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汉字“整形”争议

改44个汉字动静有多大
侯 江

京报网 日期:2009-08-20 14:48    网络编辑: 毛京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整形”,调整写法。对此,有网站进行了调查,很多网友认为专家是在瞎折腾。网友们是很单纯的,只想到了改变文字在个人应用中带来的种种不便。其实,文字的改变,还有很多功效呢。

    比如,这44个字当中,有些和地名有关。这一改动,地图改不改?所有与地名相关的物件,车牌、路标、各色人等的名片、政府机关的标牌、宾馆饭店的牌匾等不都要更换吗?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与当地地名相关的,可能都要改动。

    除了地名,只要是出版发行的文字,都需要更改。这一改,动静更大。教科书首当其冲,国家正规发行物更不能有错别字吧?纸媒于是需要全面更新录入软件。说到软件,影响范围太过巨大,如今哪个机构的日常工作和电脑软件不发生关系?

    总的来说,更改44个汉字的写法,会引出无数工程、投资、交易。这些变动对GDP的影响,那真是大大的。多少人可能会因此得到工作,多少人可能会因此发财,多少人可能会因此升迁。这些文字的“整形”看上去和原来区别不大,实际上,这绝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阵仗,影响绝对不是对每个公民写几个字的影响那么一点点。

    可是,我们还是希望,我们都能正确地写字,写正确的字,心平气和充满信心地写方块字。更何况,大阵仗能带来大收益,也很有可能带来大牺牲。里外里划算不划算,还得烦劳领导和专家好好核计。
         
          来源:北京晚报

TOP

网民强烈质疑汉字"整形" 44个汉字写法为何微调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0日 15:15 来源:北京晚报 

  网民强烈质疑汉字“整形” 本报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主要负责人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昨天有媒体在报道中将此次微调戏称为“动刀整形”,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更是显示,近93%的网民“反对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

  针对这一情况,本报记者昨天再次独家专访《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王老师不但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主要负责人,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她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44汉字写法调整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

  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

  ③“巽、撰、馔、噀”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

  ④“亲、榇、杀、刹、脎、铩、弑、条、涤、绦、鲦、茶、搽、新、薪、杂、寨”的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

  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

  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辱”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

  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网友:以后都不会写字了

  解释:现在不会影响手写体

  引发此次争议的内容,是《通用规范汉字表》说明中的第九条,该条内容提出,“本字表以《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笔形变异规则为依据,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与规则不一致的44字作了字形微调。”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

  对此,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还有网民认为调整后的字形不符合自己原有的书写习惯,“连字都不会写了”。针对这一说法,王教授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字体。”

  她解释说,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并不适合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小学1至3年级的语文课本用楷体字印刷,4年级以后的语文课本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正是因为楷体字是手写体字,而宋体字是以满足阅读功能为主。

  王教授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首先要面向文本印刷,此次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她特别提醒,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今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她说这要和书法界、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

  网友:汉字整形带来混乱

  解释:字形规则并不难

  从网民的意见来看,不少网民并不理解此次调整字形的规则;而一些主张字形调整应“慎行”的媒体则表示,既然原有的字形已被广泛接受,“改头换面”就会给人们识别带来混乱和麻烦。另外,虽然只是个别笔画的微调,但还是有人认为调整后的字形看起来有些生疏。

  王宁教授对此的解释是:“这次字形调整,并没有订立新的规则,只是沿用了《印刷通用字形表》本来就有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也是大家在汉字书写时,早就习惯了的笔形变异规则。”

  此次引起较大争议的“琴”等字,其左上角的“王”的最后一笔,由横变为了提。王教授分析说,汉字书写时,左边偏旁最后一笔如果是横,应当变成提,这是书写连续性带来的习惯。例如“地”字中的“土”就是“提土”,而“玩”、“玲”、“珏”等字的左边都是 “提玉”,惟独此次调整的“琴”、“瑟”等字此前没有遵循这个规则。“现在改过来,就是为了让它们与其他字一致,合乎规则嘛。”

  网友:这是“瞎折腾”

  解释:调整有必要

  一些观点偏激的网民,将此次字形调整视为“瞎折腾”。比如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唇”字,其中的部件“辱”,从原先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蜃”、“溽”、“褥”等字也都做了类似的调整。这又是为什么呢?

  王宁教授以这些字中的部件“辱”进行分析:“大家可以看看原先的宋体字‘辱’,它的字形本身就是上下结构,为什么用作其他汉字的部件时,却要变成半包围结构呢?”在她看来,调整这些字的字形,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统一的现象;而调整的依据,则是看哪种结构更加合理。“从字理上讲,‘唇’字是‘从口辰声’,‘辱’ 是‘从辰从寸’,显然是写成上下结构才合理。”

  但是,并不是所有不符合字理的结构都要被调整。例如“腐”、“糜”等字,都存在类似的结构问题,但是并不在此次字形调整之列。王教授解释说,汉字在楷化阶段时,为了字形的美观,已经有不少地方违背了原来的字理,但是“腐”、“糜”等字的结构规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致的。

  “正是考虑到大家的习惯,为了不让大家‘折腾’,才没有对这些字进行调整。”王教授说,“只有遇到字形结构不一致的字才会改,既然要改,照顾一下字理不是更好吗?”她认为,不论是使用还是书写,同一个形体在不同的汉字中遵循一致的结构规则,才能更方便大家使用。

  网友:“亲”们调整没必要

  解释:新字形更容易学习

  其实,此次调整的44个汉字字形,只占原字形的0.57%;而为了确保调整后的新字形能够便于使用,此次调整时曾多次征求过语言文字专家、书法艺术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大家最后一致认为,经过调整后的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更加合理,在对汉字进行讲解和分析时,也很有好处。

  在研讨时,从事汉字基础教育的中小学语文老师们,对于调整字形更加支持。

  就拿这次在网上争议最大的“亲”、“杀”、“茶”、“杂”等字为例,其下面部件“木”是否应该带钩,就曾给老师们带来很大困扰。非常多的资深语文老师反映,以前“木”字底分为“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什么理性根据,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过调整之后,只要记住“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省事、好记又合理。

  在王教授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笔画检字法,是能够体现汉字特色的检索定序方式,哪怕是一横一点的笔画,都决定着一个汉字在字表中的序列位置,进而影响着一些重大工作中的排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规则来调整汉字的笔形变异,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

  虽然听到了来自媒体和网民的一些争议,但是王教授仍然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大家都在关心汉字的问题,而这种广泛的讨论也是信息时代的特征。”她同时表示,作为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负责人,大家有任何好的建议或者不同意见,她和专家们都非常乐意听取。

