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马戎]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

[马戎]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

双语教育:加快民族发展的重要手段

□ 马戎

《中国民族报》 2009-7-17





今年新疆将开工建设1237个学前双语幼儿园,从而将双语教育延伸到学前。
图为乌鲁木齐市园林幼儿园的孩子在学习汉字。 资料图片




  写在前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当今世界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教授两种语言。一种是本地的通用语言,一种是为了学生今后的交流与发展而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在中国大多数地区,汉语普通话是各族学生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语言文字,各少数民族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学习本民族文字,并因地制宜地选择一种文字来学习其他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的知识。

  在新疆,既教授汉语也教授少数民族母语的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新疆的双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截止到2008年,新疆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有236万多人,其中接受双语教学的有60多万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5.4%。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个特点决定了新疆的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民族团结的基石之上,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精通双语、有更广阔视野的人才。


  学习掌握先进科技和引领经济发展民族的语言是各民族发展的条件

  由于人类起源在地理分布上的多元以及各人类群体发展初期的彼此隔绝,在不同的群体中发展出了很不相同的语言与文字,也发展起来了以不同语言文字为承载工具的文明及教育体系。当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在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需要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时候,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便成为这种交流和学习的必要条件。随着欧洲工业化和殖民主义的海外扩张,启蒙运动的思想、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学校体制也从欧洲传播到世界上的其他地区,对于外国语言的系统学习逐步成为许多国家正规学校体制的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双语教育也成为世界性的现象。我们在中国场景中讨论双语教育,指的主要是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文字的现象。所以,中国双语教育问题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各级学校(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对于各类科目教学语言如何进行选择与组合。换言之,就是安排哪些学生,通过哪种语言,去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在进行这些选择与设计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语言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做一些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从自身性质和发挥的功能而言具有某种双重性:第一,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与发展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免对邻近民族的语言文字有所借鉴。一个民族历史的正式文本及后人的追述、民间创造的英雄史诗,一个民族在天文、数学、医学、建筑、文学、农学等方面的知识与文化积累,都是用民族文字记述下来的。民族文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寄托和体现出一个群体的精英集团和广大民众对于本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感情,民族语言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前途,通常受到该民族的领袖人物、精英集团和民众的极大关注,并被认为是与民族的发展前途紧密联系的。

  第二,语言纯粹是信息交流和学习知识的工具。语言和文字在民族内部交流中实现的是传递信息、文化传承的功能,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体现的是从其他群体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能力。当语言被看做是纯粹的工具时,选择或放弃学习哪种语言,通常是理性的选择,可以不带什么感情色彩。为了向其他民族学习知识,使个人和自己的民族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人们就必须学习那些掌握先进科技、引领经济潮流民族的语言文字。

  在世界上各种语言文字的发展大趋势下,如果一种民族语言的工具性呈现出相对弱势,但这个民族坚持只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而不是积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那么这种保守的心态就有可能成为这个民族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各国之间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习掌握先进科技和引领经济发展民族的语言已经成为各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就全国而言,应用性最强、最普遍的语言是汉语。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6个民族全部或大部分转用了汉语,近40个民族有大部分人兼通汉语。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汉语文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语言”、“公共语言”或“族际共同语”,所以不能简单地把今天的“汉语”顾名思义地看做是“汉族的语言”。

  印刷出版物和影视媒体是人们获得各类知识信息不可替代的渠道。在我国,汉语文的出版物和其他音像制品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和近现代的大量文化典籍和科技成果是用汉文出版的,汉族学者的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用汉文出版的,国外的大量文学、科技著作和其他出版物被译成汉文出版,国内许多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的大多数研究成果也用汉文发表或出版。我国每年的出版物中有99%是汉文出版物,在中国如果能熟练地掌握汉语文,就意味着可以接触和使用国内信息总量的99%,这是数量巨大和无法替代的资源。掌握这些资源,无论对个人的发展(当然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还是个人所从事工作的部门单位和专项事业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期望能够把以上各方面的知识信息都及时地翻译成某种少数民族的文字,这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一个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汉语,不仅仅可以同汉族交流,也可以通过汉语与其他很多民族交流,可以通过阅读汉文出版物接触到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研究成果和重要信息。如果说今天的人们学习了英语可以走遍世界,那么在中国学习了汉语文就可以走遍全国。中文(汉语)是联合国6种工作语言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国外学习中文的人数越来越多,其中既有在校的学生,也有从事外交、贸易、学术研究的人员,加上居住在世界五大洲的2500多万华人,在许多国际性大都市中,汉语都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交流。所以,从国际交流的角度看,中文(汉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性在未来将会不断加强。在全国各族民众中逐步普及汉语普通话,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双语教育需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完善适用的教材体系,建设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长期以来,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自己的母语,并用母语学习各项专业科目,同时学习汉语。但是近些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求职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原因很简单:一是现在各用人单位因为业务工作需要与内地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大量的交流,雇佣了不少汉族职工,少数民族毕业生如果汉语不熟练,在与内部和外部的交流中都有困难;二是现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的专业设备的操作语言、专业术语主要是汉语,有的还需要英语,少数民族学生使用在大学里用母语学习的数理化等专业术语无法与同行交流。

