汉字整容,不如想想如何复兴传统节庆。每当“冷门”传统节庆在两岸三地凋零失落,就忍不住让人窥探彼岸的日本与韩国。

  文章摘录如下:

  汉字繁简之争尚未降温,中国又计划微调44个汉字,并增加和恢复使用一些繁体字和异体字。后者大家无限欢迎,但给汉字整容,却在民间掀风鼓浪,反对声浪普遍。

  中国国家语委强调,《通用规范汉字表》真诚公开征求意见,不是坚决和大家“顶着干”。但缺乏权威调查。

  汉字整容的其中两大总原则为“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换句话说,要尊重先人造字的智能,后人勿妄自尊大更改字型,更改了的要调整回来。

  话说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王熙凤开库房发现陈年纱布“软烟罗”。“软烟罗”软厚轻密,以往是官臣府第使用的普通料子。凤姐儿其时身上穿着上用内造的袄儿,拉出来比较,贾母叹道:“这也是上好的了,这是如今上用内造的,竟比不上这个(软烟罗)。”

  18世纪的人尚且埋怨新不如旧,在今天这个快餐文化社会,文化专家当然推崇复原古人千锤百炼创出的字型。

  但整容容易,实行困难。拿之前盛传的“石家庄易名”事件为例,专家估计,如果更改石家庄名称,仅废旧换新一项就至少需要人民币10亿元。那44个汉字使用广泛,牵涉的计算机系统、出版系统等问题,光想就令人头疼。

  给通用汉字整容,不如想想如何复兴传统节庆。昨天是七夕,一个商业化后仍然热不起来的节日。也难怪,和西洋情人节一式一样的鲜花朱古力,一年何需过两次?

  每当“冷门”传统节庆在两岸三地凋零失落,就忍不住窥探彼岸的日本与韩国,看看他们如何过节。日本人也过七夕,比较日本人的过节方式,不禁和贾母有一样的喟叹:中国过传统节日,今时不比往日。(李爱如)

TOP

汉字不患整形患管制

来源:金羊网  发表时间: 2009-08-27 09:48:22 

作者:信力建

教育部公布44个汉字整形方案引发轩然大波。手写行草体电脑都能辨认了,44个汉字印刷体稍微改动影响能有多大呢?所以舆论表面上是反对汉字整形,其实骨子里厌恶的是那些领着国家俸禄折腾汉字的官僚机构和学阀。

全世界现有的142部成文宪法中,只有79部规定了国语或官方语言,占55
.5%。宪法规定官方用语,只是限定官方工作用语或者文件用语,不是限制国民生活和文化用语。有些联邦国家规定官方用语,只是规定联邦本级政府的官方工作用语。

世界上有语言文字专项法律的主要有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这些国家为国语立法几乎全是为了保护本国主体民族语言免受英语侵蚀。越南可能例外,除了抵御英语,它还有抵御汉字的必要,越南规定广告中的越文字必须最大。

当年在进步主义思潮笼罩之下,一些人脑袋一拍,拼音化和简化就成了文字进步的方向。斯大林亲自为中国设计了一套拼音方案,简称“北拉”。1949年10月新中国甫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就开张。

最近这次汉字整形和恢复部分异体字有向港台习惯字形和正体字复归的意思,但是步幅微小。似乎更在意过程的持续性,每年经费额度固定,时间越长总额越多。

有意思的是,国家语委似乎很不情愿少数民族学说和写汉语汉字。把国语、华语、中文等传统称呼改名为汉语此其一,为历史上没有文字,传统上使用汉字的少数民族创造书写系统此其二。

除了国家语委,各省市也有相应的语委,还有数不清靠文字改革申请经费为生的学阀们。庸俗化的进步主义已经没了市场,我不知道当家人还要花钱养这帮招人厌的官僚和学阀的现实意义何在?

国外的语言学家不是规范和管制国民如何说写,而是发现和总结国民如何说写,然后编撰词典。英语发源于英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美国为了确立美国英语在全球英语中的领导地位,不是去限制规范美国国民使用英语,而是由联邦拨款编撰《美国地区英语词典》,历经50年时间,广收美语方言,力争在多样性和信息量上压倒其他国家的英语,供编剧、演员、警察和语言学家参考,为文化产业提供原料,为美国英语的国际竞争力输送弹药。

汉字作为多国多地区的通用文字,一样存在竞争关系。战后日本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但国民无论写文章还是起名字,都不受此限制,只有政府公文才受约束。

韩国檀国大学东洋学研究所始于1978年8月的汉韩大辞典编撰事业历经30年,完成出版了包括5.53万个汉字,约45万个单词的15卷和1卷索引集的大辞典全集中的12卷。照此趋势下去,汉字造于韩国有争议,汉字盛于韩国为期不远矣。

(作者系知名教育人士)

(编辑:日京)

TOP

[晚报推荐]沪上部分研究者力挺汉字“整形”

新民网 2009-08-27 13:59作者:王蔚来源:新民晚报

  【新民网·晚报推荐】近日,坊间对44个“整形”汉字大多持批评态度,然而沪上的一些文字研究专家却致信本报,认为撇开修改个别汉字的社会成本问题,单从汉字的构字规范来看,其间的合理性还是应当大力宣扬的,特别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性来研读字形结构,学汉字千万不能囫囵吞枣。