TOP

美国侨报:规范汉字须与时俱进

2009年08月20日 17: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 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杀”等字底下“竖钩”改为“竖”......)对此,教育部以《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专家工作组的名义在其官方网站上发表“《通用规范汉字表》问题解答”,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对宋体字的字形进行微调主要是取得宋体字笔形变异上的一致,并称汉字“整形”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以及严格控制特例等四大原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了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新网8月20日电 美国《侨报》于当地时间8月20日刊发时评,称只有推动汉字的不断发展,才是保护汉字的最佳方式。文章针对新汉字表出台后的所产的的一系列波澜,指出汉字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吐故纳新”挑战。文章说,现有的汉字体系并无致命缺陷,因而规范、调整、甚至改进汉字不必只盯着字形本身,却需要顺应时代变化、吐故纳新,积极开发汉字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文章摘录如下:

  汉字争议在大陆再起波澜。继繁简之争之后,近日,中国教育部就有关专家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此举引发巨大争议,在一家网站的调查中,有近九成参与调查的网民明确表示反对,并斥之为“瞎折腾”——这恐怕出乎官方意料之外。

  百姓不买账,原因不外乎是:汉字现有的写法已成习惯,修改字形会导致文字混乱,且成本太高等等。专家经过8年努力获得的报偿就是网民们赠送的“砖家”顶戴,如此耗费时间和人力的“改革”确实不值。

  不过,跳出争议的本身,有一个问题却不能不让所有学汉字书写汉字的海内外华人关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汉字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吐故纳新”挑战。

  汉字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文化,不仅是在传承汉字的字形。那些与汉字相关的诗词字画、乐曲、雕塑,无一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今天,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这些宝贝?当“火星字”(由符号、繁体字、日韩文字、冷僻字等组成)、外来词频现网络,并成为不少网民热衷使用的新词时;当用惯了电脑打字的人们,在书写时常常提笔忘字,词不达意时,汉字书法正在沦为一种“孤芳自赏”的艺术,或者少数“文化贵族”的独享文物。

  另一方面,文字资源也是生产力,汉字的经济价值有待发掘。以字库为例,目前世界最大、最好的中文字库在日本,两岸四地字库中的字体总数也不及日本的零头。也就是说,中国人在从事新闻出版、平面设计、广告喷绘等行业时,如果要用到特殊字体,可能不得不向日本人支付专利费用。而为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外国明星的汉字纹身,好多也是源自日本出版物。

  笔者无意渲染汉字的不幸遭际和危机。但笔者以为,现有的汉字体系(无论繁简)并无致命缺陷,因而规范、调整、甚至改进汉字不必只盯着字形本身,却需要顺应时代变化、吐故纳新,积极开发汉字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只有推动汉字的不断发展,才是保护汉字的最佳方式。(钟海之)

TOP

汉字“整形”纯属制造混乱

天峰沸腾

2009-08-21 09:35:00 中国青年网


对44个字少数笔划的“整形”没有任何意义,这不但要改动所有工具书的用字,而且让现在识文断字的人要重新背诵新字形。这纯粹是制造混乱。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至本月31日(2009年8月20日《新京报》)。

  文字专家称制作《通用规范汉字表》费时8年,但是向全国征求意见却只给了20天,当然无论怎样,在形式上还是民主的。我是大学中文系毕业,业余从事写作,不能说对文字有研究,但在使用上还是比较熟悉吧。此前,我一直反对恢复繁体字,也对局部调整持反对意见,现在,我对《通用规范汉字表》发表一点意见,尽到一个汉字公民的职责。

  首先是对《通用规范汉字表》的肯定意见。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此表把汉字分为三级,第一级最常用的有3500字,第二级较常用的有3000字,第三级较少用而又离不开的有1800字,三级字共有8300字。此表把以前陆续公布的汉字表归纳起来,只要一表在手,汉字一目了然。我认为此表是这次汉字规范的最大成绩。

  其次是对“文字调整”的否定意见。在总体上,我反对对现行汉字的改动,因为这涉及无法计算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

  对44个字少数笔划的“整形”没有任何意义,这不但要改动所有工具书的用字,而且让现在识文断字的人要重新背诵新字形。比如,“魅”的右部件和 “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亲、杀、条和杂”等字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有的还点变捺,这纯粹是制造混乱,而且毫无意义。

  对增加51个异体字无法理解。不好意思地说,这些字大多数我都不认识,更不知道用法了,因为我平时不像鲁迅的小说人物孔乙己那样,把精力用在 “回”字的4种写法上面。专家说对51个异体字都规定了使用范围,但是我在网上找不到资料。按照我的理解,即使要增加异体字,也不能增加这么多。

  对死灰复燃的6个繁体字,我也没有找到专家的意图。专家举例说“钟”和“鍾”是两个家族和姓氏,但是,专家征求过“鍾”氏家族的意见没有,人家愿意不愿意改回“鍾”姓呢?或者有多少人现在愿意改回“鍾”姓呢?

  文字专家需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文字是用来书面交流的,只要没有严重影响表达,就不能进行人为改动。我的具体意见是,对44个“整形”字一个都不要动,对51个异体字和6个繁体字也不要动,或者只进行极少的改动。在保持现有汉字稳定的基础上,仍然把汉字分为常用、较常用和不常用三级,最后正式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并加上详细的使用规范说明。

TOP

汉字改写拯救中文字库业?

新民网 2009-08-21 09:45来源:南方网

      教育部出台征求意见稿,44个汉字的写法或有调整,这已成为近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对于网友们的赞弹不一,简哲认为,恢复51个异体字属于增加,可行;改动44个汉字的写法,影响的范围和人群太大,可以不改。

  教育部出台征求意见稿,44个汉字的写法或有调整,这已成为近日来最热门的话题。8月31日意见征求即将结束,若此稿成为最终定稿,对深圳会有怎样的改变?