  面对大量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加强汉语学习,特别是使用汉语文来学习数理化等各项专业科目,对于这些学生今后的就业,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在这样的语言教学模式下,学习汉语、并用汉语文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同时积极掌握一门外语的语言和专业知识学习结构,符合国内绝大多数地区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这一态势,正日益被各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到。笔者在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了解到,广大少数民族家长与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很高,许多地区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出于解决就业问题、开发本地人力资源和促进地区发展经济的考虑,也在积极推行双语教育,加强学校的汉语文课程并且推动使用汉语教授数理化等专业课程。但是全面推行双语教育、提前开设汉语文课程、使用汉语教授数理化等专业课程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其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完善适用的教材体系、建设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是3个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只有一门汉语文课并使用母语学习各门课程,那么在短时期内把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语言全面改变为汉语,学生在理解课程内容上必然存在困难,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如果学校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开始教授汉语,那么接受这种教育的学生进入初中才有一定的汉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进入高中才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汉语理解与表达能力,而这样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必要条件。在达到这样的条件之前,就需要设计一定的过渡期教学办法,比如允许教师在讲授数理化时使用学生母语进行必要的教学辅导,达到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并重,既积极推动双语教学,也保证让目前的在校生成绩达到一定水平,对这几届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负责。

  现在,民族地区使用的汉语教材主要是全国通用教材。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双语教育和加强汉语课程,必然需要增加一定的科目与课时,而学生的学习总课时和学习时间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无限增加。全国通用教材中关于民族地区实际社会生活的内容太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以提高学习质量。一是可以减少汉文课本中的古文部分,以减少相关课时;二是适当增加汉语课文中有关民族地区历史和少数民族生活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需要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要既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以提高汉语文教学水平,同时还能够熟练掌握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以便与汉语尚不熟练的学生进行交流。由于目前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很少,所以需要系统和大规模地培养双语教师。为了解决目前双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在岗的民族教师进行培训;二是招聘、调入部分汉族教师,为已经有一定汉语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上课;三是大规模培养少数民族语言专业的汉族学生,使汉族教师在双语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教学过程还可以向少数民族学生教授中华文化,进行公民教育,这对推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政治整合具有积极作用。

  在推动双语教育并强调使用汉语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需要注意课程语言结构不能“一刀切”。加强汉语教育的主要关注点之一就是就业市场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能力的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都会在一个汉语文的环境中工作。比如,某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回到维吾尔族聚居区的相关系统工作,他们工作中的大多数同行、工作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维吾尔族群众,他们的工作文件主要用维吾尔文来书写,那么,我们就应当根据这一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在这些专业安排一定比例的维吾尔族学生用维吾尔语文来学习专业知识。如果只用汉语文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到工作岗位后还要学习维吾尔文的相关专业词汇,这也是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

  至于是否需要在某些专业(新闻、法律、贸易等)继续设置民族语言班?规模应该有多大?考虑到现有中小学的语言学习情况,是否需要设计一些过渡的办法?这些都是只有在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才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语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交流的对象是什么人,使用哪种语言的交流效果、工作效果最好,我们就应当选择使用哪一种文字来组织教学。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我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语言教学模式。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校师生、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相关人员的意见,努力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中探索双语教育和就业市场之间的关系,认识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客观依据,靠事实说话,我们才可能对其他人做有效的说服工作。

  另外,在南疆的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吾尔语是当地生活、工作中最主要的交流工具,但是这些地方各项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汉族的参与。为了使汉族劳动者也有在这些地区进行交流的语言能力和在这些地区就业的机会,新疆在一些用汉语授课的普通中小学中,也应当考虑增设维吾尔语文课程,或者在招生班级中开设一定比例的维吾尔语文课程。维吾尔族聚居区双语教师的来源,不应当仅限于学习汉语的维吾尔族,还应当有一定比例系统学习维吾尔语的汉族,这样对于加强当地的民族交流与合作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实施双语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民族情感

  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了沿海发达地区与边疆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往来,这使得全国各地区加强汉语普通话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无论从加快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考虑,还是从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与未来发展考虑,加强双语教育都势在必行,这一点在广大少数民族民众中已经有了共识。但是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越要切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宪法规定了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我们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众选择学习语言的意愿。凡是愿意在学校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应当为他们创造条件。

  我们在讨论双语教育时,不应忘记语言除了是交流和学习工具外,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寄托着深厚复杂的民族情感,我们要充分尊重这种感情。同时也要介绍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鼓励人们更加理性地来看待语言问题。现在许多汉族学生努力学习英语,但是却忽视了自己的母语,导致汉语文水平明显下降,汉字书写很不规范,这在不少汉族学者中已引起忧虑。但是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也许是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

  我们要重视世界语言使用与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不能忽视当前民众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现实情况;我们看到了一部分人在语言使用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不能忽视另一部分人的需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有的时候,好的动机,并不一定总是会产生好的效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原则一是民族平等,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研究双语教育的发展,需要尊重客观事实、尊重民众的愿望,这样,我们就可以切实地推动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

TOP