  还原字形本来面目

  8月12日,教育部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情况并公开征求意见。然而,10多天来有关网站的调查显示,逾八成网民表示反对对“琴”、 “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民间的主要观点认为,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只要人们普遍愿意使用并能明白其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汉字就很好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无须修改,而且修改的社会成本也将是巨大的。

  但是,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的一群研究者来信力挺此次44个“整形”字,他们说,汉字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书面符号”,而是一种“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完全不同于主要是表示“读音”的拉丁语系文字。现代规范汉字是由古汉字经过图画象形(甲骨文、金文)、线条(篆文)、点划(隶书、楷书)等阶段,伴随几千年的演变和规范而逐步形成的。因此,不对个别汉字做“整形”,使其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目”,将会使得原本就已不断削弱的汉字“表意”特性丧失殆尽。

  笔画调整事出有因

  汉字研究者李山川说,对汉字笔画调整的批评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追根寻源。比如,将“杂”字的下半部改为“木”,“九”表示多,“杂”字的意思就是多种树木相混合,故而引申出“掺杂”“交错”“不纯”等词义。再如,“条”字是由繁体字“條”简化而来的,“條”由“攸”和“木”两个部分组成,表示 “长”的意思,因此“條”的意思就是“树木细长的枝条”,这样看来,“条”字下半部改成“木”也是合理的。

  最令人诧异的是,“毂”字在“整形”后,其左下部分“车”之上加上了一短横。李山川说,“毂”字是由繁体字“轂”简化而来的,其左半部分在甲骨文中很像编钟一类的乐器,而其右半部分的甲骨文又类似手持槌的样子。因此,“毂”字很像有人持槌敲打乐器,引申表示“有坚硬外壳的事物”。经过这样的分析,将解释为“车轮中心,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的“毂”字稍作“整形”,即在“车”上加上“一个坚硬外壳”,也属于“事出有因”了。

  学写汉字先要识义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收字8300个,虽数量众多,但其实也是由400个左右表意象形的基本字根组成的,如“木、水、火、又、人”等,每个字都像搭积木一样组合而成。依托于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的上海汲原堂汉字研究中心负责人张立军说,中心根据规范汉字表设计的教学数据库已经问世,可以根据字的音、义、起源典故等要素,向初学者特别是儿童提供较为详尽的“说文解字”,甚至可以运用新的规范字表重新“编制”教材。张立军说,学汉字关键是能读其音、识其义,特别是在儿童刚开始学写汉字的时候,就应当让他们了解“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写错别字。(本报记者王蔚)

TOP

规范汉字字形不是"瞎折腾"

2009年8月28日 09:14

选稿:上官贤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多  

  自8月12日新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公众征求意见以来,对于44个调整字形汉字一事,争论一直不小。主要的一种疑虑是,汉字整容引发的更改成本过高,涉及范围过广。所以有人拿出“不折腾”,作为反对改革的理由。

  笔者倒不这么认为,而是觉得汉字字形确实到了该好好规范的时候了。在文字学中有一个基本的常识,就是对于汉字而言,字形与字义之间关系紧密。在汉字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主要的造字法,都充分体现了汉字形与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规范汉字字形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某些人所讲的,是吃饱了没事撑的,或者是瞎折腾,或者是不尊重习惯,这些都是搪塞之辞,规范汉字的真正意义,在于校准字形,明确字义,规范汉字表情达义的准确性。

  那有些人会问了,难道不改字形,那些字的意义就不明确,老百姓就不懂了吗?这是典型的行外话。翻看一部中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由于字形的异动、造字规则的混乱及滥用而导致字义的变化、模糊,继而导致交流困难,甚至文化断根的事情,时有发生,历历在目。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汉字字形,不是“折腾”,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现在对汉字的使用,也确实到了需要整顿整顿的时候了。在计算机和因特网日前普及的今天,各种各样的造字软件日渐风靡。这些软件为那些渴望让自己的“个性化表达”在网络之上更有“创意”的人们,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与支持。一些网民在用户名注册登录时,特别喜欢用一些怪异生僻的汉字,如今许多汉字输入法软件已经提供生僻字的输入模式。但这并不能让一些人满足。这些喜欢追新求异的人,更喜欢用造字软件程序,生造汉字,生造人们都读不懂,看不懂的字。以为这样造出来的字,这样造出来的“名字”、“名称”,就是有创意,就是有新意,这样的“标新立异”才叫过瘾。

  这些纯粹意义上的生字,虽然满足了造字者们的某些心理满足,但也对汉字的使用和规范,带来了秩序上的破坏和规则上的零乱,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难道这不是一种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折腾”么?这种折腾,这种对汉字正常使用的折腾,难道不更需要管理管理、整治整治么?!而现在对汉字字形的规范,正是努力使被计算机和网络滥用化的汉字,重新得到规范,显然是一件极有意义,也是极为迫切的一件事情。

  所以,在汉字整形这件事上,倒是有助于我们认清:什么是真折腾,什么是不折腾?把这些问题看清楚了,我们再来探讨汉字整形的意义,应该会有更清晰、更统一的认识。

  忽然想到,类似这样的事情,区分什么是真折腾、什么是不折腾,恐怕又不止于一件汉字整形的事情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