  记者昨日采访多家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对意见稿的“搞搞新意思”有赞有谈,有学校计划在开学后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们多加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学校认为,这样的改变无需赘言,由学生自己适应即可。创意咨询业人士简哲认为,改字为中文字库业创造了市场需求。

  反对:学校不会教“新汉字”

  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在专家倡导下,拟对“琴”“亲”“魅”等44个汉字进行“动刀整形”,“使汉字更好地遵循统一的规则”。消息一出,引起大量网友的反弹,认为这44个字多属通行度高的常用字,修改后对人们造成极大不便。

  “我觉得教育部专家们提出的这次修改没有任何意义”,深圳市技工学校的黄校长措辞激烈,他认为,汉字的功能性最为重要,“书写方便、思维契合程度”,使用现代汉字的意义就在于它方便实用;而改过的字跟原先区别不明显,意义不大。同时,黄校长指出,这44个汉字的原体字用了许多年,早就根深蒂固“这么多年可不容易改。”

  他表示,即使方案通过,校方开学后也不会组织学生们与新汉字的“见面会”,认为这样的工作由学生们自我完成即可,“现在是网络时代,孩子们天天上网看看标准字体,很快就会适应的”;同样,他也不担心学生会对此产生过多抵触。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周小姐则对记者分析说,判断字体更换的效果,主要标准应是民众的用字习惯;国家教育部门解释说,此次变革是一次向宋体靠拢的努力,周小姐觉得,改变应更多依托各个汉字本身的演变过程,向单一字体的靠拢意义不大,对44个字的改写,她与黄校长意见相仿。

  阿m ay是澳门人,在大陆学习日语专业,她把简体和繁体字类比为外语的缩写与全拼,认为越简单越好,“就算以前从澳门来了大陆后要重新学简体,也不是太困难的事,这次只改44个字,应该问题也不大吧。”

  赞成:汉字变身是学习契机

  在消息发布之初的一片反弹后,逐渐也多了一些理性的视角和独特的观点。

  深圳市教苑中学学生处吴主任这些天一直关注着汉字改写消息的发布与网友们的评论,他并不同意众多网友一味的指责和谩骂,“教育部门的决定是一方面,学校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虽然现在还没开学,但我们已经打算在开学后组织学生们对这件事开展讨论,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眼里的汉字。且不论转变是否合理,此番汉字‘变身’,至少是一个让孩子们了解文字演变、文化传承的大好时机,可以让他们了解汉字从甲骨文开始,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发展历程。”

  吴主任分析说,中文本有简、繁两体,简体字型长年受西方语言体系影响,是拼音化后的产物,学校还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们对比简体和日韩等国家沿用的繁体字,认识和评判两者各自的优劣特点,“现在网络语言比普通汉语更要简化、异化得多,孩子们适应能力强,学会用新字不是问题,关键是学校要抓住机会,让他们多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汉字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毕业于汕头大学中文系的丘小姐也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吸收民间的一部分意见,让汉字变得更实用、简单;了解文字的变化史,她分析说,日韩文字的变化有这种趋势,希望汉字也能从善如流。

  律师:诉讼不会受影响

  汉字改变“造型”,不仅事关教育,与生活各个方面均有密不可分联系。消息发布后,有网友担心,汉字的调整,会不会对案件审理产生障碍,会否让人有了“钻牛角”的机会,法律界人士认为,从目前的意见稿看,此事暂不会对诉讼、法律程序造成困扰。

  中伦律师事务所的黄维佳律师就表示,从目前公布的方案看,44个汉字的调整仅是微调,且停留在意见稿阶段,能否推行还是未定之数,不必过早担忧;另外,在司法使用中,汉字能被辨识就足够,而横变提、竖钩变竖并不影响识别,事实上,简繁之争都能通过双轨制的使用得到解决,这次的改变在辨识上不具难度,不会对打官司造成影响。

  此外,奥一网友也对此事展开热烈讨论,网友“简哲”在奥一博客上撰文指出,虽然只是恢复了51个异体字,改动了44个汉字的写法,但是将会带来商机,或能拯救中文字库业。

  身为创意咨询业人士的简哲表示,受盗版字库的冲击,现在字库业的销售额并不算大;从当年超过60多亿的“铅字”产业规模到如今仅仅数百万的电脑字库年营业额,市场极度萎缩,人才严重流失,企业奄奄一息;“如果《通用规范汉字表》能通过,便能带动字库的升级销售,像出版业、教育行业、政府部门等机构对使用的中文电脑字库都要带头升级。这无疑是为中国的中文字库业创造了市场需求。”

  对于网友们的赞弹不一,简哲认为,恢复51个异体字属于增加,可行;改动44个汉字的写法,影响的范围和人群太大,可以不改。

TOP

汉字整形 谁给了教育部权利?

2009-08-21 10:34:00 中国青年网


       敷衍了事、故作姿态、高高在上、随心所欲、自私自利,一些远离社会实践的人和事,总是层出不穷。仅仅几天前,教育部关于高考主科拟改为“语文、数学、外语” 的改革方案,在社会舆论一遍谴责声中还没有平息,紧接着就来了个“文字写法改革意见”,人们要问,教育部你究竟要作什么?你还能够做什么?

  近日,教育部就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 、调整其写法。随之而来,引起广泛争论,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持反对意见的网友占大多数,认为是穷折腾。

  无论什么文字,它都是各自语言的符号。教育部的职责,显然是对教育机构的职能、教育制度、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设备与环境、教育方法、教育方案、课程教材等进行管理,尽管设有“文字信息管理司”,但并不等于就具有对文字进行独家改造的权利,哪怕仅仅是修改一个汉字,你至少也要征求一下文化部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吧。

  1951年,国家进行第一次汉字简化改革时,目的是便于全民普及文化,是国务院颁布执行的,并非由国务院某个职能部门发布实施。可见,本次教育部公布的“恢复51个异体字,拟对44个汉字调整其写法”的方案,显然是极端不慎重的举动,难怪网民一片骂声。

  就某一项具体的改革方案而言,一是要明确它的目的性、可操作性、社会接受性等基本要素,二是要考虑改革成本,三是要考虑改革效益,这是改革的常识。象“44个汉字写法”这样的改革,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显然没有必要。因为写法已经普及近60年,不仅存在于十多亿人的脑海里,更存在于现代电脑的各类软件模块中,何况又不涉及大多数文字,特别是简化字方案使用近60年也没有什么障碍,因此,本次拟改,是极其不明智之举。

  进一步地,人们要问,作为纳税人养活的“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究竟该做哪些有益于国家社会的基础性工作?那些所谓的专家,究竟该研究些什么有意义的学术性或实用性课题?一个连普通民众都不支持的涉及国家社会与普通大众的改革方案,但却是一些“专家”多年来的一个研究课题,恐怕“如此研究”之社会性课题,才真是到了该彻底研究研究的时候了,特别是“文字信息管理司”这种机构,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都值得考虑。

  敷衍了事、故作姿态、高高在上、随心所欲、自私自利,一些远离社会实践的人和事,总是层出不穷。仅仅几天前,教育部关于高考主科拟改为“语文、数学、外语”的改革方案,在社会舆论一遍谴责声中还没有平息,紧接着就来了个“文字写法改革意见”,人们要问,教育部你究竟要作什么?你还能够做什么?

