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二)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二)

民族团结 兴国之本


——访《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作者、我国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家


徐杰舜教授(二)



《磐石》书影



【人物小语】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无数案例证明,民族团结是兴国之本。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只要能坚持民族团结,则如《荀子·富国》中所说:‘人皆乱,我独治;人皆危,我独安’,则‘国安于磐石’。正是由于中国实现了民族团结,视民族团结为兴国之本,所以中国的稳定‘安如磐石’,成为世界民族团结的典范。”

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示范作用



■西部时报2009.07.24  A4  记者 李盎



    记者:您谈到,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再一次证明,民族关系在互动中既有走向和谐、团结的趋向,也会有冲突、整合的趋向。请问,在民族关系中我们怎样理解“团结”与“冲突”?民族团结的内涵是什么?
    徐杰舜: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他们之间必然会出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民族关系。民族关系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两种趋向:一种为良性趋向,即各民族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时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联合奋斗、认同度高,这也就是民族关系中“团结”的一面;另一种是恶性趋向,即各民族相互矛盾、相互隔阂、相互歧视、相互碰撞、相互战争,这也就是民族关系中“冲突”的一面。
    我们认为,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认同的整合关系。民族团结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二,民族团结是民族与民族在互动中的认同;其三,民族团结的实质是一种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整合关系。民族关系的内涵体现在互动、整合以及和谐三个方面。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所谓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互相调整行为的过程。由此推之,民族之间的互动就是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互相调整行为的过程。民族团结就是建立在民族与民族之间互动基础上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及互相调整行为的结果。这就是说民族团结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民族与民族之间互动的结果就是民族团结。中国当代的民族团结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互动的必然结果。其次,法国社会人类学家涂尔干称整合为社会团结,这种社会团结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调、一致、结合的关系。民族团结是社会团结的组成部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整合,就是随着民族互动磨合的成熟,不同的民族在各个方面逐渐由最初的相互不协调、相互矛盾或冲突,发展到和谐一致的结果。而和谐的内涵在民族团结上可以表现为友好合作、平等互助以及相互适应几个方面。总之,民族团结作为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互动中认同的整合关系,其内涵就是互动、整合与和谐,即民族与民族在互动中整合,从而达到和谐的境界。
    记者:如果说民族团结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中国民族团结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怎样的?
    徐杰舜:中国的民族团结不是一蹴而就的,今天中国的民族团结是中国各民族在历史上长期互动、认同、整合的必然结果。从中国民族团结的历史来看,在中国历史连绵5000余年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互动过程交错而动,形成周期,呈螺旋发展的态势,其大致经历了8个时期,即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经过这样长期的、连绵不断的、螺旋上升的民族互动过程,最终整合成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趋势——民族团结。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为篇幅所限,我不赘述,如果感兴趣,在《磐石》中有详细论述。不过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在整个中国民族团结发展的历史轨迹上,唯独中国共产党在开天辟地的革命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从中国的历史出发,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特别是领导多民族的中国进行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纲领和政策,响亮地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口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民族在当家做主的新平台上,经过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教育上的互动,建立起了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实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团结。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经过长期奋斗和艰辛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团结之路,在世界民族关系史上堪称典范。
    记者:您是说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民族团结的口号?
    徐杰舜:对。熟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史的人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整个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总纲领和总政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当时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思考、分析,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民族平等,坚持民族自主原则等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强调各民族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表示不分民族不分国度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团结是无产阶级实现其历史使命的力量和源泉。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认为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而中国民族解放运动(民族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主张把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联合起来,并在中国共产党二大宣言中表述了民族“联合”的主张。这个主张虽然并不明确和清晰,但却是中国共产党最后能提出民族团结口号的开端。正是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团结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经历了一个从萌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发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确立(抗日战争时期)、到内涵深化 (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过程。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伟大创造,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伟大贡献。
    记者:您谈到,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团结之路,在世界民族关系史上堪称典范。请问,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徐杰舜: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无数案例证明,民族团结是兴国之本。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只要能坚持民族团结,则如《荀子·富国》中所说:“人皆乱,我独治;人皆危,我独安”,则“国安于磐石”。正是由于中国实现了民族团结,视民族团结为兴国之本,所以中国的稳定“安如磐石”,成为世界民族团结的典范。如果想从国际视野中审视和评估中国民族团结在世界民族关系中的地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走势,然后才能看清楚中国民族团结在其中所处的位置。
    远的不说,自“9·11后、20世纪末以来,世界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或隐或现的态势趋于明朗化。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民族关系的格局框架基本定型,两极对峙向多极转型伴随着单极与多极的碰撞;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有增无减,已成为世界公害;民族分裂主义作为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极端产物,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负作用会越来越大;世界上一些政治敏感地区的民族问题有进一步激化的趋势;宗教问题引发民族关系紧张的势头越来越大;移民问题已构成世界新的民族问题。所有这些,都将影响21世纪世界民族关系的走向。然而,人类文明史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历史沧桑告诉我们,虽然民族过程有分有合,有兴有亡;民族关系有矛盾、有纠纷、有碰撞、有冲突,但是和平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和认同下,中国民族团结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历史悠久连绵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长期的互动中,历经了冲突、整合,再冲突、再整合,再再冲突、再再整合的沧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以及制度上,实现了安如磐石的民族团结。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在国际社会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提高人类安全水平,促进世界各民族大团结负有重大责任。因此,中国这种建立在坚实基础上的民族团结,从国家统一,民族繁荣两个方面,对于整个世界有着示范的意义。
    记者:您是否能结合中国民族团结的特点,谈谈中国民族团结对世界的示范意义?
    徐杰舜:首先,中国的民族团结向世界表明,尽管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了总人口的绝大多数,55个少数民族只有8%左右,人口比例不平衡;尽管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边界都十分鲜明,无论在语言,还是在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尽管中国各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有巨大的差距;尽管历史上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曾受到过歧视和迫害,也曾发生过民族纠纷和冲突,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确认了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贡献,确认了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就从各个方面增强了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了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在这种状态下,且不说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史上中国各民族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数不胜数,因此就是在当代,无论国际反华势力如何想策动分裂中国,没有不以失败而告终的。所以,在民族分裂主义作为民族主义恶性发展的极端产物,对世界民族关系发展的负作用越来越大之时,中国的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所起的内聚作用,对世界各国在协调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方面确实具有示范的意义。
    其次,中国的民族团结向世界表明,尽管中国在1949年以前,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60年的努力,中国各民族开始走上了民族繁荣之路。中国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善,从而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中国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取得重大的胜利。目前中国民族地区过去60年的经济变迁,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5000年,这是何等具有磁力的向心力啊!在中国各民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态势下,中国各民族的繁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由于第三世界不少国家的贫困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严重失衡时,中国的民族团结对民族繁荣所起的向心作用,对整个世界以及各国在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繁荣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