  国家即将迎来60周年国庆,教育部一些官员,让我说你们什么好呢?你们要么太缺乏政治素质,要么政治素质过份了。 (王达水)

TOP

汉字改革被大众嘲弄令人心疼

2009-08-21 10:23:00 中国青年网


  仅仅“动”了44个字,还不是颠覆式的改革,不过是将其中的某一画统一规范而已,而且还只是“意见征求稿”,就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甚至成为网友调侃的笑料,继而对于专家们也穷追不舍地进行“嘲弄”,令人心疼!

  其实,在一个“拍砖”的时代,几乎只有是“专家”的言论,网友便一窝蜂地涌上去一顿痛批,也不分青红皂白,是是非非,这的确是当前伪“网络民意”的一种悲剧。其实,在笔者看来,我们完全可以给汉字改革一些掌声!

  其一,汉字是表意性质的音节文字。既然要“表意”,而且还是“音节文字“,那么注定它不能亘古不变,就好比我们不能再回到甲骨文、小篆等古老文字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汉字的四方四正并不具备甲骨文的表形美,小篆的线条美等,可是却有着书写方便轻快,看起来清晰明朗等优点,这就是汉字进化的意义所在!汉字是给人带来方便的,而不是人类的累赘,那么就有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便是一次这样的“质”的飞跃,相信现如今,恐怕多数人都会对恢复繁体字反感至极,原因不仅有“朝三暮四”的政策让人烦,同样让人烦的还有繁体字书写的麻烦。从这种层面上讲,44个改革字还是做到了“力求精简”的目的,值得推而广之!

  其二:书法艺术是世界上唯一一门由文字直接而来的艺术,而且已经为世人所称颂。之所以盛行,原因在于中国汉字的奥秘无穷,同时,也在于中国文字无与伦比的美感。可是,书法功力需要极强时间的锻炼,其“难度系数”之大令不少外国爱好者“望而却步”。这对于推广中国书法艺术并非好的讯息!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点”是书画中最难把握的一笔,稍微把握不好就影响“全局”,而此次汉字改革中巧妙地“改变”,便是跨出去的“第一步”。(龙敏飞)

TOP

方非:新汉字表弊在避重就轻

新浪  2009年08月21日10:37  金羊网-新快报

  作者:方非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经推出,媒体一片追问之声。特别是“调整44个汉字写法引争议”更陷入一片“瞎折腾”的指责声浪中。

  针对这44字汉字写法的微调,教育部做出了专门的说法,声称这只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而“不会影响百姓生活”。自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来,这套印刷宋体字形在局部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前电脑时代”,用铜模浇铸的铅字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 “暴露” 出来。这一次就是通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而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

  看起来,这一理由陈述得相当专业,加上与百姓平时的书写关系不大,应当不至于成为众矢之的才是。何况,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相对于新增1335个字,以及恢复50多个异体字而言,44个汉字笔形的微调,按理不应当这么令人关注。

  仔细想来,这一方面是由于44个汉字对于人们来说过于熟悉,以至于哪怕是“微调”也会引起的强烈反响。而另一方面或许更为重要,人们对于新增和恢复所给出的说法,比较容易认可,而对于微调的理由则不以为然。

  并不是说,从专业角度来讲,笔形不一致的理由不能成立,这恰恰不会是人们所关心的。这一做法所以被网友们指责为“瞎折腾”,自有其深层的缘由在。

  大概没有人会否认,现行通用汉字的进一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政府的汉字简化也不过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这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而言,这种大规模的政府简化行为,存在着诸多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这一次推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继1956年、1986年规范汉字之后的第三次。应当说,可以有很多急需进一步规范的举措,非常让人值得期待。

  现行通用的简化字中,有不少非常感激不合理的简化,如“圣人”的“圣”,或如人们所熟悉的“后面”的“后”,与“太后”的“后”相混淆,等等,都需要进一步规范。这相对于微调某些笔形而言,显得要重要得多。

  然而,现在人们看到的却是,还有44个汉字笔形需要进一步微调。这难道说,我们的汉字规范真的就到了如此完善的地步,只剩下一些个汉字的笔形要微调,以获得所谓的美观么?

  很显然,避重就轻,是这次《通用规范汉字表》推出后,所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奇怪的是,媒体所谓的“四大追问”,也显得避重就轻。把注意力集中在网友们所声讨的笔形微调上,是典型的为了吸引眼球的做法。有的媒体评论“汉字‘整形’需慎行”时,声称“汉字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难道汉字到了这个信息时代,果真就只负载信息,就不承载文化了么?还有的媒体在郑重地质问,6个繁体字纳入了汉字表,“这是否预示着繁体字会‘卷土重来’?”也很奇怪,是什么让媒体如此警惕繁体字?

  应当说,在简体字推行了几十年的今天,全面恢复繁体字既无可能,亦无必要。我们的误区在于,在简体与繁体之间树立了两种对峙的立场,以至于恢复了几个繁体字,就不免让人如此警惕。现行通用汉字的规范,应当在书写的便利与文化的传承之间来获得平衡,而不是在简体与繁体之间做非此即彼的取舍。

  我们追求的是通用汉字的不断规范化,它的标准是“正体”。这同时也要求正视汉字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不是在笔形的边边角角上作什么微调。否则,就难免有避重就轻之嫌,让网友们指责为“瞎折腾”。(作者系四川大学哲学系教师)

TOP

8年时间与44个汉字的点横撇捺

新华网 ( 2009-08-21 )

作者:刘雨峰

    这几天不管是网上还是其他平面媒体上,争论得有点热闹的恐怕是那个什么《通用汉字规范表》征求意见稿了,据相关新闻报道:这是教育部经过“慎重”研究,一大批专家、学者历时8年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

    作为平民百姓的我当然不关心汉字是不是到了该改革和整形的时候了,单就是这些专家用8年的时间才拟制了把通用的44 个汉字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些微调的情况看,确实是有些滑稽的。想象8年时间,能干些什么呢?8年能彻彻底底的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8年能再次申办一次奥运会……而这些专家8年的时间就把“条”字的竖钩改成直竖,把下面的瓜子点改成捺……这些事用了8年时间来完成,并且还是经过反复论证,慎重研究的结果,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哭也不能哭、笑也不能笑的味道。

    我们现在用的汉字(规范化简化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遭受过一次“再简化”的折腾,实践证明,那是一次彻彻底底的失败!到了今天,为什么非又要去改它呢?难道改几个汉字的点横撇捺就能说明社会又进步了一大截?看那表里的那44个字,怎么看都有点不伦不类的样子,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感觉有些不舒服。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是一大批专家、学者花8年时间才弄来的结果!

    都知道汉字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象形文字都包含着它特别的意义,每一个汉字的定形,通用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从结绳记事、甲骨文再到今天的简化字,几乎都经历了淬火的阵痛才修成今天的正果,而得到几代人的尊崇和使用。这本身是符合历史的规则的,但就是搞不清楚那些相关部门和那一大批专家、学者是运用什么依据非要花8年时间弄个表来征求意见?以至可能会搞得现行有序的汉字文化弄不好就会出现一次混乱的调整。

    事实上一个汉字的成形它会以自然的规律出现的,刘半农先生在总结几千年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代表女性文化的“她”, 这一用就是一个多世纪,以至我们现在用起来依然是那样的感到亲切。现在看来,这一个字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她”的出现就表明了中国女性在旧社会的低下地位已经结束,男性专权体制将不复存在,这一个字是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绝对贡献!

    这和8年改44个字的点横撇捺就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这44个字是现成的字。那些专家、学者在实在弄不到事做的情况下只有去作那么一点调整,还像模像样的制个表来瞎折腾,也不知他们是怎样好意思拿出来的。愚昧如我等思来想去怎么也弄不出个所以然。

    所幸的是这个《通用规范汉字表》是在征求大家伙的意见期间,且经过民意调查,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持反对意见,可能不会出现垄断局势。这就给人一些欣喜,最起码我们这个民族还有大部分人没有处于瞎折腾那个阶段。那么鉴于此,我这个平民百姓也斗胆凑个热闹:请那些专家、学者把那破玩意收回去吧,不要头痛医脚,吃饱了撑着的瞎折腾!

TOP

44个汉字整形引关注 有关部门吸收合理建议

2009/08/21 14:06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 相关新闻:
    * 44个汉字整形,美容还是毁容?

  本报北京8月20日电 针对“汉字微调”引发的争议,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宇明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近几天,社会十分关注字表的征求意见工作,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包括字形调整问题。我们一定认真、虚心听取意见,并尽量吸收各种合理建议。”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拟对“琴”“亲”等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此外,还恢复了51个异体字。此次意见征求将截止到本月31日。自征求意见初始,“汉字微调”就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一些人认为,汉字微调给汉字字形一个统一的规则,方便实用。同时,许多人认为,这些汉字的调整,对日常生活影响很大。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认为:“44个字确实不多,但是,需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的将是十亿人。在书本、报刊、电视上认读这44个字并不难,但是,要十亿人重新学会正确书写这44个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这44个字一旦法定下来,原来的写法就是错字。”一些网友也认为,微调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字,通行度很高,一旦法定,相关书籍、字典、教材教辅的改动工程将很大。近日,某门户网站也发起 “你是否支持调整44个汉字写法”的调查,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213207人参与,其中逾19万人反对,占总数的九成以上,支持者仅有4.7%。


  据了解,这44个汉字字形调整的原因是,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而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这次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根据群众和专家意见,按照字形处理原则,对所收《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字进行微调,也对新收的字进行统一处理。这样,借此次字形调整,检验、总结和完善过去已经建立的规则,以便在今后扩大字量时仍然有章可循,不再出现新的字形不统一现象。

  据悉,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还制定了“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TOP

北师大专家详解:44个汉字的写法为何要微调(图)

新民网 2009-08-21 14:26来源:济南时报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针对这一说法,王宁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体字。

  因为涉及对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正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引起了广泛争议。有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更是显示,近93%的网民“反对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

  针对这一情况,《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名文字训诂学家、我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对媒体报道和网民议论中存在的误解和争议,进行了澄清和解释。

  网友:小学白念了解释:现在不会影响手写体

  此次调整中,“琴”“亲”“杀”“瞥”“唇”等常用字的个别部件有了细微变化。对此,有些媒体引用网民的口吻说,今后辅导娃娃写字都有问题,小学白念了。

  针对这一说法,王宁说:“此次字形微调,只涉及汉字的印刷字体中的宋体字,不涉及手写体字。”她解释说,宋体字形是一种由雕版印刷字形发展来的艺术字形,并不适合书写;在识字教学中,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本用楷体字印刷,四年级以后的语文课本改用宋体字印刷,但在讲解生字时仍用楷体字,正是因为楷体字是手写体字,而宋体字是以满足阅读功能为主。

  王宁表示,《通用规范汉字表》首先要面向文本印刷,此次字形规范尚未涉及楷体字规范。她特别提醒,教师和家长教给孩子写字或自己写字千万不要仿照宋体这种印刷字体,还要用原来的楷体。至于今后楷体字是否也要作一些微调,她说这要和书法界、小学语文教育界商量,“现在还谈不到。”

  网友:这是“瞎折腾”解释:调整有必要

  一些观点偏激的网民,将此次字形调整视为“瞎折腾”。比如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唇”字,其中的部件“辱”,从原先的半包围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蜃”“溽”“褥”等字也都做了类似的调整。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王宁看来,调整这些字的字形,就是要改变这些不统一的现象;而调整的依据,则是看哪种结构更加合理。“正是考虑到大家的习惯,为了不让大家‘折腾’,才没有对这些字进行调整。”王宁说,“只有遇到字形结构不一致的字才会改,既然要改,照顾一下字理不是更好吗?”她认为,不论是使用还是书写,同一个形体在不同的汉字中遵循一致的结构规则,才能更方便大家使用。

  网友:“亲”们调整没必要解释:新字形更容易学习

  这次在网上争议最大的“亲”“杀”“茶”“杂”等字,其下面部件“木”是否应该带钩,就曾给老师们带来很大困扰。很多资深语文老师反映,以前“木”字底分为“大木”(不带钩)和“小木”(带钩),没有什么理性根据,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过调整之后,只要记住“底木一律不带钩”就可以了,省事、好记又合理。

  在王宁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依据“横竖撇点折”为序的笔画检字法,是能够体现汉字特色的检索定序方式,哪怕是一横一点的笔画,都决定着一个汉字在字表中的序列位置,进而影响着一些重大工作中的排序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过规则来调整汉字的笔形变异,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

  (据《北京晚报》)

  国家语委官员:

  汉字微调参考书法美学

  20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他强调,微调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主要是针对印刷规范而言。李宇明说,在对该字表进行讨论时,大家参考了包括清华大学美术系、北大方正字体设计专家的意见。

  (据《长江日报》)

  媒体评论:

  “整形”汉字背后的文化话语权之争

  44个“整形”汉字背后,其实透射着有关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之争。不无巧合的是,纵观汉字的衍变发展过程,同样可以看到这一布迪厄所说的文化权力动力学的推动作用。(编者注:布迪厄,法国社会学家,其论文《资本的形式》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汉字千年演变的逻辑结果,最突出的表象便是由繁至简的结构简化史。从甲骨文、金文演变为篆书,继而变为隶书、楷书,总体发展趋势便是由繁到简。这一简化过程,恰好伴随着文化权力、文化话语权由小众垄断直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秩序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公认较早成型的简体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最早被称为“俗”体字。显而易见,彼时,它背负着文化精英主义相对偏激和自负的价值嘲讽。但文化的生命力一旦走向自由释放之路,其历史归宿往往出人意料。简体渐渐取代了繁体、“俗”最终击败了雅,并占据了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流。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以外的因素在发挥影响,比如特定时段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推动等。事实上,恰是由此导致的汉字文化自然演变的非彻底性、非纯粹性,为日后汉字文化的简繁之争埋下了伏笔。(据《中国青年报》)

TOP

教授称未来可对更多文字进行调整
http://www.jxnews.com.cn   2009-08-21 14:31   编辑: 骆寒蕾


教授称未来可对更多文字进行调整

拟调整的44个汉字

  汉字整形不是“造新规则穷折腾”

  主要针对电脑 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表示——

  本报讯 (记者武青) “不是添烦恼,而是减麻烦。”面对网民关于微调44个汉字字形的质疑,主持研制《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王宁教授说。

  今天上午,王宁做客新华网,对微调44个汉字字形进行释疑,并表示以后可对更多的文字进行调整。

  王宁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解释,这次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微调“琴”、“瑟”等44个汉字字形,并非部分网民口中的“造出些新规则来穷折腾”。

  “是在既有规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找出不符合规则的汉字进行矫形。”王宁说,这一做法属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

  许多网友担心微调字形会给自己的日常书写带来麻烦,王宁表示这样的担心并无必要。

  “这次微调主要是针对印刷字体宋体,与手写字体并无关系。”王宁解释,在四大电脑主用字体中,宋体、仿宋、黑体一般用于印刷,而楷体多用于手写。

  “举一个简单的现象,为何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课本都用楷体字书写,但从四年级以上开始都改为使用宋体字……”王宁解释,就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前三年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和学习写字的阶段,四年级以后的主要任务转入阅读阶段,这说明楷体字宜于书写,宋体字一般用来印刷书刊。

  “而这次挑出的44个汉字,都是对它们的宋体字形进行调整。”王宁说,“所以说,这次我们管的是机器。”

  “不是造混乱,而是减混乱”

  “这次的微调将更便于电脑处理。”王宁表示,而并非像部分网友所质疑的,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同一部件在相同条件下保持形体的一致,这不但有利于人的识别、记忆,也便于电脑处理。”王宁解释,部件是汉字结构的要素,也是类聚汉字的标志,部件统一,结构合理,便于电脑识别、分析。

  “彻底贯彻某些规则并不是制造了混乱,而是减少了混乱。”王宁说。

  王宁说,汉字有一整套由于连续书写和为了美观、匀称形成的笔形变异,这次微调涉及的是变异规则。

  王宁说,“现在统一之后,教与学都方便多了。左竖弯钩变竖提。如巽、‘撰、馔、噀’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上左部件写成竖弯钩显得太拥挤,变成竖提则节省空间,使得字形更加美观。”

来源:( 法制晚报 )

TOP

不废汉字千古美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8月21日 14:33 来源:新闻晚报



  一场关于汉字整形的争议正在勃兴,到底要不要给44个文字立一个新标准,问题已经被提升到文化话语权争夺的高度。遗憾的是,汉字之美不会因此而添彩,也不会因此而减色。

  作为现存文字中唯一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字形是其魅力之源、美丽之本。不过,文字终究要起到传词达意的基本功能,因而需要维系汉字的字形标准,从春秋时代的《尔雅》到清代的《康熙字典》,整理文字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工作。不过,汉字规范工作和汉字书写创作一直是相辅相成的两条线。最近代的例子就是化繁为简,我们使用的简体字就来自于历代书法作品,那些书法家们在实际运用中,创造了汉字的新写法,有的使字形返璞归真,有的让字形脱神入画,这些艺术创作并不是按照标准来写的,但最终也融入了标准。

  所以,规范汉字是为了保护文化传承,但要因此而废掉汉字的创新,恐怕不应该也做不到。坚持书写中的不同风格也是在维护汉字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好在历代实践都证明,汉字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更坚韧,尔曹身俱与名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施平

TOP

专家谈汉字整容:改宋体字参考台湾 不算抛弃祖宗

2009年08月21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漫画:《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开征求意见 44个汉字“整形”惹争议。 中新社发 五河 摄

    2009 年8月20日,据悉,中国教育部近日就刚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44个汉字的新写法引起网友反对声一片,认为此举纯为“折腾人”。(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唇”字的厂字头由半包围结构调整成上下结构,“亲”“杀”等字底下“竖钩”改为“竖”......)。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更多图片】
欢迎参与调查
调查:关于新汉字表拟调整汉字,您的看法是
A、专家“穷折腾”,以前念书白学了。现在用的字表意很明白,不支持这么改
B、此次调整尊重汉字结构,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支持这么做
C、无聊之举,不关心

  中新网8月21日电《通用规范汉字表》调整44个汉字的写法,引发各方激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师大教授王宁今日做出澄清,称“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她指出,汉字写法调整,参考了台湾字形以及书法家的书写习惯。此外,教育部研究员、书法家等还就外界的有关质疑,一一做出回应。

  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并非手写楷体字

  在作客新华网视频访谈时,王宁说,“这里面有一点要说明,我们调整的是印刷宋体字,在小孩教学的时候不是手写字模仿的对象,我们手写字其实用的是楷体字。因此,电脑用字本身是供阅读的,而电脑的用字让它各个方面都能一致是为了它的系统化和更好的分析。所以大家在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以为是我们定了一些规则随便改了一些字形,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这也是我需要解释的。”

  她还就一些调整字形的原则进行了解释:“这次我们调整的原则是根据中国传统书法的习惯,已经形成的一些字的笔画变异的情况,根据原定的规则,原来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已经定了规则,而没有进行彻底执行的进行一些微调。”

  “我作为研制的专家组的一个成员,我们提供给政府部门的是一个科学报告,将来成为政策是政府决策的,不是我们来定的。大家提出一些意见我们都会考虑。”她说。

 专家:六成七人赞成,反对声音微弱

  王宁教授还透露,这次公开征求意见,主要是为了在这样一个跟大众都有关系的问题上让大家都充分发表意见,“我们也虚心地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然后衡量这个意见的各种情况来做一个更好的修改。”

  她指出:根据我们从正面搜集来的意见的统计,赞成的占67%,反对的大概占6%,其他的也提了一些不相干的。

  不过,根据中新网进行的一项调查,八成网友认为“专家‘穷折腾’,以前念书白学了。现在用的字表意很明白,不支持这么改”。而认为“此次调整尊重汉字结构,有助教学和电脑存储,支持这么做”的,只占到7.4%。

  对此,王宁在感谢社会关注度高的同时,也指出:“我觉得一个字改还是不改恐怕不是以多数投票为主的,要看它合理不合理,要看它有没有道理。所以我也非常希望在搜集意见的过程中,大家对于这次总体的一些地方,我们公布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都希望能够更听到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们在下一步修改的时候更好地去衡量,怎么做才能够既科学又好用。……所以每个人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而我们要考虑到的是全社会。”

  她还说,“应该说这次我们既是真诚地征求意见,不是说坚决不改或者说和大家顶着干。”

则《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这里面的规则制定得很详细,一共有6196个字,执行了45年以后,我们发现规则不错,但是它的规则没有贯彻到底,里面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

  费锦昌认为,一般来讲,社会发展得越快,对于各行各业包括汉字规范化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为什么呢?因为这样规范化才能快速和高效。

  字形微调谈不上逼全国人重新学汉字

  王宁教授还认为,字形调整是根据45年前我们已经做过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规则,就是原来已经定的规则里面的两部分的意见和原则来制定的。第一个原则是笔形变异的原则,就是在左部件最后一笔是横的时候为了连续书写需要变提;第二种,在汉字书写的时候,我们要避重捺,就是一个字不要有两个重捺。

  她认为::我们字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笔形上的微调,而且这个量还不到千分之六,大家为什么要重新学习汉字呢?再加上宋体字是给人阅读的,汉字识别本身有细微性,细微的笔形变化不会影响阅读,楷体字书写的时候是很细微的,但是楷体字现在还要跟书法家和小学教师们商量才要看要不要调整,我们现在所做的调整只是供阅读或者供机器、电脑来用的字形,谈不到实业内要重新学习汉字。“

  全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周志高举例说明了字形修改的必要性。”这个符合书写的习惯,也符合书法家书写的规律和习惯,我这里带了一本书,比如这个‘琴’字,过去很多书法家写,楷书最后一笔就是提的,大部分都是带提的,这个很明显,王羲之也好,他们很多书法家都是这么写的,很自然的。”

  电脑代替不了写字,调整字形参考台湾

  王宁教授称,我们调整字形有些地方我们也参考了台湾的字形,比如你看台湾的字“琴”字上面就是“提”,另外下面的大木小木,关键下面是有没有带钩,倒不在乎是点还是捺,因为老师教字的时候都说这批字不带钩,那个要带钩,这样学生就有很多死记硬背的地方。

  她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不是一个写字方面的促进,而是规范字的促进,因此我们要有规范的意识,能够把字写得规范一些。电脑再发达也代替不了写字。

  “这使得汉字的书写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本身有一个亲和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一种正确的意念,我觉得这样对我们的文化传承、对我们产生对自己的汉字三千多年一直到今天为止没有经过变化的表意文字,这么一种国外的人很羡慕的文字增加热爱,我觉得我们还要看到这样一些精神层面的问题,不是大家写得越方便越好,谁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才最好。所以要这么来看这个问题,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从整个社会继承历史传统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才能看到它的实质性,”她说。

TOP

字形调整可能代价几十亿 有根据但没必要

中青在线 2009-08-21


  教育部日前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琴”、“亲”、“魅”等44个汉字的字形拟进行调整。公示期间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绝大多数是反对意见。

  新浪网对汉字整形专门开通了网上调查——“你是否支持教育部拟调整44个汉字写法”,结果九成以上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是“穷折腾”。一些人士更是忧心忡忡:一算成本账,44个字“整形”后,字典、课本、招牌......都要重新修改,花费可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

  为什么改?

  教育部说与宋体字笔形一致

  19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对“调整44个汉字写法”作出了最新解读。解读中称,此次调整汉字写法的主要原则是为取得与宋体字笔形变异的一致,其他主用字体(仿宋体、黑体、楷体)与非主用字体,以后再逐步进行调整。

  据介绍,目前,规范汉字的标准字形采用的是1965年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由于历史原因,这套印刷宋体字形总体上统一,但局部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在“前电脑时代”,各印刷厂的铅字都是用铜模浇铸,这些微量的不同仅凭视觉不易察觉;而进入“电脑时代”后,字形的不规范情况就“暴露”出来。昨日,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微调只不过是将以往习以为常的书写习惯变过来,并不会对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响。“此次字形调整有尊重汉字结构、考虑宋体风格、遵循统一规则、严格控制特例4个总原则。在总原则的指导下,横变提、竖变撇、捺变点、竖弯钩变竖提和竖钩、横折钩去钩5类笔形规则。经过对字形的调整和美化,进一步取得与宋体字笔形的一致,使字形更趋于规律性、系统性。”

  至于“44个汉字整形”网上骂声一片,教育部有没有关注?对此,教育部表示,现在《通用规范汉字表》尚在征求意见阶段,会充分尊重各方意见。而对于记者提出的类似有没有考虑“44个字整改”后所有的书籍、字典,包括辞海等都要重新修改,“代价”谁来买单等问题,该工作人员没有回答,只是提醒记者今天教育部相关领导会“坐镇”网络,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答。

  代价有多大?

  字典改课本改店招牌改

  几十上百亿可能打水漂

  虽然仅仅是对44个汉字进行调整,但是影响却无法估量。昨天,众多网友、社会人士、专家均称:44个汉字的重新规范一旦推行,将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金钱,代价将难以估量!

  其实,谁都清楚,汉字重新规范一旦通行,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字典、词典、课本、辅导材料无一不要重新印刷更改,特别是语言文字教学用书,上亿元的花费都不在话下。

  昨天,记者找到了新华书店的负责人,谈及文字重新规范,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学生的《新华字典》每本10元,按照出版50年间4亿册的总发行量算,这样一折腾成本就高达数十亿。“教科书、辞海、还有……可以说我们书店里所有的书,即使英文版的,涉及翻译的也难免不碰到这些字,所以这个代价是无法衡量的……”

  “要真这样实施,我们的课本怎么办?”南京一所小学的李老师是负责教材发放的,现在新学期的教科书已经放在了学校的书库里。“你看这些变化的字,条、茶、唇、新……多半都是常用字,不仅语文书里有,甚至英语书里都可能有。如果真改了,我们是把书发给学生,还是退回印刷厂?”李老师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学校有1000多名学生,哪怕一人退一本书回印刷厂,也要损失上万元,更何况肯定不止一本!而记者了解到,南京的中小学生大概有80万人,一人退一本10元左右的教科书,就要损失800多万——推及全国,这个数字庞大得吓人!“这样算来,几十上百亿都是有可能的。”一位老师估算了一下。

  而更多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可能受到影响。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说,自己的名字里有个“新”,看来以后身份证也要改了,但不知道这个换身份证的钱是不是得自己买单?而一家奶茶店的老板也犯了愁,本来就是小本经营,现在却可能要因为“茶”字花几百元重做一个灯箱招牌。

  附:44个汉字拟这样变化

  ①“琴、瑟、琵、琶”的上左和“徵”的中下部件“王”最后一笔横变提;②“魅”的右部件和“籴、汆、褰、衾”的下部件的末笔捺变点;③ “巽(撰、馔、噀同)”的上左部件“巳”的最后一笔竖弯钩变竖提;④“亲(榇同)、杀(刹、脎、铩、弑同)、条(涤、绦、鲦同)、茶(搽同)、新(薪同)、杂、寨”下部件“木”的竖钩变竖;⑤“恿”的上部件和“瞥(弊、憋同)”的上左部件中横折钩变横折;⑥“蓐、溽、缛、褥、耨、薅”中的部件“辰”以及“唇、蜃”由半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⑦“毂”的左下部件“车”上添加一短横。

  专家:

  虽然有根据但是没必要

  “我个人坚决反对这样的汉字改革。”在记者采访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马景仑的语气果断坚决。他说,这样的文字“整形”他绝对会投上反对一票。

  作为语言文字研究的权威专家,马景仑分析,专家倡导对44个汉字的写法上进行调整,主要是从强调汉字字形的来龙去脉角度出发,从造字的原理上,的确应该是改后的写法。但是,专家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语言的应用性和社会性。这些文字已经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早已深入人心,而且应用广泛,全国 13亿人口都在使用。这样的调整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增加不少麻烦,甚至会变得一片混乱。

  “语言文字的调整一定要慎重。”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重大的、特殊的情况发生,规范文字绝对不可以轻易改。如今进行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多此一举,没有任何价值。

  中国书协理事、南京市书协主席、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直言:其实真的没有必要改。“文字只是一个符号,通用就行,什么体其实并不重要。”

  孙晓云建议,如果改的话,两种写法即宋体字和我们现行的这种写法通用,就像英语的大、小写一样,“大写表示比较正式,小写比较随便,两种字体并存,我觉得可以相对折中一些。”

  老师:

  不太能接受像画蛇添足

  “最好不改。”游府西街小学高级教师干露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也许决定改写法只是一瞬间,但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要适应这种改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干露表示,汉字是一种符号,符号的意义是为了交流、记载的方便,突然发生这种变化让人不太能够接受,感觉是画蛇添足。她建议即使调整,也应该是在小范围内先进行试点,确实可以推广才进行正式推广;而在推广期间,也应该是让两种写法并存,有个缓冲期。

  学生:

  一旦没记住写错就糟了

  “我觉得怪怪的。”小吴是高一新生,在网上看到44个汉字写法要改的消息后,她在QQ上把新闻贴给了十多个在线的同学。“大家都觉得没必要,因为汉字的改革本来就是有约定俗成这一条,既然已经习惯了,为什么要突然变化?而且变化并不大,特别容易混淆。”小吴说,现在大家都在静观其变。 “我们江苏高考作文是错一字扣一分——万一错一个字就下降几千个名次,这损失可大了!”

  “不会的,不要太担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高考专家吴锦呵呵一笑,用这样的回答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他告诉记者,其实手写体和印刷体是有区别的,这次汉字写法的调整是针对印刷体的,并没有针对手写体。即便是高考作文中,学生仍然按原来的汉字来写,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高考语文阅卷是不会太苛刻的,比方说,把“一撇”写成“一点”,这样也不能算成别字,毕竟学生的书写习惯不同,绝对不可能因此而扣分。

网友:

  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小鱼6216:

  我想知道目前的小学是否可以收取年龄31岁的我??我觉得要重新学习汉字了!!汗

  ■网友砧板:

  教育部除了做这些无谓的事情外,是不是更应该做一些对教育事业有益的实质性事情呢?

  ■网友yonexyonexyonex:

  不影响生活?真当我们没有脑子,到时要改电脑字库、学生教科书、各类刊物重新调整.......花的时间和金钱可多着呢!

  ■网友kivin0678:

  直接全用拼音算了,和国际接轨。

  ■网友hatadragon:

  古人写的叫通假字,我按古人写就叫错别字。专家把字改了,我写的也是通假字或古文了,可怜以后的学生又要多记多少通假字或古文了!

  ■网友lanxiansen:

  极度无语。

  ■网友手机用户:

  吃饱撑的。

  ■网友wdfans:

  瞎折腾让人烦。

  ■马上评论

  要改字了,就通知大家一下吗?

  教育部打算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这件事的影响,按教育部语言司司长李宇明的说法,是“不大”。

  影响真的不大吗?我们的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这44个字真的要整形的话,光课本、字典重印的损失就将以数十亿计。当然,还有人们重新适应新字体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这么高的成本如果还“不大”,那就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很多人说,教育部主管这件事的官员和那帮专家是吃饱了没事干,才搞出这么一个汉字整形计划来。这当然是气话,但教育部也的确该好好反省一下,为什么这个整形计划一推出来,就遭到了九成网友的强烈反对呢?

  汉字的写法当然不是不能改,但要算准成本和收益比。在这一点上,千千万万天天要写字的普通老百姓比专家更有发言权——文字对他们来说是生活所需,对专家来说只是一种研究对象。权利也要讲个先后顺序,研究文字的权利总不能跑到使用文字的权利前面去吧。现在的情况很明显,普通老百姓没几个赞同整形的。人们只是觉得——这个事情太无聊,是穷折腾。教育部不是要听民意吗,民意已经摆在这儿了。

  但我还是在想,那么多专家盘算了8年,不至于搞出来的东西这么不堪一击,应该还是有一些依据的吧,可教育部怎么就没详细解释呢? “往宋体上靠”和“对社会影响不大”这两个表态,前者简单得令人发愣,后者轻飘得让人抓狂。如果一项影响十几亿人的文字改造工程可以这么释疑,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情是值得政府部门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跟大家讲清楚的。

  但凡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公开征求意见现在是一种惯例了,但一种坏习惯也就此养成——要么新政如天书,令人无法看懂,当然也无从提意见;要么解释政策惜字如金,好像不是要征求意见,而仅仅是通知大家一下。很明显,教育部这次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教育部的表态里,我丝毫看不出对这44 个汉字动手术的必要性,所以我只能认为这是穷折腾。教育部也许很郁闷,但这又能怪得了谁呢?迫切需要整形的,恐怕不是这44个汉字,而是那种“通知大家一声”的行政习惯吧。

  (作者:赵勇 毛丽萍 谢静娴 黄艳)

来源:现代快报 转自新华网(J-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